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湖南特色戲曲文化:辰河戲

湖南特色戲曲文化:辰河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08:32:00

  湖南不光物源遼闊,傳統戲曲文化也受到很多人的喜愛。辰河戲是湖南大戲曲之一,它流行的地方甚廣,它的形成是經過悠久的曆史沉澱。它的主要特色是當地的語言,及民歌号子和宗教音樂相結合。

  本期的湖南文化為您帶來湖南的戲曲辰河戲,一起來看看吧。

  辰河戲是湖南地方戲曲大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于沅水中、上遊的廣大地域,包括懷化地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省的銅仁地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酉陽、秀山,湖北省的來鳳、鹹豐等縣。

  辰河戲劇種的形成,經曆了久遠的曆史發展。明王朝建立之初,不少江西移民來到辰河地域開墾荒地,經營新區。遷徙、勞作、經營之時,也将當地的戲曲聲腔弋陽腔,帶到了新的家園。弋陽腔傳入辰河地域之後,與當地語言、民歌、号子、傩腔以及宗教音樂結合,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辰河高腔。

  早期的辰河高腔,多演唱連台本戲《目連》,這種藝術傳統,一直保留到本世紀40年代。在辰河高腔的形成過程中,青陽腔也有一定作用,《金盆撈月》等早期青陽腔劇目,至今保留在辰河高腔的演出劇目中。清乾隆、嘉慶年間,辰河高腔配合宗教祭祀活動,已極為盛行。各種祭祀酬神活動中,演唱辰河高腔戲,已成為不可缺少的内容。這一時期,沅水也是我國與東南亞地區緬甸、老撾等國往來的交通要道,外事交往中,亦常有辰河高腔的演唱活動。

  辰河高腔在沅水中、上遊沿江城鎮盛行的同時,也向周邊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沅水最大的支流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區,以及周邊的苗區、侗區,都有辰河高腔的流布。在演出形式方面,辰河高腔除了高台演出之外,還有矮台班木偶演出。

  “矮台班”多由半職業藝人組成,劇目、音樂、排場與高台班相同。有時兩種演出形式還同時在民間的祭祀娛樂活動中出現。“打圍鼓”,也是辰河高腔的一種重要的演出形式。城鄉間喜唱辰河高腔的人們,在鄰家喜慶之日,一起到他家唱高腔戲,不化妝。當時不少政界和文化界人士,都喜歡參加這種演出活動。

  辰河戲中,還包含有辰河昆腔、低腔和彈腔。辰河昆腔源于昆山腔。大約在明代中期,昆山腔傳入辰河地域。辰河低腔在唱腔上與昆腔大同小異。不同的是昆腔用笛子伴奏,而低腔用唢呐伴奏。清道光、鹹豐後,洪江成為經濟繁榮的商業口岸,會館林立,戲班雲集。

  同治光緒年間,荊河彈腔藝人周雙福、周松貴兄弟先後來到洪江,參加辰河戲班的演出,為辰河戲帶來了彈腔藝術,不少辰河藝人趕來學藝。另外,毗連地區祁劇的影響,也促進了辰河彈腔的形成。自此,辰河戲逐步發展成為以高腔為主,兼有昆腔、低腔和彈腔的多聲腔劇種。

  民國年間,辰河戲藝人生活困苦,至本世紀40年代,辰河戲班散班者甚多,辰河戲走向衰落。新中國建立之後,辰河戲恢複了生機,建立了一批職業劇團,民間的業餘劇團多達200多個。黨和政府重視對這一古老劇種藝術遺産的挖掘和整理,一批有特色的劇目重新搬上舞台。經過整理改編的辰河高腔《破窯記》和《李慧娘》二劇,曾到北京進行彙報演出。80年代以來,又舉行了辰河戲教學演出,挽救和繼承傳統藝術,湖南省藝術學校還開設了辰河戲科,辰河戲有了培養人才的專門學校。

  辰河戲劇目豐富,現存高腔劇目有連台本戲6個,整本戲47個,散折戲57個,以及有部分定本的條綱戲71個,是湖南保留高腔劇目最多的劇種。《目連》有“戲娘”之稱,一是說明其古老,二是由于它包括了辰河高腔所有的原型曲牌和大鼓戲的鑼鼓點子,演唱時排場豐富。整本戲和單折戲劇目,多系明、清傳奇古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