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6 16:47:57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1

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這三本小說書名都好理解。

《三國演義》中的演義”與“演繹”意義相近,是作者根據三國史實,再加入一些傳聞,由一定邏輯性假設出來的事件而編成的小說。

《西遊記》中的“遊”本指遊玩、遊覽,引申為交際、交往,往來。又引申為有目的的旅行,多指求學求法。所以是前往西天拜佛求經的手記,記錄,記載。

《紅樓夢》就是說紅樓貴族的顯赫,無非南柯一夢。

唯獨《水浒傳》這個書名讓人懵圈,絕大多數人都不明白“水浒”是啥意思?讓人最不明白的,最搞不懂的就是書名好象與内容根本沒有關聯,有種牛頭不對馬嘴,文不對題的感覺。好象跟小說中的英雄好漢八竿子打不着邊似的,這也使得許多外國人翻譯《水浒傳》時不知所雲,隻能翻譯成《105個男人和3個女人的故事》。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2

施耐庵像

大家都知道《水浒傳》的作者是施耐庵,他是元末明初人,出生于江蘇興化縣白駒場,祖籍蘇州。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舉人,至順二年(1331年)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不久任錢塘縣尹,由于看不慣元朝官員爾虞我詐,魚肉百姓,欺壓漢人,在一次替窮人辯冤糾枉時,遭縣官的訓訴和排擠,遂棄官回家。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駒場鹽民張士誠等十八名壯士率壯丁起義反元。張士誠敬其文韬武略,再三邀請他為軍幕(據說張士誠效劉備三顧茅廬,曾親自登門拜訪),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樂所”的宏遠計劃前往相助。

施耐庵直接參加了張士誠起義軍的軍事活動。特别是張士誠占據平江(蘇州)以後,施耐庵又在他幕下參與策劃,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期間為張士誠獻了許多攻城奪地的計策。後因張士誠居功自傲、獨斷專行,親信佞臣、疏遠忠良并貪圖享樂,施耐庵幾次谏勸,張士誠都不予采納,于是憤然離開平江,并作《秋江送别》套曲贈予同在張幕的魯淵、劉亮等人,抒發慷慨悲痛之情。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3

張士誠(劇情圖片)

此後,浪迹江湖,替人醫病解難。後入江陰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館,除了教書以外,還與拜他為師的羅貫中一起研究《三國》《三遂平妖傳》的創作,搜集、整理關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為撰寫《江湖豪客傳》準備素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滅張士誠後,到處偵查張士誠的部屬。為避免麻煩,施耐庵征求興化好友顧逖的意見,在白駒(今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修了房屋,從此隐居,專心于《江湖豪客傳》的創作。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4

施耐庵著書處

書中揭示了“官逼民反”是農民起義發生的社會原因,他對農民起義予以道義的支持,認為農民起義具有必然性和正義性,又對起義失敗抱有同情心,對統治階級是持有強烈的批判态度。作者對書中的情節都很是滿意,覺得自己在主題把握和人物塑造上都是非常成功的(後來廣為流傳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這或許跟他參加過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有關,更與他豐富的生活閱曆和飽讀史書是分不開的)。就是覺的書名欠佳,也有點太露骨、太直白、太具象,沒有文化的含蓄性,反而失去了意境!

一次施耐庵的學生羅貫中去拜見老師,見老師時而眉頭緊蹙,時而踱步徘徊,時而凝神思考,時而擺手作罷。羅貫中就壯着膽子上前問原由,原來老師是在為取一個好聽的書名,而茶飯不思,着急上火!羅貫中手執書稿,沉思片刻,建議道,何不将書名《江湖豪客傳》改為《水浒傳》呢?羅貫中就給老師講了“水浒”的寓意。

施耐庵一聽,高興得連聲說:“好,好,好!這個書名太好了!妙哉!妙哉!”于是就将《江湖豪客傳》正式改名為《水浒傳》。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5

羅貫中

那這個書名究竟好在那裡?又是什麼意思呢?有着怎樣的寓意呢?

