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楊浦大橋邊上的居民
看着不遠處的高樓一幢幢起來
做夢就盼着舊改
64歲的徐餘富就是其中之一
他家住在眉州路214弄,這個門洞一共有18戶人家,上了樓梯第二間就是他家,對外稱202室,一共13.7平方。
徐餘富的出客衣服就吊在牆邊。
談戀愛時,他告訴現在的老婆家裡有房子,“六上六下”,其實是下面6個平方,閣樓6個平方。老婆看重他人好,農場回來就嫁給了他。
後來搭建的公用竈陂間,通過“摸彩”選擇各家燒飯的位置。沒有排風設施,牆上粘滿了油膩,幾家一起做飯,什麼味都有。
老鼠洞越來越大,平時用闆蓋着。
玻璃櫥、五鬥櫥的材質,老婆至今不清楚。1985年籌備結婚,徐餘富在許昌路路口請農民工兄弟打了一套柴爿家具,花了100多元錢請認識的油漆工“美化”一下,一直用到現在。
閣樓上是一家三口的小天地。大櫥就是徐餘富說的柴爿家具。
老婆不在乎這些,日子也就這樣過來了,老徐說:“我們還算好,樓上樓下,當時大家都艱苦,有的鄰居在房間裡拉塊簾子,這頭小夫妻,那頭老夫妻多的是”。
粘鼠闆放是放了,但不起作用。
結婚後,徐餘富夫妻倆帶着小孩住閣樓,父母住樓下,以前門口還要放一個煤爐做飯,放上桌子、櫃子和冰箱。
父母睡的三人沙發隻能折起來,母親睡在很窄的單人沙發上,到過世也沒睡過床,父親在外借房子住,5.3平方,1987年時租金大約幾十元,徐餘富想想就傷心,對不起他們。
說到父母,徐餘富眼眶紅了。
“202室”雖小卻還貼了地磚,屋裡比進門的地方高出10厘米,徐餘富說:“這間原來是大戶人家的汰浴間,地磚就是當時留下的,放沙發的地方以前是抽水馬桶。
手工拼接的地磚,可以算得上文物了。
屋裡比門口高10厘米。
解放前,在紡織廠工作的母親住到了這裡,沙發臨北窗,與對面的牆距離僅半米,冬天天氣幹燥,木頭收縮就有縫,西北風直往裡鑽;黃梅天潮濕,木頭又漲了回來,窗子關不上。母親頻繁感冒、咳嗽,甚至誘發氣管炎。
牆是木條子釘起來的,中間嵌着水泥,現在已經疏松。
徐餘富經常自責
一個男人撐不起這個家
老婆雖然沒有怪過他,憋屈的時候徐餘富就偷偷抽根煙算是一種解脫,老婆看到會說,保重身體,好日子在後頭。
覺得憋屈的時候,徐餘富就拼命抽煙。
2019年3月,傳來動遷的消息
徐餘富激動得一晚沒睡
“苦了一世,這輩子要‘解放’了”
老婆陪嫁的樟木箱也不打算要了。
終于在今年,93街坊吹響了舊改号角,全貨币安置,他準備在楊浦中原地區買一套小點的電梯房,隻帶一些衣服走,“這輩子再不享受,就沒有機會享受了,要‘活’的有質量些”。
等搬了新房,他打算和老婆出去旅遊,第一站就選首都北京,等空了學學怎麼拍照,怎麼擺POSE。
鄰裡關系相當好,真的要動遷了,心有不舍。
葉照萍家也要動遷了
父母不在了,房子是共有産權、六個兄弟姐妹,同樣的情況在别家可能已經吵得不可開交,而他們家,長兄如父,長姐如母,動遷這件事上就聽大哥、大姐的:由照顧父母的老四和老五葉照萍姐妹倆拿蛋糕的三分之二,其他四個兄弟姐妹平分三分之一的動遷款,大家沒有争議。
葉照萍說:“大哥、大姐家裡條件是比我們好,但沒有人嫌錢多的呀,我們很感恩”。
葉照萍住樓下,閑暇時間玩玩電腦遊戲。
簽下協議,葉照萍說這房子好像不在是自己的了,開始整理打包。
葉照萍覺得:“動遷總歸是改善”,私密性好了,和姐姐兩個家庭生活在一起總有不便,需要大家互相謙讓。有了新房子,上廁所就不用再等,住樓上的走路也不用輕聲輕腳。
樓梯旁邊豎着鏡子,因陋就簡,房産中介的廣告牌都寄放到了家裡。
能挂則挂,少占地方。
借好了過渡房,葉照萍就帶些衣服過去,愁的是這張方桌。年齡比她還大,是爺爺托人在鄉下做的,榫卯結構不用一根釘子,“從十六鋪拖到楊樹浦,一路拖過來都拖不壞”,可見桌子質量之好。快70年過去了,桌面用得發白,榫頭有點松動,她就用釘子敲了個面子,結果被大哥“批評”了。
葉照萍說:“一直想留下來作個紀念,但沒地方放,很糾結”,以前有人出幾千塊買,她也沒舍得賣,這事還得大哥拍闆。
兩個人都搬不動。
榫頭有點松動,用鉛絲固定。
葉照萍後悔在桌面上釘了釘子。
等拿了動遷款,姐妹倆準備買松江或金山的一室一廳,餘下來的錢養養老,這樣哥哥、姐姐來做客也方便。
這裡的不少家庭現在還過着拎馬桶的日子。
弄堂裡做“市面”。
天氣好,曬曬棉花毯。
還保留手搓衣服的習慣。
陳奶奶家的小帥,是全家的開心果,會報時,會說恭喜發财,還會拍馬屁。
小時候的遊戲,這裡還能見到。
爺叔的早午飯,嘩拉拉幾口面條下肚,又盛一碗。
11月14日,楊浦區大橋街道93街坊傳來捷報,舊改“二次征詢”正式簽約第一天,共有448産居民簽約,簽約率達到99.33%。
這是楊浦今年以來第6個簽約首日即高比例達到協議生效條件的基地。包括93街坊在内,楊浦今年啟動“二次征詢”簽約的征收基地,簽約率均達到98%以上,其中159街坊和134街坊K2-1地塊公共綠地工程(一期)項目正式簽約首日即達到了100%。
此次,93街坊征收基地簽約生效意味着楊浦提前完成今年征收1萬戶的目标任務。
弄堂裡的孩子不怕生。
一個人拍照難為情,兩個人就自然了。
弄堂裡除了居民,就數中介、收廢品的最多。
住在這裡的居民們
不久後就将告别蝸居
開始新的生活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蔣迪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上觀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