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在十八洞村遊覽 本報記者 李亞新 攝
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緻富的好路子。——
湖南省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深藏在武陵山腹地。這裡,山巒疊嶂、雲霧缭繞、梯田錯落,古樸的苗寨依山而建,黃牆黑瓦的屋舍掩映在茂林密竹之中,石闆小徑串聯起各家各戶。
2013年11月3日,到這裡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理念,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中國的扶貧之路,進入了以“精準扶貧”為特征的新階段。
2013年,十八洞村225戶939人中,有貧困戶136戶542人,人均純收入1668元,僅為當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8.75%。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純收入達到8313元,并于2017年2月宣布成功脫貧摘帽。2018年,這一數據攀升至12128元。
5年多時間,十八洞村是怎樣實現脫貧緻富的?又發生了哪些變化?我們試圖通過一個個故事,去梳理這個山村苗寨涅槃新生的脈絡。
一條機耕道和一根電線杆
考察十八洞村的當天,時任村委會代理主任的施金通接了100多個電話,“都是各個部門和企業要來扶貧、支持的。”不幾天,村裡四處堆滿了砂石、水泥、鋼筋,進駐了多支施工隊。
施金通打電話找時任花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龍秀林支招,龍秀林說:“看到的是一個原生态的苗寨,在村裡座談時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如果十八洞的原生态破壞了,将得不償失。”施金通等村幹部思慮再三,覺得十八洞的扶貧工作不能這麼多人打亂仗,遂建議縣委派一支精幹力量來統一領導。
2014年1月23日,花垣縣委派駐十八洞村精準扶貧隊進村,由龍秀林擔任隊長,施金通改任村“第一書記”。當天與村民的見面會上,有村民上來就問:“你們準備給我們發多少錢?”不久後當選村委會主任的施進蘭說,以前村裡也來過扶貧工作隊,主要是給錢給物,結果他們一走,送的豬仔和雞鴨苗,死的死,吃的吃,鴿子籠也當廢品賣了。“從新聞聯播裡看到考察十八洞的新聞後,至少有二三十個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很快辭工回家了。大家都以為國家肯定會給村裡很多錢,回村的目的就是為了分錢。”龍秀林隻能一遍遍解釋,“說了,十八洞扶貧‘不能搞特殊化’,方法要‘可複制,可推廣’,脫貧也得靠自己。”
扶貧工作隊準備先從改造基礎設施做起,召開村民大會,商讨修建機耕道事宜。在村後修一條機耕道的事,兩個月前就已經提上議程,因為要占幾戶村民的部分田地,而村裡人均耕地隻有0.83畝,村集體又沒錢補償,遭到幾戶村民強烈反對。經過村幹部反複做思想工作,其他幾戶都同意了,隻有施長壽始終不松口。
龍秀林多次和他“掏心窩子”後,施長壽說出了心裡話:“我不是在乎那個補償,這條機耕道最先占我家的田。如果後面的村民反悔,機耕道修不成,我豈不是吃了‘啞巴虧’?”為了打消施長壽的顧慮,龍秀林當場起草協議:為了村裡事業發展,占地5分以内的都無補償……凡被占田地的村民挨家挨戶在協議上簽字畫押,吃下“定心丸”的施長壽最後也簽了字畫了押,矛盾得以化解。随後,機耕道也順理成章修通了。
這件事讓龍秀林陷入思考:如果不喚起貧困群衆的精氣神,光靠幹部唱“獨角戲”,将是死路一條,扶貧先扶志,必須破除貧困群衆“等靠要”的思想。為此,他們探索出村民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模式,每季度舉行一次全體村民思想道德評比,以組為單位開會逐戶互相打分,評分内容包括遵紀守法、發展緻富産業、支持公益事業等6個方面,90分以上為五星級家庭,80分以上為四星級家庭……當場宣布結果,公示一星期後挂牌。
第一次評比,68.2分的施六斤家成了全村唯一的二星級家庭。因為此前農網改造時要在他家地裡豎一根電線杆,施六斤堅決不同意:“不給補償金免談!”