大家先不着急,且聽作者娓娓道來!

其實《水浒》這個書名與周族的發展史有關,周族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共曆經了四次大的轉折,也就是四次大遷徙。這四次大遷徙中,決定周族逆襲而上,改變周人命運和前途的就是第三次大遷徙,而《水浒》這本書的得名就直接來源于這第三次大遷徙。大家先看看周人的家族世系表,再看看周人的發展史,同時也随作者的筆觸到甘肅慶陽周先祖活動生活過的地方轉一轉,大家就會明白《水浒》這個書名為什麼與周族的發展史有關,就會知道“水浒”的出處。最後作者會從四個方面将《水浒傳》這個書名的由來、含義、寓意講給大家。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6

周人家族世系表

周人家族世系表: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帝喾(kù)—棄(史稱後稷 ,農官名,不是人名,棄本名姬棄)—(若幹代以後直到)不窋(zhú)—鞠—公劉(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姬類)—周太王(又稱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周王季(也稱季曆,本名姬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朝開國君主)。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7

渭水平原

從很早的古代起,周族的先民們就居住在我國西北部的泾、渭水一帶,即陝西中部和甘肅東部的黃土高原地區。傳說周人是帝喾(kù)的後裔,屬于姬姓之族。他們的始祖母姜塬(帝喾元妃),在帝喾(kù)執政的時候,有一次姜嫄外出,踩到了巨人的足迹,回來後發現自己已經懷孕,過一段時間孩子越來越大,心裡感到奇怪,且厭惡這件事情,通過蔔筮,又向神祈求,但是最終孩子還是生了下來。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8

姜嫄踩巨人足印

她認為這孩子是不詳之物,便把他扔到了巷子裡,牛羊都躲開孩子不踩。于是又将這個孩子放在平林之中,後來伐平林的人為孩子鋪上褥子蓋上被子。再後來,又将孩子放在寒冰之上,飛鳥便飛過來用翅膀保護這個孩子。姜嫄感到很奇怪,于是把孩子抱回家,起名叫“棄”(就是丢棄的意思)。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9

姬棄像

姜嫄好清靜,做事很專一,喜歡幹田地裡的活。等到棄長大了,姜嫄就教他種樹和桑麻。棄既聰明又仁義,也非常喜歡農事活動,一學就會,逐漸有了名氣。到帝堯時,堯聞其名,于是,堯便讓棄做了稷官(農事之官),就将姜嫄所居之地邰(tái 今陝西武功縣西南)加封給棄,并以邰為國,号為“後稷”。邰接近雍、杜、漆諸水的彙流處,入渭水而形成了宜農宜耕的寬闊平坦之地,屬今天渭北平原膏壤沃野的中心。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10

棄發展農業

帝堯死了,帝舜即位,帝舜就讓棄世代為稷官,棄就繼承和發展了神農氏以來種植“百谷百蔬”的傳統,對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産,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被稱為“後稷”(官職名,切忌當做人名),這以後,“後稷”就成為周族首領的世襲之官職,棄的子孫世世代代都當這農事之官。棄以後傳位若幹代,直到不窋(bù zhú)之時才失此官守。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11

不窋像

夏朝前期,周族繼續從事農耕稼穑之業,其首領也仍然世襲“後稷”之官位。但到了夏朝晚期孔甲繼位夏王以後,整個社會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史記·夏本紀》謂: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叛之。”當時的夏朝政局日漸趨于混亂,衰亡已呈不可扭轉之勢。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12

在夏朝末年,統治集團内部相互傾軋,部落聯盟間相互争鬥,在各種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的情勢下,周族已經無法繼續在原居地安然地生活,也無法從事正常的生産活動。為了保證族群正常地生息和繁衍,同時也是為了繼續維護和推廣周族固有的農業生産方式,周族最後一位後稷(從棄之後到這最後一位農官,曆經數十代,每代的具體名字不詳)的兒子不窋(bù zhú)繼位周族首領後,毅然決然地率領族衆向西北方向遷徙(這是周族第一次大遷徙),以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從而擺脫了衰敗的夏王朝的統治。《史記·周本紀》載:“後稷(周族最後一位農官,具體名字不詳)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遂失其官而奔于戎狄之間。”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13

