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五七之内有什麼忌諱?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規律,雖然人和其它動植物一樣生命都是有限的,但人是一種有思維能力、有語言交流、有文明舉止的高級動物因此,人過世後便留下了很多的習俗和講究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死者下葬後的“服三”和“迎七”是什麼個意思,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喪葬五七之内有什麼忌諱?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規律,雖然人和其它動植物一樣生命都是有限的,但人是一種有思維能力、有語言交流、有文明舉止的高級動物。因此,人過世後便留下了很多的習俗和講究。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死者下葬後的“服三”和“迎七”是什麼個意思。
“服三”并不是“三服”,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三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三輩之列,也就是說,從自己算起上至父輩、祖父輩謂“三服”。而“服三”則不同,在我國古代喪葬禮儀中,有服喪三年的說法。就是說老人去世後,要守孝三年,這是活着的人對死者的尊重,更是後人對先人盡其孝道方式的一種體現。
為什麼會有守孝三年的說法呢?古人認為,自己從小在父母懷抱中,讓父母抱着生活了三年,父母離世後就該守孝三年盡其孝道以示回報養育之恩。這樣的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父母能抱着自己養育三年,自己又何嘗不能守孝三年呢!
但守孝三年卻不是任何人所能做到的,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守孝三年已漸漸讓人們不能接受,取而代之的是死者下葬後,子女過三天方可脫孝服,這也就是“服三”。我國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穿上三天孝服也實不為過。
通常情況,死者下葬後的第三天要去墳前祭祀,然後脫去孝服,這就是“服三”。其目的就是死者已經入土為安了,自己也該化悲痛為力量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去。事實上,三天的時間也是不便于馬上就能恢複過來的,在傳統的習俗中還有“迎七”的說法。
“迎七”和“服三”不同,算法也不同。“服三”的算法是自下葬之日開始算,三天後上墳培土圓墳,脫孝服為“服三”。“迎七”的算法是自死者去世的當天算起,7天就為一“七”,死者的家屬都要去墳前祭奠,在七七四十九天後就是“滿七”了。人們認為,若逢農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就是“犯七”,犯七死者就有罪,于是子女們就請一些道士“做七”,以求免去罪過,求個心安理得。
按喪事習俗,“一七“,“二七”以女兒、兒子為主,去上墳祭奠。“三七”則不然,俗話說“女兒不管三七二十一”,因此,“三七”時出嫁的女兒就不來“燒七”,要由死者的兒子、兒媳為主。
有的地方以“四七”最大,但在小編的家鄉以“五七”最大,不但兒子、女兒去上墳,而且堂兄弟姐妹也要到場,這也是亡者下葬後的又一次象征性的禮儀活動了。喪主家等客人祭祀回來要做飯菜款待客人,以示尊重,以後的“六七”、“七七”客人就不用來了。
所謂的“犯七”就是以農曆推算,在“迎七”進行時,正遇到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常言道:“犯七受罰,閻王打他,無處藏身,躲在蓮花盆下”,因此,在河南很多地區就有了墳頭上放蓮花盆的習俗。
當然,這也隻是象征性的,蓮花盆就是用紙做的盆和蓮花,在“燒七”遇到“犯七”的日子,把蓮花盆放在墳頭。人們認為,這樣亡者就能躲過一劫,免去災難而不至于受罰。這“犯七”的做法雖然有點迷信,但也是人們對過世老人的一種孝道的體現,免得過世的老人在陰間受罪。
等“七七”過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滿七”了,“滿七”後面的祭祀活動就是百日,一周年,三周年。過了三周年,亡者的喪葬禮儀也就算是正式結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