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每一個知道大禹的人都是從聽大禹治水開始的,尤其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舍小我成就大我的天下情懷,都被大家傳頌。不過深入了解大禹治水的起因後,對于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背後的原因或是另有隐情,可能是壓抑在心裡的恐懼。
禹是黃帝的玄孫,他的父親叫做鲧。堯帝即位後,洪水滔天,浩浩蕩蕩高山都淹沒了,老百姓深受水患。堯帝要找人去治水,四方諸侯推薦了夏禹的父親鲧。但是堯帝并不認同鲧的才能,說鲧這個人不遵守天命,行為不正,毀敗同族,不能夠任用這樣的人。史料中沒有詳細介紹鲧這個人到底品行怎麼樣,畢竟這都是上古人物。不過我們從人物的出身假設一下,鲧也是黃帝的後裔,算是皇族出生,鲧父親也因沒有大的功績未能繼承帝位。治水如果成功那是多麼大的功勞啊,堯帝是否害怕鲧功高蓋主呢?不過在各方諸侯的極力推薦下堯帝還是讓鲧去治理水患了,因為在當時除了鲧沒人能再勝任這個職位了。
可惜,鲧不争氣啊,他的方法出了問題,隻會用擋的方法,沒有合理的疏通水道江河,治水九年未有成效。《史記—夏本紀》裡記載"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堯乃求人,而得舜。"假如當時鲧治水成功,那繼承堯帝位的當屬鲧了。舜帝繼位後,巡視四方,看到鲧治水無功,于是把他流放了到了羽山,最後鲧死在那。最可憐的是"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竟沒有人為鲧鳴不平。
舜帝誅鲧之後,諸侯再次舉薦鲧的兒子禹去治水。舜帝對于禹說的"女平水土,維是勉之。"這或是鼓勵還是威脅呢?畢竟舜帝此前流放了禹的父親啊,禹聽到舜的這句話能不心存恐懼嗎?禹叩謝這份功勞,讓給于契、後稷、臯陶。禹是比他父親智慧的,鲧接受治水任務是沒有謙讓的,這也看出了禹的聰明之處。
禹接受治水人物之後心理肯定時刻會想起他父親的下場,去之前已經替自己想好了後路了。出發前他娶了個老婆,算是留個後吧,四天後出發治水。治水過程中都是親力親為,全程戰鬥在一線。"禹傷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史記—夏本紀》中的這段描述很現實的反應了禹的處境。
禹第一次過家門的時候知道老婆懷孕,在門前招收讓他進來,第二次是他老婆分娩的時候,第三次是兒子十歲了,在門口拉着夏禹的衣服叫爸爸,他都沒有進家門。治水沒有成功,時刻處于被誅的人,哪敢留下把柄啊,你一旦回家了,下面的人打個小報告,說你怠慢治水,搞不好全家人都的跟着流放啊。好在最後禹在前人的基礎上治水成功,憑着這一功勞以及自身的品德赢得了諸侯的擁戴,順利的繼承舜的帝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