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讀書不嫌年紀小

讀書不嫌年紀小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01 19:11:23

老來讀書之樂(散文随筆)

——寫在世界讀書日

文/劉培華

讀書不嫌年紀小(老來讀書之樂)1

古人雲:養心莫若寡欲,至樂無如讀書;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鸠說:“喜歡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晨光換成巨大的享受時刻”;我們的先人也說:“書猶藥也,讀之可以醫愚”;“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的一首《讀書有感》,寥寥數語道破了讀書的底蘊和美妙,說出了閱讀中那份難以言表的收獲和快樂;魯迅先生把讀書視如佳肴美味,視作一種愉悅和享受,他賦予其《三味書屋》的含義: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馔。書讀到如此境界,可謂出神入化,其樂無窮。

一杯濃茶,可以驅散倦意;一盞明燈,可以照亮旅程;一卷好書,可以充實人生。書,如同是一個巨大的寶庫,無窮無盡、無邊無際,書中無所不有,有你想得到的,也有你想不到的;書給人以知識和智慧,給人以勇氣和力量;它是失意時的忠誠侶伴,寂寞時的塵世知己,煩悶時的最佳慰籍;人生路上,書就是你的良師益友。

學海無涯。讀書能求知、求美、求善,能探尋生存的意義,思索生命的内涵,感悟人生,提升智慧。不管黑夜白晝,不管風雨狂驟,一卷在手,與之傾心交談,好似有高人指點,即刻覺悟;當你不如意、煩躁苦悶的時候,她會抛給你箋言:别讓煩惱敗壞你的前程;當你飲譽沾沾自喜時,她會提醒我:永遠前進;當你喪失信心一籌莫展時,書中告訴你:每天看着太陽升起,你就會充滿勝利的信心。在讀書中,可以了解人生的曲折,可以領略人間的風土人情,可以欣賞大自然的美妙風光;讀書,可以使人升華,把好的知識與文化,變為自己的收獲;讀書,更是對自己修養和知識上的一種彌補,找到自己所需的,用其豐富自己、裝點自己。

然而,在如今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網絡壟斷了我們的閑暇,圖片、視頻代替了文字充斥了我們的瞳孔,我們在手機、電視與網絡之間享受視覺上的沖擊與聽覺上的震撼,在各種實用的專業知識中尋找自己未來的座标,用五花八門的證書證明自己人生的價值,卻少有心情沉浸于靜夜柔和的燈光下名著經典的雅緻。浮躁于塵世的喧嚣,能坐下來捧一本好書靜靜地讀進去已屬奢求。

我是文學愛好者,曾經的文學青年,自幼酷愛讀書,樂此不疲。從懂事起,我便養成了讀書的習慣,自此,一發而不可收。書本,是我的良師益友;書本,是我的親密夥伴;書本,是我的成長的源泉。每天就那麼靜靜地,哪怕隻讀上幾頁也好,都可以覺得日子沒有虛度,偶或得到一絲感悟,便會讓自己感到無比的富足。退休了,不僅興緻未減,反而日漸強烈,且受益匪淺,樂在其中。我一生所讀的有閑書,也有名著經典;有現代文學勵志賢文:《青春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岩》,也有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紅樓夢》《水浒傳》《西遊記》《三國演義》,國學:《大學》《論語》《中庸》《詩《紅與黑》經》《道德經》《資治通鑒》《孫子兵法》《增廣賢文》;現代文學名著《太陽照在桑幹河上》《紅旗譜》《暴風驟雨》《李有才闆話》;有外國名著《基督山伯爵》《三劍客》《泰戈爾》《悲慘世界》等,也有中國本土的《紅高粱》。同樣,我對文學、科普、人文及曆史等方面的書也是愛不釋手。

每當無聊之時,閑暇的周末,溫馨的假日裡,我便會随便從家書櫥裡抽出一本書來讀,這并不是打發時間的一種遊戲。對我來說,讀書中之人,品書中之事,是一種樂趣。常喜歡在朝陽映照中,感悟峨冠博帶的古人哲語;抑或窗外闌珊夜色相随,呷一口香茗,捧卷釋讀,那種“夜深聞私語”的感覺就仿佛與一位智者促膝悟談,剖心相士,這是怎樣的一種休逸和灑脫啊!不管在工作之餘,還是假日小憩,細讀一本書,靜思個中的滋味,任其揉入到自己的生活中,這在放松身心的同時,也可找尋着自己的不足。抑或,幹脆遠離塵嚣,花間品茗,搖椅獨坐,攤一本雪萊在膝頭,這同樣也會讓自己沉醉于一個書的世界。品味書中的痛苦、歡笑。把讀書作為一種樂趣,就如你擁有了這寶庫的鑰匙,讀書中之趣、品書中之味,就會因此而活得充實變得睿智。把自己融入這曲折美好的情節當中,這便是我讀書時的一種樂趣。

