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花競巧,九子粽争新”
提到端午節,
自然離不開吃粽子。
如今,
關于粽子的說法也是衆說紛纭。
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
幾條關于吃粽子的謠言
快來看看你聽說過幾條?
↓↓↓
1.粽子吃不完放冰箱可以保存很久?
不管是買的還是自家包的,吃不完剩下的粽子可以放在冰箱密封冷藏保存,一般可以保存3~5天,在此期間内盡早吃完。其實關鍵還是要少包少買,因為即使沒有血糖問題,粽子每天也不能吃太多,1~2個就足夠了,吃多了可能會造成胃反酸或腹脹等不适感。
如果想要長期保存,那就必須要冷凍了,但也别存放太長時間,建議半年内吃完,時間久了風味也會變差。
2.糖尿病人可以吃粽子嗎?
粽子主要成分是糯米,研究發現,糯米飯的血糖指數是87,而大米飯的血糖指數是83,可見,糯米的血糖反應遠高于米飯,這意味着吃糯米比吃大米更易導緻血糖升高。所以,對那些要求血糖平穩的糖尿病患者來說,粽子的确不是好的食物。體外消化實驗也證明,與粳米相比,糯米中所含的支鍊澱粉比例更大,容易與澱粉酶作用,葡萄糖分子釋放的速度更快。而且現在很多甜粽子裡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吃時通常還要加糖,如果大量食用,對血糖控制更加不利。所以,糖尿病患者應慎吃。
但是,糖尿病患者并非絕對不能吃粽子,主要看食用量,盡量少吃,偶爾吃一點品嘗一番,是沒有問題的。
(辟謠專家:阮光鋒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 科學技術部主任)
3.粽子難消化?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還會加肉類、蛋黃、紅棗、紅豆等各種食物做餡料。
首先,糯米的消化速度其實非常快。糯米主要成分是澱粉,澱粉通常分為直鍊澱粉和支鍊澱粉,其中支鍊澱粉更容易被體内的消化酶消化。糯米以支鍊澱粉為主,且含量比大米還高。如果僅從成分上分析,糯米比大米的消化速度更勝一籌。國内外的血糖研究和體外模拟小腸消化的研究都證明,熱的糯米食品消化速度很快,餐後血糖反應也非常高。
但是,冷卻的糯米不一樣。研究發現,糯米冷卻後,支鍊澱粉就會很快地相互連接成緻密的結構,黏性和韌性增大,進而影響人體内消化酶的作用、增加消化負擔。所以,如果吃的是涼粽子,可能會覺得不太好消化。不過再次加熱之後,糯米食品的硬度又會下降。因此,粽子最好趁熱吃,如果放涼了,不妨重新加熱再吃。
另外,粽子餡料種類多,肉粽就是頗受消費者喜歡的一種。肉粽除了糯米,還有不少的飽和脂肪。對于胃不好、消化吸收能力差的人,大量的葷油會給消化系統帶來負擔。研究發現,糯米加豬油煮飯後,和沒有油的飯相比,糯米的消化速度會減慢,對于消化能力差的人,也會給胃腸帶來略大的負擔。所以,肉粽等鹹肉粽也可能不易消化,胃腸道功能不太好的注意不要吃太多肉粽即可,否則胃裡會感覺吃撐了,消化難受。
還有,糯米的飽腹感會相對延遲一些,一般剛吃下去沒覺得多飽,到餐後30分鐘左右才達到飽感的高峰。飽感延遲往往會造成吃的時候不覺得多,過後卻撐得有點難受,這也是增加了消化負擔,讓人以為“難消化”的原因。
(辟謠專家:阮光鋒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 科學技術部主任)
端午安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