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慎之
向日葵心理咨詢中心創辦人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知名關系親子專家
很多女孩子最讨厭的一種男人叫“三不”男人: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
這樣的男性到最後,基本都會被納入“渣男”的行列裡。
這樣的“三不”男人,違背了男女之間追逐和相處的基本價值觀,當然會被诟病甚至聲讨。
不主動,意味着沒有及時肯定對方的價值。
當然,不主動也許也是由于自己的自卑,害怕被拒絕;
不拒絕,表示沒有自己的選擇,剝奪他人的唯一性和獨特性。
這樣的人無法給他人“非我莫屬”的存在感覺,讓對方感覺随時有可能被邊緣化。
因此,“三不”男人讓人有種不安全感;
而最後的不負責,就太開玩笑了!
對自己的事情不負責的人,怎麼可以稱為成年人呢?
胡慎之心理
如果用一個形象的畫面去描述,這個畫面可以是這樣的:
一個媽媽,帶着孩子去吃飯。
媽媽問孩子吃什麼,孩子看着自己的手機說随便。
等媽媽點好,要孩子吃桌面上的各種食物時,孩子也吃,但是會說那些食物不好吃。
并且很大聲責怪媽媽:“都是你點的,我不喜歡吃,不吃了!”
畫面定格在那個無奈的、愧疚的、壓抑着憤怒的媽媽和一個拒絕吃飯、充滿責怪和憤怒的孩子。
“三不”男人在關系中不是真實地與他人建立一種鍊接關系,而隻是把他人“工具化”了。
這會毀了男女之間的情感。
許多年前,我有個男同事小L,個性很強。
每次上司給他任務的時候,他總會在那裡嘀咕:憑什麼?!
這幾乎成為他的口頭禅。
有一天,上司請他離開,他又說憑什麼。
上司惱了,回答他說:“就憑我是你上司,滾蛋。”
當時我還年輕,顯然對上司的做法不能理解,覺得上司太過于嚴厲了,甚至有些不講人情。
随着年齡增長和閱曆增多,我對很多人和事的理解也開始更深入些,也就能理解上司當時的決定和憤怒了。
小L對自己和他人的不接受,是他的硬傷,也可以說是他情商的死穴。
萬事都有規律和規則,如果我們無法接受這些規律和規則,将寸步難行。
除非我們是一直生活在有“媽媽”的懷抱裡的嬰兒。
人的成長中有一項功能,叫做社會化。
所謂社會化,就是從自然人進化到社會人的過程。
社會化(socialization)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語言、規範、價值觀等社會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應社會并積極作用于社會、創造新文化的過程。
很顯然,小L的社會化功能不良,不願意接受社會規則。
同時他也在抗拒着從一個需要他人保護的孩子狀态,進入到一個自給自足的成人狀态。
生老病死,自然狀态。諱疾忌醫,就是無法接受自己會生病的事實。
戀愛失戀,也是生活中的常事兒。
可是因為無法接受失戀的悲傷,便憤怒殺人,或帶着仇恨生活,這是無法接受分離。
因為分離意味着自己“被抛棄”,被抛棄會被自己歸因為“我很糟糕”。
胡慎之心理
有人問我:心理咨詢真的能幫助人嗎?
他舉了個例子:如果我一條腿瘸了,難道你能讓它長出來?
心理咨詢自然是沒有那麼大的作用。
不過,可以通過努力,接受腿瘸的事實。同時學會如何在腿瘸狀态下更好地生活。
催眠治療大師埃裡克森從小患小兒麻痹,但他接受了這樣的現實。
同時,他用激發内心潛力的方式,最後能夠站立和走路,并且成為點亮他人生命的心理治療師。
林黛玉是個悲劇人物。
之所以悲劇,是因為她一直認同自己是一個苦命的人。
她無法接受自己家道中落,總認為自己寄人籬下,無法接受新環境中的生活。
她尖酸刻薄,縱有賈寶玉的無限寵愛,也無法接受他人對自己的好,最終成了一個冤魂。
古語有雲:“識時務者為俊傑”,這是接受現實;“好漢不提當年勇”是接受現實;“天要下雨娘要嫁”也是接受現實。
接受,是一種生命狀态。
當我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這個世界的不完美,我們才能真正悅納自己,才可以真正理解和接受别人。
如果關系中無法接受,那關系也就不複存在。
抑郁,也是悲傷不能。
有位朋友李雪,許多年與抑郁鬥争,最後從黑洞中爬出來,就是接受自己生命的最初過程。
幾天裡躺着,什麼都不做,嘗試與内心的恐懼共處,恐懼到極點,最後慢慢爬起來。
她通過自己的經曆,寫了一本書《當我遇見一個人》。
接受才是包容的開始,也是愛的最初狀态。
同學老王(以前是小王)是一個什麼事情都要和别人争辯的人,并且絕對不能輸。
在中學的時候他就是這樣,認為自己是在堅持真理。
若幹年後再次遇見,他還是如此。
同學聚會的時候,又一次與别人發生争執。
後來,對方已經放棄了争論,他還是那樣不依不饒。
聚會也因為這個不和諧的音符,大家都無法盡興。
最後,那位和他争執的同學說,也許以後再也不會和他有争論了,說的時候蠻傷感的。
而這個時候的老王,還在說:有誰不服氣,再來!