我乃凡夫俗子,無他嗜好,惟閑暇捧讀并樂在其中。

讀書之樂,樂在“讀”之。我上學時,不像現在的學校有圖書館(室)。小學讀的書,除語文課本或課堂上學到的,就是小人書《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放學後在竈台邊借着微弱的火光讀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在曠野中幕天席地朗讀過《唐詩》《宋詞》;升入初中後,唯一能看到的書籍,大多都是革命戰争題材的紅色經典故事,像《紅岩》《大刀記》《烈火金鋼》《野火春風鬥古城》等,在課堂上躲避老師的火眼金睛偷看過《莎士比亞》,在夏夜裡冒着蚊蟲的叮咬默頌過《巴黎聖母院》;務農時,讀過中國古典名著《鏡花緣》《聊齋志異》《三言兩拍》,林蔭裡溝沿旁閱讀流暢的散文,在溫暖的被窩裡浏覽纏綿的小說;工作後,八十年代初劉心武的《靈與肉》《鐘鼓樓》《班主任》等傷痕文學和梁曉聲的《今夜有暴風雪》《雪城》《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知青文學;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和《山中,那十九座墳茔》等;席慕榮、瓊瑤、三毛等台灣作家的愛情小說;梁羽生、古龍、金庸等名家的武俠小說,在當時也曾風靡一時,成為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和熱點。在為數不多的文學名著裡徜徉。現在想想,那個時候沒有網絡和手機,倒成了一種成長機遇,不然的話,也許我沒有心思靜下心來讀那麼多的文學經典。

讀書之樂,樂在“思”之。漫步《魯迅》的筆下,我讀懂了心靈壓抑時的呐喊,擺脫了前途蹉跎時的彷徨,減去了一份對閏土的憤懑,增添了一絲對《阿Q》的悲憫;爬上杜工部的筆端,我看到了舊社會的千瘡百孔,聽到了朱門大院裡面鎖住的歡笑以及荒郊曠野上悲涼的哀鳴。細讀《簡愛》,我體會到了獨立、堅強與真正追尋自我的勇氣;走到抽屜文學家餘傑面前,我仿佛被他犀利的筆鋒剝光,自己心靈深處的每一絲污垢都顯得那麼明顯,無所隐匿,從而勇敢地站在明媚的陽光下,盡情享受那份被渴盼已久的洗禮。

讀書之樂,樂在“悟”之。讀《科學》我會将所有科學小知識熟記于心,遇到生活中小的科學難題時,我便有從下手;讀《人文地理》,我常常半卧在自家的小窗邊,一會兒望望頭頂那無盡的藍天,一會俯首看看那手上柔美的風景,然後閉上雙眼,靜靜幻想那異國的一花一草,一水一山,心情是那樣的平靜舒緩,整個身心都沉浸在自然的美妙中;讀《曆史簡筆》,文中的每個道理都仿佛是我的前車之鑒,我在它們中得到了人生的啟迪,學會了如同司馬遷一樣堅持不懈、學會如孔子一樣待人待己、學會如諸葛一般的細膩……

讀書之樂,樂在“感”之。我用心記錄書中的每個情節、每個人物。他們的一言一行,性格迥異都會在讀書時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之中,隻要我想,這些情節便會如電影一般清晰的顯現,就像書中人,書中事我都感同身受。如讀到《紅樓夢》中賈瑞被王熙鳳所害時,我既痛恨王熙鳳的陰險又同情賈瑞的呆木;讀《海的女兒》中小美人魚為救王子而化為泡沫時,也會傷心,總會期望着另外的結局;讀《三國演義》中吳蜀火燒赤壁大勝之時,也會如同蜀軍将士般手舞足蹈地歡呼半天,亢奮非常。

讀書之樂,樂在“醉”之。對于讀書之人,書的來源不外乎傳閱、借閱和購買,我乃是借者多而購者寡,隻因囊中羞澀也。盡管如此,書房裡的書櫥也日益充實了起來,文史哲各有所攬,經管法略存數籍。隻因時常以“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書”作銘自勉,于是挑燈夜讀,欣然忘食,縱使肚腹咕咕作響,也不願輕易釋手。

