人是應該多吃肉,還是應該多吃素?這是一個非常無聊的問題,更無聊的是,還經常會有人因為這一問題而争論不休。
人作為一種雜食動物,當然是應該葷素都吃,任何一類食物吃得太多或太少都會給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這就好比摁着獅子吃草,逼着奶牛吞肉,道理都是一樣的。根據食性的不同,動物可以分為三類,即食肉動物、食草動物以及雜食動物,動物之所以會有食性上的差别,這與喜好并沒有任何關系,而是由自身的客觀條件所決定的。如果一種動物想要吃肉,那麼首先就要具備撕咬肉食的能力,鋒利的門牙和犬齒是必不可少的,而食草動物們往往沒有這兩樣東西。
鋒利的門牙和犬齒并不是食肉動物的專利,雜食動物同樣具備這兩樣東西,比如我們人類,所以人類具備撕咬肉食的能力。
吃肉需要有專門的利器,吃草其實也并不容易,因為要從植物中獲取能量與營養,比從肉食中獲取能量與營養要困難得多,所以在将植物送入消化道之前一定要充分地咀嚼,而這就要用到發達的臼齒了,幾乎所有的食草動物都擁有這樣的“植物研磨器”。同樣,臼齒也不是食草動物的專利,雜食動物同樣具備臼齒,比如我們人類,所以人類也具備咀嚼素食的能力。牙齒對于動物的食性影響很大,但并非唯一的因素。
動物吃東西是為了獲取能量與營養,所以能不能将吃下去的食物順利消耗就成為了關鍵。
食肉動物的體内擁有特殊的蛋白酶,可以幫助它們來消化肉食,而食草動物則擁有豐富的纖維素酶以及纖維素共生體,所以它們能夠消化植物,并從植物中獲取能量與營養。人類也像食肉動物一樣,體内擁有消化肉食的蛋白酶,但卻缺乏食草動物所具有的纖維素酶和纖維素共生體,但是沒有關系,因為人體内有蔗糖素,可以幫助我們消化植物的果實。除了牙齒和消化能力之外,決定動物食性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動物對于營養的需求。食肉動物可以從肉食中獲取所需的全部營養,而食草動物也可以從植物中獲取所需的全部營養,但人類這種雜食動物不行。
我們知道,要想維持人體健康,需要多種營養物質的均衡攝取,而這些營養物質中有些隻存在于肉類中,而另一些則隻存在于植物中,所以人隻能是雜食動物。
雜食動物在動物界是一種稀有的存在,它們大約隻占據了所有動物種類的3%,而且它們基本都不是從一開始就掌握了雜食的要領,而是一步一步進化而來的。絕大多數的雜食動物都是由食肉動物進化而來的,但人類是一個例外,因為人類是從食草動物進化而來的,這其實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食草”本身就是一種很強大的能力,因為植物到處都有,唾手可得,能夠直接從植物中獲取能量與營養,就意味着擁有了非常強大的生存能力,所以食草動物的數量通常都十分龐大,相對而言,由于食肉動物捕獵的難度要高得多,所以種群數量往往不大。
食肉動物的捕獵難度大,而且能量利用效率還低。
一頭牛一年大概要吃掉一萬斤左右的草料,而一隻老虎一年所吃掉的食草動物,如果換算成草料的話,那就要在十萬斤以上了。正因如此,食肉動物的生存難度要遠大于食草動物,為了獲得更有利的生存優勢,一些食肉動物逐漸進化,就成為了雜食動物。然而人類是一個例外,人類的靈長類祖先大概在600萬年以前還是完全以素食為生的,後來随着逐步演化,他們慢慢開始了直立行走。
直立行走賦予了人類的祖先捕獵的能力,此時又恰逢氣候突變,于是人類的祖先賴以生存的植物變得越來越少,于是他們開始嘗試捕獵。
最開始,他們的吃肉行為隻是試探性質的,因為如果吃得太多,可能會出現生命危險,慢慢的,他們的身體逐漸适應了肉食,從内而外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雜食動物。毫無疑問,從肉食中獲取能量的速度要比素食快得多,而且也更有利于大腦的發育,所以食性的改變在人類向智慧方向演化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人類成為一種雜食動物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身為雜食動物,為了吃肉還是吃素去争執實在是一件十分荒誕的事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