門楣上被挂上二星級家庭的标牌後,施六金深感羞愧。他家就在人來人往的村口,很沒面子。“隻有兩顆星,還讓不讓我讨老婆了?”他主動跑到村委會認錯。從那以後,施六金像換了個人,積極支持村裡各項公益事業,幫村幹部開展工作,免費為遊客當導遊,村裡修停車場時,他主動讓出1畝多地……後來,他家升級成四星級家庭。
通過星級化管理,像施六斤這樣主動參與公益事業的村民多了。扶貧工作隊因勢利導,投入少量資金,鼓勵群衆自己動手,開展“五改”(改廁、改水、改圈、改廚、改路)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十八洞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施金通說:“精準扶貧,首先從精準識别開始。”一開始家家都想當貧困戶,不久,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出台了精準識别貧困戶的“九不評”标準:家裡有吃财政飯的不評、有磚混結構樓房或商品房的不評、全家外出務工的不評、違法違紀的不評……
各組分别召開村民大會,請大家對照各戶的申報材料和“九不評”投票。施金通說:“第一次投票篩選出了179戶貧困戶,張榜公示了一周,村幹部接到不少舉報電話,我們根據舉報入戶調查,縮小了識别範圍。最後調整了40來戶,提高了精準度,最後識别出來的136戶貧困戶,家家戶戶都服氣。”
1000畝猕猴桃和一瓶山泉水
“三溝兩岔窮疙瘩,每天紅薯苞谷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這首昔日的苗歌,足以概括十八洞的貧苦。精準扶貧,關鍵還是要找到脫貧産業。
時任十八洞村會計、2017年4月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的龍書伍說,按照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每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能一次性獲得3000元産業幫扶資金,非貧困人口則是1500元。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決定,這筆錢不發給群衆,而是集中起來使用。
可是要靠什麼産業來拔掉窮根呢?村裡就此琢磨了3個多月。大山中的苗寨,多為貧瘠山地,資源禀賦匮乏,産業空間捉襟見肘。受當地山上遍布野生猕猴桃的啟發,他們決定發展猕猴桃産業。可是地從哪裡來呢?他們跳出十八洞,探索“借雞生蛋”的飛地經濟,在35公裡外的道二鄉流轉了1000畝連片土地作為猕猴桃種植基地,并與苗漢子野生蔬菜開發專業合作社合作,共同組建十八洞村苗漢子果業有限責任公司,貧困戶和普通村民則帶着産業幫扶資金入股。
可是召開村民大會的時候,80%的村民給這一方案投了“反對票”。龍書伍說,村民反對的主要原因有:山上的野生猕猴桃都賣不出去,在村裡種,就算失敗了還能砍掉當柴燒,我們看得見摸得着,心裡踏實;和人家老闆合作,萬一被坑了怎麼辦?
扶貧工作隊先是發動村幹部和黨員帶頭入股,然後包片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給他們算賬:山上的地塊小,兩畝地往往要分成八九塊,施肥采摘等管理成本非常高,而流轉的1000畝平整地塊,可以機械化作業,效率提高幾倍,村裡人過去管理,成果也看得見。後來,村裡還包車載着幾十名村民去四川蒲江的猕猴桃基地參觀,最終打消了他們的疑慮。
2014年9月,苗漢子果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注冊資金600萬元,其中:苗漢子野生蔬菜合作社出資306萬元,占股51%,十八洞村出資294萬元,占股49%。村裡的股份由十八洞合作社和村集體經濟兩部分組成,合作社由村民出資組建,入社資金按542名貧困人口每人3000元幫扶資金共162.60萬元入股,397名非貧困人口每人1500元幫扶資金共59.55萬元入股,村集體經濟申請71.85萬元專項資金入股。
猕猴桃需要3年才能挂果。施金通說,在猕猴桃産業見效之前,除了特色種植,十八洞村還因地制宜确定了特色養殖、苗繡、勞務經濟、鄉村旅遊共5大支柱産業,并成立相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讓資金跟着窮人走、窮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産業走、産業跟着市場走,形成産業扶貧合力,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轉變。
