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史專題15》
《史記.留候列傳》中“張良拾履”的故事後世廣為流傳,多次以勵志等教育意義呈現。故事固然精彩,其真實性卻有待推敲,司馬遷的記載到底是真是假?
張良流落下邳,橋上遇見一個老人,老人當着張良的面故意把鞋子扔下橋,讓張良把鞋子取上來。張良本不想去,但本着尊重老人的想法,隻好下去撿鞋,回來後老人翹着二郎腿讓張良給他穿上,張良強壓怒火,跪地給老人穿鞋。完事後老人大笑、揚長而去,張良又氣又惱,看着老人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老人走了大約半裡地又返回,跟張良丢了一句“孺子可教也,五日後早上在此相見”,說完就徹底走了。
五日後天剛亮,張良赴約,不料老人卻先到一步,大罵張良無理,約會來遲,要他五人後再來赴約,說完便揚長而去。五日後雞鳴時刻,張良再此赴約,結果又遲來一步,老人告訴張良,你還是來遲了,五日後再來吧。五日後,張良半夜動身,終于搶先一步。
老人這次非常高興,授張良一書,告訴他回去好好看,讀透了可以做帝王的軍師,10年後你必然發迹。臨别之時,再贈良言,13年後我們會再次相見 ,你去濟北谷城山下,見到一塊黃石,那便是我(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天亮後,張良觀老人贈書,原來是《太公兵法》。據說13年後,張良路過濟北,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一塊黃石,張良請回它,視先人供奉,死後與黃石合葬。
這便是“張良拾履”,史書記載詳細,内容飽滿,精彩不斷,然而故事的真實性值得推敲。如果此事屬實,黃石老人何人?為何要與張良不期而遇,後三次“約會”贈書,直言天下局勢及其未來呢?
張良是真正的反秦鬥士,弟弟死後都來不及舉辦的葬禮,散盡家财,招募刺客,親自參與刺殺秦始皇的行動,由于目标判讀失誤,刺殺失敗。張良隻好逃亡,不排除雲遊四海,結交高士。期間張良逐漸成熟,不再搞刺殺襲擊,而是逐漸轉向學“道”,學習反秦複國之道。機會偏愛有準備的人,張良求道,有人便授道,黃石老人來了。
黃石老人乃隐士,“巧遇”張良之前必然暗中調查,做了一番評定後,覺得“孺子可教”,确定其可造之才,便贈書,寄希望于張良,成就滅秦大業。依時間推斷,大澤鄉起義是在公元前209年,張良刺殺秦始皇是在公元前219年,前後相差10年,黃石老人對張良說“十年之後,天下大亂,你的機會來了”,可見黃石贈書前已經詳細考察張良的。
既然如此,黃石老人又是何人呢?史記中未明确記載,老人又刻意隐藏身份,隻能靠兩個線索推測,線索一,《太公兵法》,線索二濟北谷城。
《太公兵法》應為姜子牙的政治、軍事著作,而黃石老人所說濟北便是山東濟南地界,濟南又是齊國的封地,周武王分封諸侯,把齊國封姜子牙,依此推測黃石老人應該是姜子牙的後人或者弟子。秦滅六國,形式上統一全國,但人心不安,特别原來六國貴族更是耿耿于懷,加之“天下苦秦久矣”,人們對秦的統治越來越不滿,各種勢力,團體,個人都伺機而動,尋找反秦機會,黃石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齊國主人的後裔,想滅秦複國,而老者本人年事已高,且隐退江湖,不想染指紅塵,又不想讓《太公兵法》失傳,多次考察、試探後贈書張良,希望他完成反秦大業。13年後張良濟北谷城再見黃石,便把它請回來供奉,視為恩師,死後與黃石合葬。依次推出黃石老人是齊國姜子牙後代。
就算黃石老人是姜子牙後裔,為什麼非要贈書張良呢?聽朋友介紹,暗中調查,扔鞋,三次約會張良,就能吃透張良,斷定他定能完成滅秦複國,且能斷定10年後天下大亂(大澤鄉起義),13年後路過濟北,再遇一塊黃石呢?再者張良非齊國人,即使複國,也隻能再立韓國,與齊國又有何關系呢?
如果說“張良拾履”,純屬虛構,于理也通。史書記載這個故事的前後隻有黃石老人和張良。老人消失,實情隻有張良知道,不排除自導自演的可能性。司馬遷手上的資料來源于民間傳說和國家檔案館,檔案館裡的史料早于司馬遷多年,當年的真實性不得已而知,隻能作為參考而著《留候世家》。而至于張良自我杜撰的目的不言而喻。
張良鼓吹黃石老人一事,與劉邦神話傳奇身世的理由如出一轍,其目的是以神話、傳奇的色彩包裝自己,提高身價,忽悠大衆,取得大家信任與折服,以便在集體中更好的發号命令,開展工作。同時也有利于在殘酷的職場競争中保護自己,使對手不敢肆意妄為。
張良功成名就後退隐江湖,雲遊四海,看破紅塵,急流勇退,得以善終,另外退隐後的舉動和巧遇黃石老人贈書一事話補前言,再續緣分,請來黃石祭祀供奉,搞的神神秘秘,即真實又虛假,瞞天過海,使得所有的人信以為真。張良此舉,有始有終,神秘開始,圓滿結束,千古謀臣,不光謀于國,而且謀于己,可為大謀也。
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