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十一去看了《心理罪》,想和大家說道說道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改編自雷米犯罪推理小說,《心理罪:畫像》。
雷米是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刑法學教師,精通犯罪心理學和刑偵學。有人評價他“洞悉形形色色的罪惡,甚至超過自己的掌紋。”
他是這個領域的專家,有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真實案例做基礎,讓我們對他的作品更加期待。
原作好,這部電影改編也的不錯。
能循序漸進地設置懸疑,逐步引人入勝,全程保持緊張感,最終破解案件謎底。
廖凡正常發揮,他飾演的刑警隊長邰偉荷爾蒙爆棚,辦案穩、準、狠。
李易峰演技進步不小,他飾演的方木很符合犯罪心理學天才的形象。
然而看完整部電影,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廖凡的演技,不是李易峰的顔值,不是犯罪心理學的神奇,而是另一群人。
案件的開始于一具漂流在海上的屍體。
這是一具很不一樣的屍體,他全身上下隻有一處傷口,但體内大部分的血卻憑空消失。
方木的分析顯示,兇手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為了血。
兇手當場喝了死者的血,不願意浪費一點一滴。
他應該是一個血液病患者,吸食别人的血液,是為了消除對死亡的恐懼。
他抑制不了自己對血的渴望,一定還會犯案。
方木說對了,很快他們就發現了另一具屍體。
犯案現場滿是鮮血,
甚至還有一瓶兌好了鮮血的牛奶,
兇手把活人的血當作美味佳肴一樣精心料理。
什麼樣的人才會如此嗜血,如此可怕?難不成這世上當真有吸血鬼?
萬茜飾演的法醫給出了答案。兇手患有卟啉症。
害怕陽光,需要靠鮮血緩解病情。
十一回來後查了資料,發現這種病症是真實存在的。
卟啉在黑暗裡無害,但對光很敏感。
一旦見光,被紫外線激活,卟啉就會轉化為一種“嗜肉”毒素,同時發出熒光。因為卟啉多聚集在人體的皮膚、骨骼和牙齒,所以陽光下整個人都泛着紫色的光。
卟啉症患者非常痛苦,他們一旦暴露在光線下會産生一系列的過敏反應,如:皮膚起水泡、疹子,甚至會出現膿包、潰爛。
嚴重時鼻子和耳朵都可能爛掉,牙龈也爛到牙根都暴露出來,而牙齒也會因為卟啉的沉積變成紫褐色,非常恐怖。
為了緩解症狀,大多數卟啉症患者不得不輸血和補充血紅素。
不能見光,渴求血液,他們明明是人,卻隻能像吸血鬼一般活着。
吸血鬼至少有同類,而他們,卻在被病痛折磨的同時,被同類恐懼着,排斥着。
電影中,方木說:生理的病隻是誘因,心裡的扭曲才是原罪。
影片中的兇手馬凱,是卟啉症晚期的病人。
他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在一點點流失,卻沒有人能拯救他。
他很絕望,但他還不想死。
他隻能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血。
他以為隻要有足夠的血,他就能活下去,所以他殺人飲血。
直到死之前的最後一秒,他依舊在質問,在控訴:為什麼他們不給我血,為什麼不救我?我快要死了啊!
他為了自救,就殘忍的殺了其他人。
對死亡的恐懼,是人類的原罪之一。
其實現實社會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古代有饑荒年間易子而食;如今有為了生存坑蒙拐騙。
他們都知道這是犯罪,這樣會傷害别人,可是連自己都顧不過來了,哪管别人的死活。
為了活下去,再殘忍的事情都他們做得出來。
道德是建立在生存和溫飽的前提下的。
這,才是真正的心理罪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