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軒轅生”,農曆的三月初三,據說是人文始祖黃帝的生日,在古代也稱為“上巳節”。
三月三到了,清明節緊随其後,其實在上巳節和清明節之間還有個寒食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傳統祭祀的日子,後來經過曆史的演變,寒食節和清明節融合成同一天了,清明節成為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因此有了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進清明的說法,知道上巳節和清明節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尤為重視,仍然是壯族、苗族、侗族、瑤族、畲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的隆重節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壯族趕歌圩、搶花炮、抛繡球,侗族鬥牛、鬥馬、對歌,瑤族集體休息一天,對歌玩耍,畲族的隆重程度可比春節,會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跳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等,很多年輕人也會選擇這一天結婚,漢族的習俗是到水邊舉行祭禮,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有洗濯去垢、消除不祥的寓意。
我國的傳統節日,往往跟美食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代表性美食,通過食物表達對美好的祈願,而三月三被大衆熟知就是地菜花煮蛋吃,民間素有“三月三,荠菜當靈丹”的說法,話說在三月初三這天,華佗外出采藥,遇到有個老人頭痛難忍,他用随地挖的地菜花煮蛋給老人吃下,治好了老人頭痛,事情傳開後,人們紛紛效仿,于是形成了習俗。
其實三月三除了地菜花煮蛋吃,還有很多食俗,我國地域遼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食俗,下面一起來了解下,三月三除了吃雞蛋,這5樣也要記得吃,寓意祈福禳災保平安。
1.五色糯米飯
五色糯米飯是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美食,每年到了三月初三,這些少數民族家家戶戶都會提前做好五色飯,用來祭祖祭神和舉辦趕歌圩等活動用。
五色糯米飯是用五種天然色素和糯米制作而成,一般是黑、紅、黃、白、紫5種顔色,因此而得名的,黑染料是用的楓葉及其嫩莖之皮,紅染料用的紅藍草,黃染料用的黃花汁、黃栀子、黃姜等,紫染料用的是紫蕃藤,五色糯米飯五彩缤紛,有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寓意。
2.雞屎藤
雞屎藤是一種草本植物,具有一定的觀賞的價值和藥用價值,而且雞屎藤的葉子還是制作一些地方特色美食的重要食材,雞屎藤的葉子揉碎後有一種難聞的味道,因此而得名,但是煮熟後,有一股清香味,很多山民喜歡把葉子曬幹泡茶喝。
每年三月三,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區有吃雞屎藤餅的習俗,就是用雞屎藤葉和糯米一起磨碎制作成糯米面,再用傳統餅格模具壓制成餅,表面帶有福、祿、壽等寓意吉祥的文字圖案,然後蒸熟就可以食用了。
3.艾葉粑粑
艾葉粑粑又叫蒿子粑粑,是一道傳統的小吃。每年清明前後,人們會采摘一些艾蒿回來,用艾蒿葉和糯米制作艾葉粑粑,其顔色深綠,吃起來有一股蒿的清香味,聽老輩人說吃了可以祛風驅邪。
艾葉粑粑的制作方法也比較簡單,把艾蒿葉清洗幹淨,然後過水煮透,用冷水沖涼後打成艾葉汁,和糯米粉一起和成面團,可以用花生仁、芝麻作餡料,包好後壓成餅蒸熟就可以吃了。
4.苕蒜粑
苕蒜就是野蒜,算是野菜的一種,每年清明節前後,正是吃野蒜的好時候,此時的野蒜還算鮮嫩,再過段時間就會長蒜頭抽臺,這個時候就長老不适合食用了。
苕蒜粑是用野蒜和糯米粉制作的美食,野蒜摘掉老葉和根部清洗幹淨,然後切碎和糯米粉和成面團,既可以煎着吃也可以蒸着吃,蒜香味特别濃郁。
5.桃罐頭
相傳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在瑤池開蟠桃盛會的日子,各路大神都會相聚瑤池品嘗蟠桃,而此時人間的桃子還未成熟,所以會用桃罐頭代替。
大家都知道“桃子”有長壽的寓意,因此也稱為“壽桃”,在三月初三這天,人們吃不到桃子,就會吃桃罐頭,來讨個吉祥和延年益壽的好寓意。
水墨話語
随着時間的飛逝、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被丢失了,傳統文化是華夏文明的一部分,也是曆史的傳承,而這些傳統習俗和食俗,使傳統節假日更有意義,傳統節日也因此有了節日味道,朋友們,你們哪裡三月三還有哪些習俗呢?
人間煙火,風味長存,我是,一個對美食有着執着信念的小食客,關注我,每天為您分享不同的美食知識,今天的美食就分享到這裡了,感謝觀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