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說#
朋友因與其閨蜜鬧點别扭心情不爽,她不明白倆人如膠似漆的關系,怎麼就變得疏松隔離起來。這讓我想到兩個詞“融合”與“隔閡”。
這兩個詞中有個字像姊妹,就是“融”和“隔”,因為它們有相同的基因“鬲”。隻是一個結合了“阝”,一個結合了“蟲”。
隔字左耳刀旁加一“鬲”字,左邊取其義,右邊取其聲。
“阝”從“阜”字變形而來,一般稱”左耳刀“、“左耳旁”。“阜”字象形,像山崖邊的石磴之形。本義為土山。雖然其本義與耳朵沒關系,大概因其形似耳朵,故被稱為左耳刀、右耳刀。它便與耳有了關系。
耳,聽覺器官,“聽曰聰,聰即心思明亮。” 聰,繁體字“聰”,由耳、囪和心組成,“耳聞而循心通上”。失去聽覺叫失聰,聽覺靈敏叫耳聰目明。
聽和說有關,語言的産生需要聽覺的參與,我們知道聾啞伴生。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是人區别于動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既然,隔和耳朵搞到了一塊,那這個“隔”大概和聰明有點關系了。
在說“隔”與聰明的關系之前,先來說說“鬲”和“蟲”。
“鬲”讀作li時,是古代一種烹饪器皿的名稱,為空足陶器,三足分離,各足有獨立空間。
讀作ge時,用于國名、地名、河水名和姓氏名。和我們今天的話題有關的是前者的意思。
“蟲”大家都知道是蟲子的蟲,也被認為是動物的總稱。
動物不會像人一樣用語言表達思想,動物是低級的、原始的、不聰明的。所以我們會用一些動物來形容某人的愚蠢,比如:蠢驢、笨豬。
“鬲”和“蟲”合在一起是融,意思是融合、融洽、融化等。試想一隻蟲子放進鬲中煮會是什麼情景,這個烹饪器具還特别給力,連三個足都是空的、都可以注滿沸水。顯然,這隻蟲子的終極未來應該是融化。
之前的文章中曾寫過心理學家們關于母嬰關系的描述内容。人類剛出生時,以及很長一段時間,母嬰是融合的關系。人類出生時尚不成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與母親融合共生,然後逐漸分離個體化,再不斷地成熟。
如果說一個人有“蟲”的一面或此面占比較大,那便是不成熟的表現。不成熟便需要依賴、融合、共生。
如果說一個人耳聰目明,心智成熟,那便是正在丢掉“蟲”的一面,豎起了聰明的耳朵“阝”,那便不是共生的“融”而是獨立的“隔”。
一個人的成長、成熟應該包括身體發育成熟、心智成熟和文明化程度的提升。
一個成熟的人是脫離了原始的、動物層面的、未分化狀态的人,表現為能獨立思考、有獨立見解、有自我認知力(自知者明)、與人的關系是相互平等、互為主客的。遇事既可以各抒己見,又可以交口稱贊;既不融合依賴,又不隔離疏遠。
一個人的成熟過程并不完全是勇往直前的,有時是迂回曲折的。融合共生的關系狀态不僅隻表現在剛出生時,也會出現在人生的其它任一年齡段。
如膠似漆的親密關系大概就是這種“融合”關系的真實寫照。
又倘若,當你發現某段關系有了“隔閡”,或許正是你走向成熟的表現。
這麼說,比較好的狀态可能是,既融合又隔閡,既不特别融合又不特别隔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