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忙着給某項目組團隊做情緒疏導工作。
這個團隊成立時間短,團隊磨合不夠,在推進工作進度過程中很不順利,氛圍很不好,整體上能量值很低。
有團隊成員說,這個項目組我再也不想呆了。甚至還沒有完成,就已經有兩名成員宣布退出項目組,另外兩名成員直接提出了離職。
這讓我陷入解題的迷團中。努力去尋找項目管理出現這個問題的根源。
項目管理,在現代企業中是必不可少的小團隊作業模式。大家對參與項目組的工作褒貶不一,議論紛紛。
一項調查顯示,5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喜歡小組作業模式;83%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他們有種種理由不去參與團隊工作,他們對團隊工作抱有相當負面的态度。
“團隊恐懼症”代表了人們對團隊合作的抗拒。人們為什麼會恐懼、會抗拒那不得不去參與的團隊工作呢?
帶着這樣的問題,我開始查閱相關書籍。我個人看書學習慢慢養成一個習慣,在自己涉足一個領域時,先會選擇看一些權威、經典的、框架類型的書,幫助自己建立這個領域的基本知識框架和邏輯思維,這樣再去實踐或學習技能技巧方面的才不會偏。
而這本《小團隊溝通課》正好符合我的需求。
《小團隊溝通課》暢銷20餘年,是再版多次的美國權威小型團隊溝通教材。
作者是美國的傳播學老師J·丹·羅斯維爾教授,據介紹,他是一位十分卓越的人際溝通領域導師和學者,教學生涯獲得了近20個教學獎,還曾榮獲美國“大師級教師”獎。
這本書以合作型溝通為核心,引入系統論思想,建立溝通能力模型以幫助讀者迅速融入、适應和影響小團隊。
羅斯維爾教授認為每個人都是團隊中的一分子,掌握良好的團隊溝通方法,能讓你少走彎路,快速進步。成為一個優秀的溝通者,才能令團隊合作愉快。
在全美數百所大學,各種專業超過30萬的學生選擇學習本書。
這本書也許正好我這樣尋求結構化方法解決問題的人。在此,把我的收獲以及本書的極小部分分享出來,希望大家也有所收獲。
羅斯維爾教授提出一個明确的觀點:有效溝通是治療“團隊恐懼症”的最主要方式。
曾有一項調查表明,大多數人都傾向于高估自己在團體中的溝通能力。特别是成員認為團隊整體溝通嚴重不暢,成員們在給團隊領導者打分時,竟然比領導者的自評分低50%之多。
更諷刺的是,最差的溝通者往往自我測評的分數最高。
當你看到這裡時,可以問問自己,我的溝通能力怎麼樣呢?
讓我們跟随教授的指引一步步地了解關于溝通的那些問題,在此隻分享基礎的三個要點:
1.人們溝通過程裡普遍存在的哪些錯誤觀念;
2.何為溝通;什麼又是有效溝通;
3.提高溝通能力的一些常規途徑有哪些。
01、我們對溝通的有些認識也許是錯的,不信你看。
Ø 溝通不是萬能鑰匙,溝通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如果溝通是把萬能鑰匙,這世界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戰争。
如果溝通能解決所有問題,中國古代名臣比幹也不能慘死在慘無人道的商纣王刀下。
當溝通出現問題時,我們需要去審視雙方“何出此言”的邏輯。
如果團隊成員之間在個性或價值觀上的嚴重分歧時,溝通的成果可能隻會更爆糕。
溝通是一種工具,本身不是結果,它僅僅是通向結果的一種途徑。就算學會了更有效地溝通,你也無法解決團體裡可能發生的所有問題。因為并非所有的問題都源自溝通不良。
Ø 交流不會中止。
人類永遠都在交流,就算心不甘情不願,交流也不會中止。就算沉默,也是一種交流。一個眼神一個舉手都是一種無聲的交流。所以交流不會中止。
Ø 高超的溝通技巧并不一定達成有效結果。
如果不能理解溝通過程的複雜性,大量的技巧不僅無意義,甚至可能會造成危害。如果過分注意技巧,可能會因為過分自信而被解雇。沒有适合所有情況的單一技巧。
Ø 有效溝通需要學習
作者認為80%~90%的團隊很難有良好表現,其中的關鍵原因就是,這類團體大多沒經過溝通訓練,沒學到如何讓團體高效率工作。
這是作者在書中列舉的對溝通錯誤的理解。扪心自問,我就會犯這種經驗主義的錯誤,總是以為每個人都會去曆煉自己的有效溝通。
我們再來總結一下何為溝通。
02、溝通的目的在于與他人進行意義共享
對于溝通,絕大多數人會說,那很簡單,就是兩個人對話呗,我把自己想說的話傳遞給對方。
作者說,在團隊中,溝通是指一種與他們進行意義共享的交換過程。