不窋率族遷徙路線圖

不窋率族遷徙的路線是,他們先從自己先輩的加封國邰城(今武功縣一帶)出發,沿着生他養他的沮漆水河北上(民之初生,自土沮漆),來到彬縣和旬邑縣一帶,又逆泾河北上,再循泾河的支流馬蓮河而上100多公裡,輾轉來到了戎狄接壤之地慶城(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境内。《史記》中所說的周先祖不窋“奔戎狄間”即在此。到此後,不窋就以慶城為根據地,開展了先周早期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活動,史稱“先周文化”。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14

不窋死後便葬在慶城境内的東山之巅,而不窋的後世子孫也都繼續進行着農業生産活動直到周文王、武王的崛起,因此,可以說慶陽是周朝事業的醞釀隆興之地,也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15

周先祖陵(不窋陵)

在不窋及其後代定居慶陽後,他們子承父業,經曆不窋,鞠陶,直到不窋的孫子公劉繼位後擴大耕地,整治農田,積聚實力,争取民心,大力改進農耕措施,并借鑒了戎狄遊牧業的特點,開展以農耕為主,畜牧并進,養殖同行的多元農業生産模式,使得周部族的經濟實力有了迅速提高,生産蒸蒸日上,貯積的糧食堆滿倉囤,飼養的牲畜滿山遍野,很快就發展成為一個繁庶興旺的部落。“周道之興自此始”,公劉時期為後來周人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16

由于農業,畜牧業,養殖在公劉這段時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所以後世也把“先周早期文化”周人生過,活動過的地方稱為豳(bīn)地,在周人遷到周原(今寶雞岐山一帶)之前把周人稱為豳人。豳是個象形字,意為養殖的豕(shǐ豬)比較多,用栅欄将其分隔開。以豕代表畜牧業和養殖業的發達,畜牧業和養殖業的發達,一定是建立在農業發達的基礎上的。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用雞,鴨,牛,羊來代表,而要用豕(豬)來代呢?這是因為古人看到豕(豬)的繁衍能力強,生仔一次可生一打(12個)之多,古人希望自己的族群也能像豕一樣繁衍不息,所以“家”字下也是個豕字。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17

北豳(今慶城縣)

由于周人(豳人)的勤勞,加上相對先進的農業生産模式,生活物質大大豐富,這也使得那些過着遊牧生活的戎狄開始眼紅,他們就不斷掠奪侵擾。周部族畢竟不是豳地這片土地上的原有主人,而且還打不過他們(農業民族很少能打過遊牧民族),面對内部發展的要求和外部環境的區限,加之周邊戎狄部族的侵擾,不窋傳至公劉這一代,周部族不得不進行第二次遷徙(也算是一次擴張)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18

公劉雕像

這一次,公劉率領部族由現在慶陽市的慶城縣境内沿着馬蓮河順流南下,到了慶陽市的甯縣,在這裡和他的兒子慶節(慶陽之名可能最早來源于這個叫慶節的首領)建立了豳(bīn)國(今甘肅慶陽甯縣城西廟嘴坪,泾河支流彙聚地,董志塬東端,泾河支流對岸。甘肅甯縣焦村鄉西溝村發現的義渠國都城可為佐證)。也武裝了一些軍事力量,以防範戎狄的侵擾,同時勢力範圍也逐漸地滲透擴大。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19

治理的範圍東到子午嶺、合水縣、正甯縣;西到泾川、靈台、鎮原、董志塬、西峰塬;北到華池、環縣;南到長武、彬縣、旬邑。囊括了泾河支流和中下遊的大部分地區,成為當時西北地區勢力較強的部落。

