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浦口非遺

浦口非遺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5 13:47:33

浦口非遺?文明實踐 德潤東鄉丨文明創建正在進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浦口非遺?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浦口非遺(走進非遺省級非遺)1

浦口非遺

文明實踐 德潤東鄉丨文明創建正在進行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各族人民長期的生産生活實踐中創造積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它所包含文學及其語言載體,傳統文學藝術、民俗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知識與實踐、傳統工藝技能及其相應的活動場所等,既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又是中華民族身份和中華文化主權的有力象征。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标志,是文化傳承、發展、繁榮的重要載體,民族語言是民族存在的象征,是構成民族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東鄉語是東鄉族的語言,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東蒙古語支,是東鄉族群衆主要交流語言,也是東鄉族民間文學重要的載體。東鄉語沒有大的方言差别,根據發音和地區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三種方言:鎖南壩土語、汪家集土語和四甲集土語。東鄉語有一部分阿拉伯語、波斯語和突厥語詞彙。東鄉語的産生可追溯至13世紀成吉思汗西征時,從中亞撒馬爾罕等地随軍帶來信仰伊斯蘭教的回回色目人,以這些人為主體,融合了東鄉地區一部分漢人、蒙古人等,逐漸形成東鄉民族,東鄉語也随之産生。大多數東鄉人都兼通漢語,漢文是東鄉族的通用文字,許多東鄉人還使用“小經”文字。

與此同時在東鄉地區民間也産生了許多由中亞流傳過來的拜提、童話、諺語、故事、兒歌,這些口頭文學與東鄉族的生活相融合,逐漸形成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的主體。

東鄉族的口頭文學是用東鄉語講述或吟唱的民間文學,主要有古老的拜提(詩歌)、英雄史詩、傳說、故事、童話、諺語、民歌等。民歌中的東鄉"花兒"是東鄉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大多數東鄉族人都會編唱,他們常常用花兒這種形式抒發追求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用東鄉語吟誦的著名叙事長詩有《米拉尕黑》、《和哲阿姑》、《戰開那姆》、《麥斯讷維》、《麥合杜姆》、《葡萄蛾兒》等。這些優美的叙事詩運用拟人化的手法,通過描寫與惡魔的鬥争、動人的愛情故事,曲折地反映了東鄉人民痛恨殘暴統治,以及對自由、幸福的向往。這些在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叙事長詩,反映了東鄉族人民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和民族心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鄉族的作家文學發展起來,有了自己的作家和詩人。詩人汪玉良根據民間文學題材,先後創作了叙事長詩《馬五哥與尕豆妹》、《米拉尕黑》等。《米拉尕黑》是融極強的藝術性和典型的叙事性于一體的東鄉族叙事長詩,自産生以來,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經數代人的傳演,明顯地體現了民間文學的集體性、口頭性、傳承性、變異性等特點。東鄉族作家鐘翔,懷戀家鄉的風土人情,山水草木,細緻記述了眼見的凡常物事,融入濃濃的情感,抒寫動人的故事,在創作出版的《心旅》《暗處的光點》《鄉村裡的路》《故土情》《撒爾塔情思》等集子中,都有真實的體現,感人心魂,過目難忘。散文集《鄉村裡的路》曾獲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東鄉族的民歌有其獨有的特色,感情真摯,風格多樣。民歌大體可分三種類型:勞動歌謠、花兒、婚禮歌。勞動歌謠的種類很多,如"了略"、"洛洛"、"連格哇拉達"和"打夯調"等等。"了略"是一種收莊稼時唱的歌謠,"洛洛"是碾場時唱的勞動号子;"連格哇拉達"是打場時男女對唱的一種形式。以上這些歌謠中沒有固定的歌詞,都是人們在勞動中的即興歌唱"表演",曲調極為生動、活潑。

"花兒"也是一種民歌形式。東鄉地區的"花兒"有它獨特的風格:語言精煉,表現力強,能即興将景情自然融合一體,生活氣息濃郁。東鄉族至今還流傳許多用東鄉語吟誦的民間叙事長詩,這些優美的叙事詩運用拟人化的寫法,通過描寫與惡魔的鬥争,曲折地反映了人們厭惡殘暴統治,追求自由、幸福的理想和願望。例如,叙事詩《戰黑那姆》,反映天仙們讨伐惡魔的故事。《璐姑娘斬蟒》和《勇敢的阿裡》,讴歌和贊頌了主人公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為民除害,戰勝邪惡的大無畏精神。

東鄉族民間文學中有許多具有浪漫色彩,生動反映勞動人民智慧、勇敢的傳說和故事。例如:《新媳婦驅鬼》,歌頌了一個巧施妙計戲弄老土豪的勞動婦女;《阿布都的巧計》,歌頌的是一個聰明過人的普通農民。此外,在東鄉地區還流傳許多富于啟迪和教育意義的童話故事。例如:《白羽飛衣》、《檔羊娃和牡丹花》、《虛榮的喜鵲》等等。

東鄉族老人用東鄉語在給孩子們講故事

在東鄉族傳統的民間藝術中,民間樂器"咪咪"(類似兩支并排的小竹笛)、"四弦子"和"什鴉"(泥制吹器)别具民族特點。民間美術則以木、石、磚雕藝術和建築藝術為著名。

東鄉族有自己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和藝術傳統,不僅有古老的英雄史詩、傳說、故事、民歌,還有富于一定諷刺和哲理性的笑話、諺語和謎語。這些不同形式的民間口頭文學充分反映了東鄉族的曆史、經濟生活和文化傳統,是東鄉族人民心理的一種折射。

近年來,随着東鄉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詞彙流失量很大,漢語和東鄉語夾雜使用,使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難以完整的傳承下去。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的保護工作,2000年,由東鄉族學者馬國忠、陳元龍負責編著了中國第一部《東鄉語漢語詞典》,在2002年,成立了縣雙語辦公室,在那勒寺小學開設雙語教學班試點,為搶救、保護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2006年,《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被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2019年,縣文化館編著《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一書,對東鄉民族的口頭文學進行一次系統地梳理、歸納,系統甄别、考證,并集結成冊,将散落在民間的珍珠,用一條金色絲帶串了起來,客觀、全面地追尋東鄉記憶,反映和記述東鄉族優秀傳統文化及非遺項目的曆史和現狀,真正起到存史藏文的作用。

編者語:東鄉族文化遺産,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寶庫。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任重而道遠,深入搶救、挖掘和闡發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迫在眉睫的任務,我們要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進行再普查、再摸底、再搶救、再梳理,把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産全面挖掘出來,要為“實現中國夢”,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而努力奮鬥。

END

,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而努力奮鬥。

編 輯:馬麗麗

馬豔梅

邵龍傑

校 對:周繼賢

審 核:馬振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