看着老王面紅耳赤,又一頭白發,身上灰土的衣服意味着其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我不免唏噓。
老王是一個不懂得妥協的人。
起碼,是無法與情景妥協。
怨天尤人,這是一個精準描述不妥協的成語。
胡慎之心理
國慶假期,高速塞車。有人遛狗,有人在路上打起羽毛球,當然也有人走高速的生命通道。
有人路怒,有人抱怨。
我見過彼時最怡然自得的人:拿個茶杯,在路邊看書。
這是一個懂得妥協的人。
不妥協,有時可以與偏執相提并論。
偏執的背後,有一個“無所不能”的自己。
偏執之人是為了維護“假自我”的完整性,所以創造出來的“阿Q”。
任何事情,都可以給自己合理的解釋。
允許自己試錯,需要在内心中有一個“允許孩子失誤的父母”存在。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也許是趨利避害的本能,加之“苛刻嚴厲”的父母,我們根本不被允許有任何失誤的機會。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學會了讨好與取悅,同時也學會了對立地看待關系。
黑白對錯的世界中,如果我們錯了,那是會受到嚴厲懲罰的。
所以,我們絕對不能錯,要是有錯,也是别人的。
于是我們成為一名鬥士。
在對錯的戰争中,我們一定要赢,要不然我們什麼都不是。
我們也無法和環境和現實妥協。
哪怕塞車,也是别人的錯。
又或者像老王一樣,生命就是一場戰争和争論。
薩提亞把溝通分為三個部分:自己、他人和情景。
和諧的溝通是關注到三個元素:自己的感受,他人的感受,以及當下情景。
而不妥協,就是隻關注自己的當時的情緒,眼睛裡是沒有别人和情景的。
薩提亞把這樣的溝通姿态稱為“指責型”。
同學聚會中,大多數人願意在一起回憶過往美好的情景下,彼此表達自己的感受。
老王為了證明自己對,完全忽略了當時許多人的意願,就是在當場找不痛快。
這或許就是他大半生不如意的原因吧。
當然,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就是曾經被對待的方式。
前兩年,我遇人不淑。
當時拿了一大筆錢投資一個人,讓他做一個蠻有前途的生意。
當時說得很好,我出錢,他出力,收益對半分。
當我把錢轉過去後,我發現自己似乎進入了一個“騙局”。
那哥們不開會,不彙報銷售數據,大多時候都找不到人影。
最後,因為我覺得太過于離譜,就按照約定的退出機制,讓他承擔一半的損失。
可是,那哥們直接換了手機号碼,根本找不到了。
後來訴諸法律,連他家人都找不到他。
後來,我通過朋友找到他時,他已經在一個做同類生意的公司裡做銷售經理了。
在壓力和無奈之下他答應還一小部分錢,其他錢分期一年,錢還是向新公司老闆借的。
還了一次(很少一部分)後,他又開始找各種借口逃跑,最離譜的借口竟然是患了“尿毒症”。
新公司老闆對他越來越失望,最後讓他離開。
那個新公司老闆辭退他時,居然還打了他一頓,那是有多麼憤怒啊。
胡慎之心理
最後,我隻能承擔我遇人不淑的代價,錢就是“投資失敗”。
縱然有失落,但就是這樣。
他,從來沒有想過關于承擔的問題。
所以,再多人教,他也無法學會一個成年人需要為自己的事情承擔結果。
在婚姻咨詢中,我經常會問夫妻雙方一個問題:現在這樣的狀況,你認為你在這中間做了些什麼?
意思就是,我們需要承擔怎樣的責任。這裡沒有對錯,隻是造就現狀的責任。
有很大一部分人,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更多的是對對方的指責,認為現在我的痛苦,都是别人造成的。
我的婚姻之所以不幸福,也是因為别人。
最後,我的人生痛苦,也都是别人造成的。
不承擔,那就歸罪和推責。
夫妻争吵中,基本說“對不起”的一方,是更在乎婚姻和對方的一方。
為什麼我們不敢承擔?
一、成長經曆中過于被保護,無法承受挫折感;
二、把後果放大到讓我們無法承受的恐懼狀态;
三、無法處理感覺“傷害”别人的“愧疚感”;
四、過于自戀,承擔結果意味着自己“壞”了。
現代有一句流行語:不作死就不會死。
所謂作的人生,就是三不人生:不接受,不妥協,不承擔。
這一切是成長中的創傷性經曆造就的。
但當我們嘗試接受我們自己的過去,同時學會與自己、他人和情景妥協,在承擔結果後,重新選擇嘗試新的方式面對自己和這個世界,就是在告别過去,療愈自己。
這亦是對自己溫柔相待。
胡慎之心理
< The End >
作者介紹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系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京東當當熱銷中。公号:胡慎之(hushenzhixl)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