公劉的這次遷徙,相對周族第一次遷徙,除了被動因素外,也多了一些積極主動的成因,是為了鞏固這個新建的豳國,是為了振作有為,圖謀發展,擴大農業,振興周族。

公劉不以所居為居,不以所安為安,不圖個人的安康享受(匪居匪康),不敢安居晏息,而是居安思危。

自公劉前後三百餘年,經九世傳位至古公亶(dǎn)父(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組绀,亶父)。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20

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莊子.讓王》中是這麼說的:過去周太王(古公亶父)和族人曾居于豳地,狄人不斷進犯。把獸皮布帛送給狄人,還是免不了入侵。把寶馬名犬送給狄人,同樣免不了入侵。把珠玉财寶送給狄人,依然免不了入侵。這時人們就說:“這是世代相守的土地,今天這事已由不得我們再禮讓了,甯願戰死也不能離開”。亶父于是召集族中的老人告訴他們說:”狄人想要的,是我們的土地,而且我還聽說,不要為争奪用以養生的土地而傷害養育的人民”。(昔者大王居豳,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帛,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豳人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大王亶父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且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21

黃土大塬腹地

《史記·周本紀》對這件事也有同樣記述:西北邊地的戎狄進攻豳國,“欲得财物”。給了财物以後,他們還不滿足,又要再來進攻,欲得地與民。豳國百姓被激怒了,紛紛主張打仗。這時,古公說:“老百姓擁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護老百姓的福利。現在戎狄想來攻打我們的目地,是因為我有了土地和老百姓。老百姓在我這裡和在他那裡,隻要生活的好,那有什麼關系呢?現在老百姓們為了我個人的原因去打仗,用殺死别人的父子的手段去達到我當君主的目地,這樣的事,我不忍心去做!”(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複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22

周祖遺址

古公亶父為什麼采用這種不抵抗的懷柔策略呢?

這說明古公亶父是一位有仁愛之心,珍重生命的人,也是一個講民族團結(這也為後來的民族大融合打下了基礎),愛好和平的人,更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因為經過十多代人在豳地的經營,雖說各方面都得到了大力的發展,比起戎狄是好了很多,但還是過着半牧半農的生活,人們的居住環境還是沒有得到大的改善,部落的生活條件仍然是十分艱苦,作為一個部落首領,這不是他想要的。

周人的開國史詩《綿》可為證:“古公亶父,陶複陶穴,未有家室。”因自然條件所限,黃土大塬不盛産大木,所以就沒法蓋房子(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才不得不帶着族人們挖窯開窖,壘竈搭炕。“陶”有燒制的意思,也有“教”的意思,如熏陶,與火有關。“複”指窯洞,穴指地窖。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23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24

黃土大源的窯洞

加之這裡梁峁溝壑縱橫,地勢不是很寬闊,隻适合部族初創期,但不适合長遠發展,不宜人口大量繁衍并長期耕種生息。且在公劉時代,曾經巡行考察過漆水、沮水、渭水周邊的情況,對關中西部地區的地形也有所掌握,加之周人原本初生于渭水平原,重返故土也是他們幾代人的夢想,如今條件時機都已成熟。

所以古公亶父就用思辯理性的态度,反襯對比的方法,将心比心的情感,以德報德的行為,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說服了族人,他以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眼光告訴族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事實也是,由于我們周人的發展擠壓了戎狄的生存空間,這裡的土地原本就不屬于我們的,我們也不必為此死守一戰,隻要一息尚存,未來就可期望,新的岀路,新的希望,會在下一站等着大家,讓我們重返故土吧!這其實是一次成竹在胸的遷徙大動員。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25

不太寬闊的川地

古公亶父就讓大家準備好,在來日的某個早晨遷徙(來朝走馬),于是就離開了豳地,豳地的百姓人連着人、車連着車跟随着他,跟随他的人像趕集一樣多。直至在岐山之下建立起一個新的都城才安居下來(遂去豳,民相連而從之,從之者如歸市,至岐山而邑于其下居焉!)

