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是我故意偷聽,但是在周末人擠人的咖啡館,想知道鄰桌在聊什麼,并不需要凝神豎起耳朵。
一對情侶在我之前到店,應該是坐了一陣子,咖啡杯早就空了。
女孩問:一會兒我們幹嘛去?
男孩答:你說吧,我都行。
女孩看了看手機:我們看電影去吧?
男孩回應:可是最近沒什麼好看的。
女孩又說:要不去開卡丁車,會員卡裡還有錢呢。
男孩:上月不是剛去過?總去沒意思。
女孩尋思良久:那去寵物咖啡館喂貓?
男孩挑眉:我們現在就在咖啡館啊。
女孩沒說話,男孩補充了一句“你要想去我就陪你去”,接着又低頭玩起了手機。
過了十分鐘,女孩似乎也想不到什麼好去處,嘟囔了一句,“那直接回家吧,你可真掃興。”
于是兩人起身,慢吞吞地往門口挪。不知道他們回家會做什麼,會不會找到有興緻的活動,但女孩說的那句“掃興”很戳我。
不管是情侶,還是家人或者朋友,大家聚在一起,其實并不一定是為了某個特别的活動,而是因為這個特别的人,和跟他TA在一起會有特别的情緒興緻。
但總有人會破壞這種興緻,噎得你說不出話。
一起去旅行,你正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心情開闊,對方卻忽然面露不快來了一句,這也沒什麼特别啊。
一起去吃飯,你正要感慨這家口味很不錯,對方皺了皺眉說,不如之前吃的那家好。
一起去逛街,你終于選到了心儀的連衣裙,可對方卻讪讪的撇嘴,淘寶有同款,還便宜。
總之每次你在興頭上的時候,掃興的人用一句話就能熄滅你快樂的小火苗。
時間長了,感情的火也燒不起來了,人與人之間是需要共享和交換情緒的,但充斥了太多負面的情緒,隻會讓人想逃離。
我剛畢業的時候加入了一個QQ群,都是在附近工作生活的小夥伴,一般周末會有聚會,打台球唱K或是昏天黑地的殺人遊戲,誰有時間有興趣就來。
聚會次數多了,彼此也熟悉了起來,其中有個姑娘每次都來,但每次都不太受歡迎。
去唱歌,她從不點歌,有時候大家把話筒遞給她,她就直接放桌上說我不愛唱歌;
玩殺人遊戲,她經常低頭玩手機,輪到她發言就說我沒聽清你們說什麼,反正我不是狼;
聚餐的時候她吃的最少,一問就說不好吃,聊到什麼趣事,她就說這些學生時代的事我覺得沒什麼可聊。
五月天有首歌唱“來了你又不high”,她大概就是典型代表。
高漲的情緒到她那裡總是被澆上一盆冷水,氣氛變得很尴尬,但是為了照顧她的心情,大家也不好再特别起勁,她成了好興緻的拐點,漸漸地也成了終點。
如你所料,玩得來的會經常聚,但沒有人會再叫她一起。
掃興的人跟不合群還不一樣,他們其實很想融入群體,也并非故意惹人不快。
他們往往不會直接表達情緒,有需求和想法都不主動溝通,卻擅長使用“隐性被動攻擊”。
可能本身就不喜歡某個旅行地或者某項活動,但他們不說,而這種不滿不快依然需要出口,于是就用間接的方式傳遞給周圍的人,所以你很少會聽到他們直接拒絕。
但即便接受别人的提議,他們也不會表現出很情願的樣子,一旦有了反饋的機會,就會用掃興的方式去展示不滿。
更嚴重的被動攻擊,還會用一些“小失誤”來抵抗,比如嚴重遲到,比如突然無故缺席或者提前離席。
你拿他們沒辦法,因為他們的攻擊顯得很無辜。
聚會他來了,飯他也吃了,AA制人家也沒少付錢,就是表現出沒興趣,不高興嘛,你要是拿态度和情緒說事,被動攻擊型的人可能還會反問你“我有錯嗎?”。
讓你啞口無言。
“被動攻擊”真的有錯,錯在他們最終傷害的人還是自己。
他們的人際關系不會太和諧,因為沒有人會喜歡總是消極抵抗的人;而這種壓抑真實需求和情緒的狀況,也隻會讓自己更憋悶。
這一點我倒是深有體會:職場小白的階段,特别讨厭參加公司無聊會議,經常一個人悶悶不樂坐在那裡。
雖然沒有什麼被動攻擊的機會,但這種不快的情緒已經讓我自己很不爽了。
不滿和不快一定是先困擾了自己,之後才傳遞給别人,在攻擊别人之前,被動攻擊型人已經先傷害了自己。
擅用被動攻擊的人,其實也有委屈,最大的可能性是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無法表達真實需求,時間久了就隻能用消極的方式發洩情緒。
他們往往有很強勢的父母,根本不給孩子機會去解釋和表達,隻能順從不能有異議。
但不滿總是需要出口,所以就用“變形”的方式體現。
讓做作業就做的很慢激怒父母,幫父母做家務就經常打碎碗,帶着去親戚家做客忽然變得沒禮貌。
也許偶然有那麼幾次,父母會因為這些“錯誤”放棄對孩子的要求,那這種被動攻擊的表現就會被強化,孩子覺得這個方式奏效,以後就繼續沿用。
但并非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鍋。
我發現被動攻擊型人往往也伴有否定性思維,或者說因為自己的生活裡就習慣了否定性思維,也就不自覺地會把這種思維方式帶入到人際關系裡。
否定性思維很常見,表現就是習慣性否定一切,或者隻關注到負面的部分。
找工作,他們恨不得能列出一萬條不合适的理由;
找對象,他們從來看不到對方身上的優點,盯住缺點不放;
買東西,哪個都不好,好的東西可能永遠生産不出來。
所以,在人際關系裡,對他人的提議,他們也條件反射先否定,先掃自己的興,再掃大家的興。
這種掃興的方式有解嗎?
對于善用被動攻擊的人來說,隻能自查和自我糾偏,意識到問題所在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開端。
而如果你周圍有這樣的人,微信不拉黑,也可以從心裡拉黑TA了。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說:最好隻和會表達憤怒的人做朋友。
因為,雖然表達憤怒看似會造成一時的氣氛緊張,但實際上它是在正面化解情緒和沖突。
而那些看似不說“不”,不直接表達情緒的人,往往不是你想的那般“友善”,很可能他們會用被動的方式去回擊你。
還有比這更掃興的事嗎?#話題終結者#
大将軍郭,北師大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韓寒【ONE】人氣作者。8年心理咨詢經驗,微信公衆号“我們心裡都有病”(ID:staynormal),圖書作品《世界偏愛自愈自樂的你》正在熱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