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劉姥姥事迹

劉姥姥事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4 01:37:35

《紅樓夢》這部經典名著中,自然不缺聰明人。

賈府的主心骨,時而嚴肅,時而祥和的老太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見風使舵第一人王熙鳳;顧全大局、察言觀色、處事圓滑薛寶钗;見機行事、抓住機會跳槽的賈芸和小紅,這幾位都是大家公認的聰明人。

劉姥姥事迹(一個沒見過世面的鄉下老妪)1

連尼姑庵的淨虛、表面看上去謹小慎微的尤氏都有她們的智慧。一個用激将法搞定王熙鳳,一個裝聾作啞擺平秦可卿。

但要說隐藏最深,最讓人一眼看不出來的還是三進賈府的鄉下老妪劉姥姥。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在鳳姐的威嚴下都能認下這門親戚,拿回20兩銀子過冬;第二次進府,被引到賈母和一幹小姐們身邊。劉姥姥用自己的實力和智慧赢得了這些金貴的主子們的喜愛,好幾次把他們逗得合不攏嘴。

回家時,又拿了不少衣物、銀子。

第三次進府,賈母已去世,恰逢賈府遭難,王熙鳳把自己的女兒巧姐托付給劉姥姥。

劉姥姥隻是一個沒見過世面的鄉下老妪,是如何深得賈府上下喜愛和信任的?

劉姥姥事迹(一個沒見過世面的鄉下老妪)2

利用親情靠近王熙鳳

劉姥姥跟賈府其實沒有什麼親戚關系,隻是祖上和王家的一同做過官,因貪對方的勢力,便連了宗,認了親戚。

如今不說祖宗都去世,王夫人也已嫁作人婦,沒有其他人知道這件事。

即使是有血緣的親戚,隔代多了,也漸漸疏遠不再來往了,不用說本無血緣關系的了。

但劉姥姥知道王家和現在的賈府都是大戶人家,既然是大戶人家自然不缺銀兩,就像她對鳳姐說的那句“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賈府再怎麼不濟,撥點給他們窮人家也夠他們用一陣子的了。

還有一點,她知道大戶人家好面子,所以表面一定會重情義,否則落人口實,為了點銀子,落個不好的名聲,劃不來。

也就是看準了這一點,劉姥姥才來賈府認這門親。

這裡足可以看出劉姥姥雖沒見過什麼世面,卻能準确地洞察人心。其他人不說,王夫人、王熙鳳是最看重名聲和面子的了。

劉姥姥事迹(一個沒見過世面的鄉下老妪)3

之後見了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劉姥姥又嫂子嫂子地叫個不停,見了王熙鳳更是一個勁地叫姑奶奶。

還說是因為家道艱難才走不起親戚,心裡面是時時惦記着的。

劉姥姥是鐵了心利用親情來接近賈府,接近已經掌事了的王熙鳳。

利用年齡親近賈母

第二次入賈府的時候,被引到賈母處。劉姥姥前一秒還裝作自己不善言辭,見不得世面,不敢見老太太,後一秒到了賈母跟前,三五句話就拉近了自己和賈母之間的距離。

連鳳姐都看出賈母十分喜歡劉姥姥。

劉姥姥到底使了什麼魔法呢?

當然是利用賈母年紀大了,想找個年齡相仿的人說說體己話這一特征。

劉姥姥到了賈母跟前就跟賈母掰扯起年紀來,還互相詢問身體健康狀況。劉姥姥先是誇老太太身體硬朗,像老壽星,接着說自己年紀大了,左邊槽牙活動了。

劉姥姥事迹(一個沒見過世面的鄉下老妪)4

賈母一聽,立刻有了共鳴,說:

“我老了,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聾,記性也沒了。你們這些老親戚,都不記得了。”

其實賈母哪裡是不記得劉姥姥這門親戚,是她之前壓根不知道有劉姥姥這個人,今天才聽說他們認宗這回事。

如今這樣說,也算是應承了這門親戚,以後便可以經常走動了。

之後賈母還全程帶着劉姥姥一起遊園,興緻很高。這可能是整本《紅樓夢》中最輕快、愉悅的一個章節了。

利用身份拉近和丫鬟們的距離

劉姥姥剛進賈府時,就一個目的,攀親戚。等真見了老太太,又似乎把賈府的“高貴”抛之腦後,她看到的仿佛真的隻是一個老态龍鐘的老太太,便和老太太拉起家常,閑聊解悶。

等跟着姑娘們遊大觀園,尤其是那些丫鬟們跟前,她又把自己放在奴才的地位上,甚至把自己放得比這些姑娘們都還要低。

比如賈母命令丫頭去扶她的時候,她就灑脫地一揮手,表示自己走,而且把丫鬟叫作姑娘,還說她的鞋精緻,别沾了泥。

“我們走熟了的,姑娘們隻管走罷。可惜你們的那繡鞋,别沾了泥。”

做遊戲時,鴛鴦囑咐她這個那個的,她也是畢恭畢敬地聽着,順從地答應。總之把丫鬟們當作女主人小姐般們對待。

劉姥姥事迹(一個沒見過世面的鄉下老妪)5

這些舉措無疑讓這些丫鬟們心生好感。

正因為如此,劉姥姥在醉酒後不小心睡在了寶玉的床上,襲人看見後雖然着急,但是拿香薰熏了後,便領姥姥出來,并沒有為難她,還叫她放心。

劉姥姥不僅認下這門親戚,遊了大觀園,開了眼界,吃了他們莊稼人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吃到的美食,還拿回很多從主子們、丫頭們處得的被子、衣服、還有銀子。

靠的就是深藏不露、大智若愚的智慧。


-END-

你好,我是麥子,專注經典文學、名著解讀。關注@麥子驿站一起品讀經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