這是周族的第三次大遷徙,這次遷徙意義重大,讓一個弱小的始終在各種勢力沖突的夾縫中,避難生存的部落走向了強勝。當然每一次遷徙都會面臨各種艱難險阻和風險挑戰,這次也一樣,但這次遷徙是繼公劉後又一次積極主動,有計劃,有安排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大轉移,不但是一個浩大而艱巨的工程,更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征程。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26

周人遷徙圖

據考,古公亶父的遷徙的路線是:從北豳(慶陽一帶)沿馬蓮河順水南下,一路跋涉,一路徙居,一路生産,一路考察,在馬蓮河與泾河的交彙處,休養了一段時間,又順着泾河繼續南下,直到南豳(陝西長武、彬縣、彬州,旬邑一帶)生活了一段時間,但這裡多山地,沒有大河大川,地勢不是很寬闊平坦,不宜農耕生産,更不适合建設城邑,又沒有險要的關隘,基本上無險可守,很容易被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攻擊。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27

周人遷徒圖(衛星地圖)

亶公就派先遣隊南下繼續考察,得知岐山是塊風水寶地,就從泾河東岸的小章渡過泾水,向西南行走,到永壽縣城,再翻過梁山(位于乾縣西北部)。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28

梁山(乾縣西北部)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29

周人活動範圍水系圖

過杜水(漆水上遊叫杜水)沿漆水南下,再沿着渭河北岸西上,到扶風北、岐山東北的京當、法門、黃堆一帶。

這裡山南水北,日照充足,往南一望是無際的肥沃土地,又臨渭水,南北水系支流縱橫,最适合農業發展。背後崇山峻嶺一千多米高,南北山脈形成天然屏障,這就可阻擋其它部落的直接侵擾,真是一個絕佳的休養生息之地。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30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31

周人四次遷徙圖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32

周人遷徙經過的水系圖

在到達岐山後,亶公就“複修後稷、公劉之業”,推行“務耕織、行地宜”的農業發展政策,實現了“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的局面,周族逐漸強盛,加之周太公“積德行義”,使得“國人皆戴之”,這為後來的武王滅纣,周族第四次遷移鎬京建立周王朝,以及周人的禮教文化和農耕文明的傳播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33

帶有田埂的地即為周

周道之興自此始,民皆歌樂頌其德。《詩經》裡就有大量篇章,是用來歌頌古公禀父豐功偉績的,其中《詩經.大雅.綿》就用了最精華的短短四句話,将這次宏大的遷徙進行了高度濃縮地概括:“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34

周原(岐山)地區示意圖

注意了!主題終于回來了!

原來,“水浒”一詞最早岀自《詩經·大雅·綿》。那“水浒”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在弄懂“水浒”意思之前,必須先得弄懂《綿》的主題思想和詩句大意。

這首詩主要是叙述太王古公亶父為避狄難,為族人謀求新的發展岀路,率族遷徙,由豳到岐,最後栖息安居于岐山下,建設周原的情況。歌頌了周民族艱苦創業、由小到大,興旺發達、綿延不絕的光輝曆程。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35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36

《詩經.大雅.綿》前兩段

這裡我們隻選全詩的前兩段,簡單地給大家解釋下。

第一句“緜緜瓜瓞(dié)”,詩人以瓜蔓的綿延和多實比喻周民的興盛,綿延不斷,生生不息。

第二句“民之初生,自土沮(jū)漆”,是說周人初生發祥在杜水,沮水,漆水流域的邰國。

土:讀為“杜”水名,沮漆也是水名,就是今天的漆水河,古稱漆沮水,杜水。渭河支流,在陝西省中部偏西北,源岀陝西麟遊,漆水河上遊稱杜水,下遊稱漆水,流經麟遊、武功兩縣。

第三句“古公亶父,陶複陶穴,未有家室”是說人們的生活居住條件很艱苦,沒有大木建房(末有家室),古公亶父,率衆挖窯開窖,壘竈搭炕。

第四句“古公亶父,來朝走馬”是說古公亶父讓大家準備好,在來日的某個清晨遷徙。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37

那為什麼要遷徙呢?

