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在經曆日期的改變。
那你會區分“陰曆”“陽曆”“農曆”嗎?
陰曆
“陰曆”又叫“月亮曆”,是按照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以朔望月作為确定曆月的基礎:月牙最小的這天叫“朔日”,滿月的這天則叫“望日”,我們固定地把“朔日”作為一個月的開始,即初一。直觀地說,陰曆是根據月缺月圓而制定的。
(圖片來源:堆糖網、辣媽貝貝網)
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個月,大約是29天12小時44分鐘,因此陰曆就把29天或30天設為一個月,12個月為一年,一年為354天或355天。
陰曆的優點是月亮的盈虧朔望周期非常明顯,容易分辨,也就利于百姓使用。但缺點是每年誤差大,不利于指導農業生産。
陽曆
(圖片來源:建築界網)
“陽曆”又叫“太陽曆”,以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為一年,約為365天6小時。
四季的變幻正是地球繞日運動産生的,先民們春種秋收,如果不知道陽曆年的長度,就無法準确地進行農業生産。因此,陽曆是農業文明發展所必須的。
(圖片來源:搜狐網、圖行天下網)
圖示:圭表測影原理
但是,對太陽的觀測比對月亮要困難很多,沒有圓缺等肉眼可見的變化,我們的祖先便另辟蹊徑,巧妙地找到了太陽的規律:
我們知道,太陽離我們越近,影子越短,離我們越遠,影子越長,古人就利用影長做出了觀測——将一根木杆的影子,從一年中最短的一天計起,等再回到影長最短的那天,過去了365或366天。這樣就确定了陽曆中一年的長度。
農曆
我們發現,這樣一來,每年陰曆和陽曆就會相差11天左右,過10多年,豈不是會産生6月降霜下雪、臘月揮扇出汗、冬夏倒置的問題嗎?
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農曆就是為農業發明的,而曆法的誤差将直接導緻農業生産無法正常開展,這可怎麼辦呢?别急,我們智慧的先民早就想到了解決辦法。
我們的祖先将陽曆劃分出二十四節氣,也就是将一個陽曆年平均分為24份,以此來指導農時。
同時将陽曆與易于觀察的陰曆相輔而行。使用“置閏法”,通過設置閏月調整陰曆,以使陰曆月相總天數與陽曆回歸年總天數相适應,最終形成我們現在通用的陰陽合曆,即“農曆”。
(圖片來源:日曆網)
古時候的政府每年都會頒行新一年的曆法,百姓就可以通過肉眼可見的月圓月缺,與節氣相對照,從而開展科學的農業生産了。
農曆=陰曆?
圖示:清明節氣 (圖片來源:我圖網)
許多人誤以為“農曆”就是“陰曆”,其實是不準确的。雖然我國的傳統節日大多根據陰曆設置,如春節、中秋節,但清明節卻是根據陽曆節氣設置的,這便足以看出我國農曆不單是陰曆了。
圖示:大汶口文化象牙梳(1959年出土,約為6100-46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物),學者共時海洋認為所繪紋飾代表蒼龍七宿星象及早期天文曆法(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根據出圖文物顯示,這套結合陰陽曆的農曆曆法,在我國已至少實行了兩千五百多年。随着大汶口、二裡頭等遺址中考古工作的進行,更多與天文有關的文物被發掘,這或許會使農曆的發明年代上溯至新時期時代。直到今天,這套先進的曆法也依然被我們所沿用。
最後有一個小問題要考考你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農曆是一種什麼曆法?
A.陰曆 B.陽曆 C.陰陽曆
答案:C (兩短一長選最長)
來源:内蒙古科技館展覽教育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