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由燕國揮師南下直驅齊國都城臨淄,齊王建不戰而降。自此,秦王嬴政完成了對山東六國的統一戰争。
不過,秦國征伐的腳步并未就此停歇。
為了實現“拯救黔首、周定四極”的宏願,秦始皇诏命秦軍主力再次集結,一路由蒙恬統率,總兵力30萬,主攻的方向是匈奴占據的河南地;另一路則由屠睢統率,兵力不詳(《淮南子》稱秦軍兵力為50萬),進軍尚為蠻荒之地的嶺南地區。
然而,嶺南之戰卻成為秦始皇繼位以來打的最艱辛的一場戰争,在長達6年的時間裡,素有虎狼之師稱号的秦軍在嶺南遭遇越人的四面襲擾,秦軍伏屍流血數十萬,主将屠睢戰死。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嚣繼任主将,增派兵力,調派役夫修鑿靈渠,打通軍資水路運輸通道,再次發起嶺南之戰。同年,秦軍平定嶺南,秦始皇設桂林、象、南海3郡。
秦征嶺南之戰不僅消耗了秦王朝的國力,也導緻秦在中原地區的兵力空虛。5年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揭開了秦末諸侯起義的序幕。面對洶湧的起義軍,戍守長城的秦軍在主将王離統率下揮師南下,與章邯的刑徒軍共同組成平叛的主力。
然而讓人不解的是,另一支戍守嶺南的秦軍主力卻如人間蒸發了一般,對即将傾覆的帝國坐視不管。秦王朝也似乎如同遺忘一般,從未有過征調嶺南軍回援的诏命下達。
如果《淮南子》記載所言非虛的話,這支兵力有數十萬之衆的秦軍一旦回師中原,戰争的結局或許會是另外一番模樣。
那麼秦末戰亂之際,嶺南的秦軍究竟在做什麼呢?
據《史記》記載,秦末戰亂之時,南海尉繼任者趙佗以“盜兵且至”為由,封閉了北上的所有關口,直至秦朝滅亡。
對此,網絡上有不少曆史類文章聲稱:嶺南50萬大軍之所以按兵不動,是因為秦始皇生前下過一道密令,禁止回援。更有文章煞有介事的說:經曆史學家考證,趙佗曾拿出秦始皇遺诏,為保南方新辟疆土,即使秦國危亡,這支秦軍也不能離開嶺南。
那麼這種說法靠譜嗎?
廣州西村石頭崗一處工地在施工時,意外挖出了一座高等級的秦代墓葬,根據出土銅器銘文判定,這座秦墓年代是在公元前208年前後,即秦并嶺南初期。
出土的随葬遺物中,除了釜甑、甕、罐、半兩錢外,還有短劍、戈等大量兵器,墓葬規格僅次于象崗山的南越王墓(第二代南越王趙眜)。而墓中的一件龍紋玉璧也證實,墓主的級别如同諸侯王。
南越國曆史上隻有5王,後二主趙興、趙建德死于戰亂無墓,第二代南越王趙眜墓在象崗山,第三代南越王趙嬰齊墓在三國時期被孫權盜挖一空。
唯有開國君主趙佗之墓沒有被發現并可能保存完好,但是,無論是墓葬規格還是入葬時間,均與趙佗不符,反而與首任嶺南最高軍政長官任嚣的身份吻合(史書也記載任嚣死後葬于番禺)。
當然,究竟是不是任嚣墓,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證據鍊,但墓主是南征的秦朝武将,并在秦末戰亂時選擇閉關自守的“叛将”身份是确鑿無疑的。
為什麼這麼說的呢?因為龍紋玉璧是諸侯王級别的随葬物,此前廣州一帶的秦漢古墓中也隻有南越王墓中有出土,墓主不管是任嚣本人還是與任嚣級别等同的秦朝武将,其死後随葬“僭越”禮器,本身就言明了這支秦軍的高層有割據叛逆之心。
事實上,《史記》對嶺南秦軍拒不回援秦朝的原因記載的很明确:“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南海僻遠……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早在第一代南海尉任嚣時期,就已經有了叛逆立國之心,而此後,繼任者趙佗“誅秦所置長吏”,攻桂林、象郡,正式建立了南越國割據政權。秦朝叛将墓龍紋遺物的考古發現,也印證了這則千年史實。
可見,所謂的嶺南秦軍不回援是因為秦始皇生前有密令純屬胡編亂造。有網友即稱:被網文騙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