1、希望興盛綿延(綿綿瓜瓞);

2、念戀故土美好(初生沮漆);

3、自然條件艱苦(末有家室);

4、為避戎狄侵擾(來朝走馬)。

其實将這四點總結成一句話,就是為了尋找更好的栖息地,謀求新的發展岀路,讓族群興盛不息。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38

重點來了!

第五句“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就是對前幾句詩詞的總結。意思是古公亶父為了給族人尋求到一個更好的栖息地,一路遷徙直到岐山下,才算找到了一個理想之地。

我們來詳細地解讀一下這句話“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率”象形字,像大繩索,本意用繩索牽引物體,故引申為:率領,帶領、指引,引領,領尋,遵循,奉行,準則的意思。也有沿着,順着的意思。

“西”其古字形,像鳥巢,本義指鳥入巢栖息,這個意思後來寫作“”。夕陽落下的時候,鳥紛紛歸巢,所以又用西來表示日落的方向。

”也是個象形字,指在有水源的寬闊平坦之地方“立忤”,演化過程中把“忤”誤寫成“許”。人類是擇水而居的,當發現水源後,就會在有水源的周邊或離水源不遠的寬闊平坦地“立忤打樁”建平台蓋房子,用以栖息生活,用以生産勞作。後來引申為水岸,岸邊,水涯,水邊。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39

特别說明:“率西水浒”許多人譯成,沿着水岸向西而行,本人認為不妥,因為亶公帶領族人是由北向南遷徙的。所以這裡的“西“不是表示方向的“西”,而是“栖”。

“水浒”也不能譯成“水岸”,如果是“水岸”之意,那《水浒傳》不就成了《水岸傳》了!這不更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了嗎!與其這樣,還不如用當初的《江湖豪客傳》呢,也沒有必要引用“水浒”來命名了。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40

“率西水浒”應當譯成“尋栖于水浒”或“尋水浒而栖”,“率”前面解釋過,有引領,領尋的意思。

古公亶公帶領族人遷徙,目的就是為了尋找一個能讓族人可長期栖息安居的地方。那選擇一個好的栖息地,就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就是水源豐富,地勢平闊,宜居宜栖,可農可耕。

所以“率西水浒”也可譯成“循水浒而栖”,意思是必須循着有水源或離水源不遠的平坦寬闊地栖息,這是選擇栖息地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遵循栖于水浒)的原則。這樣就宜于農業生産,利于人口繁衍,益于長期發展。由此引申岀“水浒”一詞就是栖息地,安身處。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41

領尋“水浒”(好的栖息地)不就是周族首領一代代奮鬥的目标嗎?

所以古公亶父舉族南下,沿途他們一直是循水而行,逐水而走,臨水而居,擇水而憩。一邊徙居,一邊尋找新的栖息地,新的安身處;一邊輾轉,一邊尋找新的出路,新的發展。終于在岐山腳下,找到了一個能讓族人安身立命,休養生息,宜居宜業,豐衣足食的理想地方(後世稱周原,今寶雞岐山縣,史稱西歧)。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42

“水浒”除了以上這些字面的含義外,那施耐庵引用“水浒”來為《水浒傳》命名又有什麼隐義和寓意呢?

下面我們從四個方面來解讀:

1、典故岀處:

“水浒”一詞,除了最早岀現在《詩經·大雅·綿》“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句子中外。還在魏晉潘安的《西征賦》中出現過,“率西水浒,化流岐豳”,意思是說古公亶父,為族人謀出路,為生民立心命的功績,德化澤被,德行流布于岐豳一帶。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43

《史記·周本紀》也有記載,古公亶父因戎狄所侵,“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古公亶父為避狄難,于是舉族離開了慶陽一帶,渡過漆沮水,翻越梁山(在今陝西乾縣北),最後來到岐山下。

《詩經》、《西征賦》中“率西水浒”和《史記·周本紀》“渡漆沮,逾梁山”隐含着“水浒梁山”。而幾處典故中都提到同一件事“率西水浒”,都指向同一目标“找岀路,尋宜地,求安居,謀發展”。這一目标不正是隐寓了“水浒”的含義嗎!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44