在十八洞村夯街峽谷的谷底,有一汪從天然溶洞流出的泉水,清洌甘甜,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2017年7月,步步高集團投資3000萬元,十八洞村以“十八洞”品牌入股,雙方按“50 1”的模式合建山泉水廠,即每年給村集體保底分紅50萬元,每生産一瓶水再拿出1分錢注入十八洞村扶貧基金。2017年10月,山泉水廠建成投産。2018年3月,十八洞牌山泉水上市銷售。
“2017年,村裡通過山泉水項目獲得50.18萬元集體收入,去年增至55萬元。”龍書伍說,“猕猴桃2017年開始挂果,貧困人口每人分紅1000元,非貧困人口500元;去年分别分紅1200元、600元,村集體分紅15萬元,今年進入盛果期,以後分紅肯定更多……”
2018年,十八洞村接待遊客3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00餘萬元。而十八洞村村名緣起的大溶洞的開發,目前已到最後關頭,現任扶貧工作隊隊長石登高說:“我們也是以大溶洞資源和‘十八洞’品牌入股,預計旅遊開放後村集體每年至少有30萬元保底分紅。村裡已在35個類别上注冊了‘十八洞’商标72件,要讓‘十八洞’這個無形資産成為一隻‘會下金蛋的母雞’。”
兩個光棍漢的甜蜜新生活
“有女莫嫁十八洞,一年四季吃野菜,山高溝深路難走,嫁去後悔一輩子。”在村民施成富家的院壩與群衆座談時,有村民說,村裡除了貧困,娶不上媳婦的光棍漢也多。勉勵大家,要加油幹,等窮根斬斷了,日子好過了,媳婦自然會娶進來。
龍秀林說:“當時村裡35歲以上的光棍漢有48個。施成富的小兒子施全友就是其中之一。”其實,當時39歲的施全友是有女朋友的。2011年在浙江一家五金廠打工的他,通過網戀認識了在廣東快餐店打工的重慶秀山姑娘孔銘英。2012年春節,施全友帶着孔銘英回家過年。可孔銘英對十八洞的印象并不好:“這裡山多地少,種地種不出啥名堂,窮山溝裡太偏僻,也做不了啥生意。廁所在院子裡,下雨天上廁所還要打傘,高跟鞋踩了兩腳泥。”
到十八洞村考察那天,施全友接到父母電話并看了新聞聯播後,連夜辭工登上回家的火車,“我感覺家鄉發展的機遇來了。”回村後,施全友經常給孔銘英說村裡的變化,還通過微信發了很多照片。他家的院壩也成了遊客必到的一個景點,每天人來人往。施全友萌生了開辦農家樂的想法,并鼓動孔銘英,“快回來吧,幹餐飲你有經驗,我采購,你炒菜。”扶貧工作隊也很支持,龍秀林說:“放心開吧,有客人我們就給你帶過來。”2014年4月,這個十八洞村首家農家樂紅火開業。2015年元旦,兩人舉行婚禮,41歲的施全友成功“脫單”。在他們的帶動下,如今十八洞村已開辦了13家農家樂。但生意最好的還是施全友的“巧媳婦”,年收入最高時達60萬元,最火爆時一天能接待五六百人。
為了讓更多大齡青年“脫單”,從2015年起,扶貧工作隊每年春節前後都要在村裡舉辦相親活動,由未婚男女上台展示才藝,相中了即可牽手發展。龍秀林說:“對光棍漢來說,幫他們成家也屬于精準扶貧。”龍先蘭就是在2015年冬天的相親會上,牽手了鄰村姑娘吳滿金。
濃眉大眼的龍先蘭是個帥小夥。但吳滿金的母親卻不同意,她是從十八洞村嫁出去的,很清楚龍先蘭的“底細”:龍先蘭8歲喪父,母親改嫁,小學五年級就辍學,是個無人幫襯的孤兒,既不會種地也沒啥技術,而且酗酒成性,可謂又窮又懶脾氣大。
為了促成這段姻緣,龍秀林把孤苦無依的龍先蘭認作弟弟,春節時帶他回家過年,家人都把他當親人,給他買禮物、發紅包。後來,龍秀林掏錢送龍先蘭去安江農校學習特色養殖,龍秀林又送他去縣裡有名的養蜂專業戶那裡學習。2016年,掌握技術的龍先蘭試養了4箱蜂,野生蜜蜂一年隻割一次蜜,每斤賣到150元,當年就掙了5000多元。
2016年下半年,龍秀林夫婦去吳滿金家幫龍先蘭提親,并一再保證,“龍先蘭現在喝酒知道節制了,人也勤快了,還掌握了養蜂技術,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吳滿金的父母不再阻攔。2017年春節前,30歲的龍先蘭與吳滿金喜結良緣。
2017年1月,龍先蘭牽頭成立了十八洞村苗大姐土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發展到140多人,養蜂1000餘箱。其中龍先蘭養了300多箱,去年養蜂收入20多萬元,并注冊成立了公司。
石登高說,十八洞村已經有30多個大齡青年成功“脫單”,外鄉的姑娘也希望嫁過來,愛情婚姻逐漸回歸常态。
記者離開十八洞村的時候,趕上了一個雨過天晴的好天氣,“山青青,路寬敞,十八洞的今天變了樣,哎嗨嗨……”苗歌聲中,又一群遊客下了大巴向村中走去,寂靜的苗寨熱鬧起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