我們隻有通過與他人溝通,才能實現與世界相聯的意義。我們無法在社會孤立中建立意義。與他人分享觀點、感覺、反思和經驗就是一個構建意義的過程,是一個在我們的意識中建立聯結和規律的過程,也是我們理解世界的過程。
溝通本身是個工具,為了實際意義共享,我們先了解無論是一次成功的溝通還是失敗的溝通,都需要注意以下三個元素:
在溝通中,會有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和語境三個要素。
其中語言溝通需要通過口頭語言、文字來精準表達自己的意思。
随着互聯網的發展,文字的溝通也是需要高度重視的話題。有調查報告表明,文字溝通想要表達積極、熱情的态度,要付出比語言溝通200%的努力。
很多小夥伴說,文字溝通很容易被對方誤解為冷冰冰,故而在做書面溝通時,會選用與内容相匹配的表情或動圖,來增加傳遞的效果。
而非語言溝通就是無言地表達我們的意思。通過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個人儀态、語調、手勢、姿态、碰觸等方式傳遞信息。
非語言溝通其實也是人之常情。
1歲之前的小娃娃,既不喊“媽媽”,也不會說“對不起”,可是通過她的表情、眼神和狀态,看得出來她今天是不是很開心。
世界著名喜劇大師卓别林,每次從他出場的着裝、走路的樣子、以及他的眼神都可以心領神會他想要表達什麼。
除了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之外,還有溝通的環境即語境。
溝通一旦發出,就會自然形成一個氛圍,或積極或消極,或冷靜或開心。這樣的溝通環境是由我們主動創造出來的,這就是文中說到的語境。
溝通是互動性的,既有信息的發出者,也有信息的接收者。
溝通是一個永不止息的流動過程。
我們在了解了溝通的三元素之後,自己要問問自己平常的溝通是不是忽略了這些。
就得反省和檢查自己是否有能力保證在團隊和諧的語境下高效而恰當對參與工作。
03、改善溝通能力是有效溝通的前提
作者說:不恰當的溝通通常源于無知和笨拙。
如開頭所說,本來好好的某品類的頭部客戶的項目,可因為團隊領導的“瞎指揮”和盲目地溝通,忽略了團隊的和諧,導緻團隊怨聲載道,軍心渙散,最後項目交付困難。
團隊成員如果一開始就需要共同抱持“我們取向”。如何讓團隊成員共同抱持“我們的取向”呢,這時候就是體現團隊溝通能力的時候了。
本書作者指出團隊溝通能力要求我們的行為必須既有效又恰當。
要提高我們溝通的有效性和恰當性,一般來說有5種做法:學習相關知識,磨煉溝通技巧,提高敏感度,增強責任感,以及不要在溝通中忘記道德規範。
1、學習相關知識。
無論是什麼文化語境下溝通,知識都是最關鍵的要素。
如果我們對特定場合下的規則缺乏了解,就無法判斷怎樣做才是恰當和有效的。
在溝通的過程中,狹隘的知識就像黑暗礦井裡的微弱燭光。它隻夠讓我們看到眼前的選擇,卻無法照亮正确的方向。
如果你在某個特定情況下不确定應該采用哪種溝通方式,你應該咨詢那些了解情況并能幫你理解眼前情形的人。
2、磨煉溝通技巧。
俗話有一句話:光學不練是假把式。
想到達到行之有效的溝通,需要持續地練習。此乃“熟能生巧”。
唯有把學習到的知識和持之以恒的訓練結合起來,才能提升溝通的技巧。
3、提高敏感度。
假如我們不夠敏銳,也根本不會在意團隊成員發出來的諸如憤怒、不安、厭惡等信号,恰恰這些信号告訴我們,也許我們的語言溝通不恰當。提高敏感度會讓我們準确發現、解讀并領悟團隊中的暗示和情緒線索。
4、投入:
若無信念,便無成就。
有效性需要投入。投入是為了實現目标、追求卓越而進行經久不衰的努力。
如果我們有渴求達成好的效果,就要為之努力,滿腔熱情地去實現它——就必須全情投入。
有效的溝通者總是極力避免過去的錯誤,尋找更好的方式來跟團隊成員溝通。
5、道德标準:溝通的對與錯為什麼我們在溝通時必須考慮道德因素?
作為人類,我們必須依據道德行事。
溝通的恰當性和團隊精神也強調了道德的重要性。優秀的溝通者不會僅僅關注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自我中心的成員會把整個團隊的成就據為己有,抹殺團隊裡其他成員的重要貢獻。這就跟道德産生了沖突。
本文分享到這裡,也是挂一漏萬。
從原理原則講到具體運用,本書使用了大量的案例來力求把溝通這門學問講得更透徹更生動。
最大化團隊經驗帶來的利益已經成了職業經理人們一個值得努力的目标。本書的核心目的就是指導我們在團隊中做一個出色的溝通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