山是凝固的水,水是流動的山,依山傍水,擇水而居,“水浒”就是人的栖息地,安身處。

水是養命之源,山是涵氣之本。循水來,遁山去。“水浒”就是不遠萬裡尋找的希望岀路,就是不畏險阻追求的生活歸宿。

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山是水的精,水是山的神,山是人的骨,水是人的氣,山重水複,水長山高,精神不倒,骨氣永立。

也許這才是《水浒傳》這部小說取名“水浒”的真正含義吧!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45

2、時代背景

《水浒傳》是以泰州白駒場張士誠農民起義為背景的,張士誠在草堰北極殿舉義,襲據高郵,在高郵自稱誠王,建國号大周。這不正暗合了大周王朝建國于鎬京嗎?《水浒傳》第17回有歌頌農民起義紅巾軍的詩句:“直教紅巾傳千古,青史功業播萬年”。這也不正暗合了《詩經》中贊美周人推翻商纣建立周王朝,名垂千古,功蓋青史的功勳嗎?《水浒傳》中描寫以宋江為首的一群英雄好漢的悲劇,正好與以張士誠為首的一群起義軍的悲劇有相同點,都經曆了起義、招安、各路起義軍互相殘殺、被害、慘遭覆滅的過程。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46

周原遺址

3、史料對比

結合《水浒傳》講述的故事,那就更不難理解“水浒”一名的含義了。北宋末年朝廷腐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官腐民敗的社會環境中,宋江等人被逼上梁山,發展壯大後發動起義以反抗朝廷的統治,以期實現百姓安居樂業的理想。如果我們将周朝起源的曆史與宋江等人的起義結合起來考察,就不難理解“水浒”為何有出路、前途,安身之處之意。無論是古公亶父“率西水浒”,還是一百零八條好漢梁山聚義,都是為了在不利的現實中尋找新的可發展繁衍的出路不同之處在于周族逐漸強盛,而一百零八條好漢因接受招安未能逃脫分崩離析的厄運。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47

4、文化境界:

《詩經》中的絕大多數詩句記載了周人的發展史,從不窋棄官,率族由渭水平原來到甘肅慶陽,最後亶父又率族人由甘肅慶陽,重返于陝西岐山。這其中也暗示了作者本人從棄官到教書,到加入起義軍,再到寫書的輾轉往返奮鬥曆程。當初“在朝為官”,今日“在野水浒”,這不也是“水浒”的另外一種寓意嗎?

人生本就曲折,住返迂回也是一種策略。世界雖然殘酷,但隻要你願意走,總會有路。看不到美好,是因為你沒有堅持走下去,人生貴在行動,前進不必遺憾。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經曆。隻有這樣才能擁有心靈的自由和快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48

同時也告訴人們,唯有奮鬥抗争才有生路,岀路。不論是周人族群遷徙,還是水浒好漢聚集,不論是因勢所逼,為避所難,還是别的什麼原因,在這個紛繁多變的世界中,隻有自強自立,才可生生不息。隻有在新的變化中,尋找新的岀路,才有安身之地,才可永立不敗之地。

當然奮鬥抗争中,一定會有成功和失敗。“水浒梁山”渡好了翻過了就會成就事業一番,渡不好翻不過就是草莽一介(群)。成王敗寇雖為曆史的定式,但隻要你奮鬥過抗争過,才會參透人生。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49

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廟堂。由《水浒》的書名中“水”字,使我們自然地聯想到的就是所謂的“江湖”。“事業集成忠義傳,用資談柄江湖中”(《水浒傳》81回)。對“江湖”一詞的解釋,起碼有兩個意義指向:一是語義學的,是江河湖海等的自然存在。一是社會學的,就是所謂“身在江湖,心在魏阙”。

所以不管你是江湖在野,還是廟堂當權,不管你是水浒草莽,還是朝殿官吏。這些其實都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你能否“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國)”。這才是《水浒》真正要表達的最高文化境界。

水浒傳的由來和人物介紹(水浒傳書名的由來)5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