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清明節的由來以及文化

清明節的由來以及文化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06 19:05:14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原本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在農曆三月。所謂“清明” ,顧名思義,就是清潔 明淨的意思。《歲時百問》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氣一到,氣溫緩緩上升,雨水漸漸增多,天空清澈明朗,草木萌動發芽,恰是備耕春種的絕好時機,因而民間至今仍有這樣的諺語“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要說清明是農事節氣,那麼它又是如何從節氣演化為歲時大節的呢?這就和中國古代農曆三月上旬的另外兩個祭祀性節日——上巳節和寒食節分不開。

清明節的由來以及文化(清明節的由來及意義)1

1.清明節與上巳節

上巳節是中國漢族古老的節日之一,俗稱“三月三” 。最初定在 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後,普遍固定在每年夏曆的三月三日。從先秦到兩漢,上巳節的主要禮俗活動有兩種一是在水邊舉行“招魂續魄,拔除不祥”的祭祀儀式。二是到野外踏青嬉戲,娛神娛人。古人認為人類自身的魂魄也和自然界的萬物一樣在萬木蕭瑟的時候會沉寂,就像死去一樣。因此冬去春來、大地蘇醒的時候,人們就會走向原野,來到水邊,用春水洗去身上的污垢,采香草薰除體内的病害和穢氣。《周禮·春官·女巫》曰“女巫歲時拔除釁浴” ,說的就是這種招魂解神還願的儀禮。

清明節的由來以及文化(清明節的由來及意義)2

在為大地招魂、迎接春天回到人間的同時,古人也召喚自己的魂魄蘇醒、回歸,迎接新一年的到來。但是到魏晉時代,上巳“招魂”“拔除”的祛邪求吉活動中增加了更多的“娛人”成份。人們在上巳節這天來到水邊,不隻是為了舉行肅穆的拔除儀式,特别是王公貴族,似乎更注重交遊、宴飲之樂。他們聚集在河邊飲酒、賦詩, “曲水流筋” ,王羲之的 《蘭亭集序》就是三月三時留下的千古絕筆。

清明節的由來以及文化(清明節的由來及意義)3

到了唐朝,傳統的三月三仍然是一個舉國上下共同歡度的節日。每到三月三,皇帝都要在曲江大擺宴席宴請有功之臣,還要拿出錢物賞賜文武百官。民間的三月三更是多姿多彩。京城長安,一大早,滿城男女便争相來到水邊,他們手執柳枝,嬉遊河曲,清水灌足,無尚歡暢。可見,人們在上巳“娛神”的同時,更多地娛樂了自己。換言之,人們借助上巳節來休息體力,調适精神,宣洩情感,享受勞動成果。

基于傳統的上巳節與農事節氣清明的時間前後相繼,所以上巳節核心的民俗活動,諸如交遊踏青等便融合到了清明的習俗裡。所以說,清明節春遊踏青的活動就是繼承了上巳節的傳統。

清明節的由來以及文化(清明節的由來及意義)4

2.清明節與寒食節

寒食節在農曆三月,清明之前一、兩天。《荊楚歲時記 》 裡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關于寒食節禁火、寒食習俗 的形成,民間有多種說法,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把它和忠臣義士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的事情聯系在一起。

梳理史實發現,“火焚綿山”、逼介子推出山在曆史上确有其事。據《左傳》、《史記》記載,介子推是春秋晉國人,老家在今山西夏縣裴介村。介子推為人耿直,捐介無比,是有名 的忠臣孝子。在晉國的公子重耳在外流亡時,介子推忠心耿耿追随重耳十九年。一次,重耳途經衛國,因饑餓不能繼續前行,衆臣争采野菜煮食,重耳難以下咽。這時介子推便從自己 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湯讓重耳吃,重耳感動不己,稱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清明節的由來以及文化(清明節的由來及意義)5

當重耳結束流亡生活,回到國内當上晉文公,大加賞賜流亡時跟随他的群臣時,唯獨忘掉了 介子推。介子推的鄰居解張勸他找晉文公說說自己的功勞,介子推堅決不肯,說“我甯願終 生貧困,也不願貪天功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進入山西介休縣的綿山之中,棄官為民,草衣木食,隐居起來。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察覺,立即親往綿山訪求。介子推死活不肯出來相見。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便采納了随從的建議決定舉火焚林。他認為這樣一來,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出山。沒想到介子推很有骨氣,甯死不肯出山。結果火烈風猛,延燒數裡,三日方息。最終介子推和老母相擁,被熊熊大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 下。晉文公火焚綿山之日,正值傳統的“清明”佳節。後人為懷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都不忍舉火,須冷食一月。從此,禁火、寒食的習俗便代代相沿成習。

清明節的由來以及文化(清明節的由來及意義)6

融合了上巳節和寒食節禮俗内容的清明節是一 個充滿懷念的節日,同時因為清明節氣的原因,清明節也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節日。應該說清明節既有祭奠親人的哀思,又有 踏青郊遊的歡笑,是一個富有民族色彩的節日。

我們可以用兩句話概括清明節:清明節是中國的“複活節 ”, 清明節是中國的 “感恩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在日常生活和生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種文化群體性的文化符号, 它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内涵, 對家庭和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作用 。國務院明令從2021年起, 清明節全國放假3天, 其意義在于讓我們世世代代不要忘記丢失這一珍貴的文化傳統, 有利于清明節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 有利于啟迪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覺 。同時, 這也是對生命、人和家庭的珍重, 表明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擴大了新的視野 。讓我們認真過好清明節, 熱情地讴歌春天, 擁抱自然 ;感恩自然, 感恩父母, 感恩先烈, 為創造一個美好幸福的自然生态環境和人文環境而不懈努力奮鬥!

清明節的由來以及文化(清明節的由來及意義)7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了,感謝您的耐心閱讀,想要了解更多有關農業、養殖方面的知識,趕快關注我們!帶你走進更專業的技術領域。喜歡就點個關注呗!我們緻力于傳播農業知識,服務三農;提供農業科技咨詢服務;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科技項目編制;農場畜牧場規劃設計。

小編創作不易,您要是覺得文章不錯,點擊右上角給個贊賞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