有人認為,人老了就可以不讀書了。理由是老年人退休離崗,既不要晉升,又不要考職稱,再去讀書完全沒有什麼用。這話聽起來好像有些道理,實際上是一種謬論。老年人讀書,既不為了找工作,也不為追名逐利,而是在增長知識的同時追求一個"樂"字。有人說:“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觀點不敢苟同。我說:“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2017年3月辦理正式退休手續,退而不休,又受聘于民營企業。我把60歲作為重生,從頭算起,工作生活之餘就是讀書、寫作。

我晚年迷戀上了文學,是一位草根文學創作者。下班回到家裡,以看書、寫作為消遣。再過鬥室讀書生活,消磨未盡的塵世餘年,“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今的才思泉湧得益于先前的博覽群書;之所以近年我的一些文章見諸報端,有所斬獲,根源亦在此。

晚年讀書,我主要讀專業以外的有關文學、文化和曆史的書籍,想多知道一點文化和曆史的發展背景。我的創作以散文見長,作品發表于各大報刊和網絡平台。所以,近期反複研讀散文著作,如《餘秋雨文集》《餘秋雨全集》。

人生一世,勸君閑時多讀幾本書閱讀,豐富生活,增長知識,探讨無知世界,研究人生真理,可謂人生幸事也。老來讀書,更是盡享清閑,書屋幽香,自由遨遊,沉浸書海,甚是清歡,閑書為伴,暮色添香。

老來讀書,回想過去,才明白什麼叫作“今是而昨非”;老來讀書,才體會到什麼叫作“溫故而知新”;這就是老來讀書的快樂。學,然後知不足;老,然後覺無知;這就是老來讀書的快樂。

書伴我行,老來讀書之樂,妙哉!

就這樣,因為愛上了讀書,文學的夢想就慢慢地在心底潛滋暗長了。我也說不清從哪天起,開始在心裡種下了文學的種子,但是這些學生時代的讀書經曆,無疑是後來我走上文學道路的内驅力。我今天之所以依然保持着讀書的習慣,并在自己心有觸動的情況下,提筆寫下一些文字,和别人分享文字的美好和思想的啟迪,這些都與當年自己的讀書經曆不無關系。

雖已年逾古稀,也是行将緻仕之人,趁着眼睛還清明、記憶尚清晰、鬓發未成霜,把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身之所曆、心之所思,用文字來表達自己、挖掘自己、記錄自己,使情感得到豐富和提升。這幾年我堅持勤于筆耕,在散見于省、市的報端和網絡媒體平台裡,龍江情結幾乎經常可見。撫今追昔,祈望讀者能興趣盎然、有所心動。那當中的篇章,有的還獲過獎,既反映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又使自己尋常的經曆再次受到洗禮,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人生之路,漫漫修遠,總不會一帆風順,風和日麗的,相反,總會有雪山、草地、大澤與隘口。而我慶幸找到了“書”這個真朋友。有好書的指導,名師的教誨,就有把讀書獲得的知識轉化成認識的沖動。

鄉隐居士

歲次壬寅暮春于黃河入海口成之文苑

作者簡介:劉培華,1957年生,山東利津人;字,成之;号,三壽;筆名:鄉隐居士,亦署:耕公;清華大學工商管理學院MBA畢業,高級工程師職稱,長期從事企業行政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工作。中國散文學會、中國煤礦作協、山東省散文學會、東營市作協會員;《東營日報》特約記者;《中國鄉村》雜志散文室編輯;中國作家網、中國詩歌網認證作家;中華作家網、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原創達人;青年作家、遼甯文學簽約作家,金榜文化理事簽約作家,《中國新時代詩人》會員;東營市譜牒文化研究學會會員,東營安泰文化藝術聯合會副會長,東營市美協藝術理論委員會會員;《利津商業文化史話》、《百科拾珠》叢書編委,創刊《民建大廈之聲》企業報刊任總編。自幼喜愛文學,散文見長,評論次之,偶涉詩歌、随筆雜文;作品發表于各大報刊和網絡平台。

個人喜好:文字寫作,書畫收藏,中國象棋,花卉養殖。

讀書不嫌年紀小(老來讀書之樂)2

壹點号 鄉隐居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