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風筝一般是什麼季節放的

風筝一般是什麼季節放的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6 16:07:51

風筝一般是什麼季節放的(陽春三月又到放飛紙鸢時)1

春風鼓蕩紙鸢飛

作者:江其田

陽春三月,春光明媚,和風習習,萬物複蘇。一年好景君莫忘,又到放飛紙鸢時。

風筝,古代稱之為“鹞子”、“紙鸢”。早在三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我國就出現了用竹木制做的“木鸢”。到了漢代,風筝不僅被用來娛樂,而且還用在了軍事上。相傳,楚漢相争時,劉邦把項羽圍在垓下,為了瓦解楚軍,漢将張良坐在韓信制作的木鸢上,飛到楚軍上空,用箫高吹楚歌,引起了楚軍的思鄉之情,加速了項羽軍隊的失敗。唐朝時,張丕被圍困時,也曾利用風筝傳信求救兵援,取得成功。據說,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住在南京台城,被候景叛軍圍困,他向外求援的诏書,也是用紙鸢遞出城的。古書上還說:“魯班削竹為鵲,成而飛之”和“公輸般為木鸢,以窺宋城”。如此等等,都說明風筝在我國曆史悠久。

風筝的來曆,衆說紛纭。據《詢刍錄》記載:“漢李邺于宮中作紙鸢,引線乘風為戲,後于鸢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筝鳴”。從此,人們才把縛着響器的紙鸢,稱之為“風筝”。五代時,有人将竹笛縛于鸢上,風吹之,發出古筝一樣的聲響。據說,這也是風筝的來曆。

我國風筝素有南鹞、北鸢兩大流派。江蘇南通是南派的主要産地,南通風筝最有特色的是“六角闆鹞”,它是由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組合而成的有六個凸角的風筝,高的三、五米,上面裝有幾百隻大小不同的“口”、“哨”,這些“口”、“哨”能發出不同的高低音。在南派風筝中,廣東陽江縣的風筝獨具特色。他們的“龍頭蜈蚣”,腰節上用帶有草根的莖作橫擔。這種“龍頭蜈蚣”,飛起來可以扭動翻騰,真如神龍飛天一般,堪稱一絕。

北派風筝,以北京的沙燕風筝、天津的軟翅風筝、山東的長串風筝為代表。特别是山東的長串風筝則以濰坊為最。濰坊被定為世界風筝城。濰坊楊家埠村的風筝,名聞遐迩。風筝王楊岡科制作的長350米,重100餘斤的超大型“龍頭蜈蚣”和一個火柴盒可容兩隻的微型“龍頭蜈蚣”,創造了兩個世界之最。美、英、日、德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風筝愛好者,收藏了他的精品。

放風筝有益于健康長壽,《續博物志》雲:“放風筝時,口能張仰視,可以洩熱。”清《燕京歲時記》中也說“放之空中,能清目。”

在陽春三月國度裡,從大江南北到長城内外,無數名風筝愛好者紛紛走出家門,到曠野去,到山崗去,到廣場去放飛風筝,那抖動翅膀的“金鳳”,那小巧玲珑的“蝴蝶”,那鑽上天空的“玉龍”,那會鳴叫的“麗燕”,真如朵朵攜滿春色的鮮花,綻放在風和日麗的天空。

風筝,是和平、友好的象征,讓我們用心靈去放飛,放飛我們的期冀和理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