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彜族文化簡介及講解

彜族文化簡介及講解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6 05:04:55

試論麗江甯蒗彜族畢摩傳承人現狀調查

彜族文化簡介及講解(神秘的麗江彜族畢摩文化)1

摘要:作為彜族核心文化的畢摩文化,由于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許多青少年不願意學習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使畢摩傳承人的數量越來越少。特别是随着老畢摩的去世能識讀彜文的人也逐漸減少。因此,要使畢摩文化能繼續傳承和發展,必須要對畢摩文化教育進行重視,系統地培養畢摩文化專業人才,加大對畢摩文化傳承人的資金扶持力度。

關鍵詞:甯蒗;彜族;畢摩傳承人;現狀調查

序言

畢摩文化是一種信仰文化,畢摩一詞是彜族音譯,“畢”是“念誦”的意思,“摩”意為“長者,有知識的人,”畢摩即“念誦經書的長者”。畢摩文化包含了彜族哲學思想、曆史地理、醫藥衛生等的一種宗教文化。畢摩作為彜族文化的傳播者,他們承擔着傳授知識,規範行為等多重社會文化教育角色。為彜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由于受到社會經濟發展,漢文化教育的普及使許多年輕人遠離了民族的傳統文化,使畢摩的傳承人不斷減少。面對向前發展的經濟社會,它很容易消失。因此,應該對畢摩傳承人進行保護和扶持。

正文

一、彜族畢摩文化發展的現狀

(一)畢摩文化在甯蒗發展的現狀

傳承人是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播的主要人物,是能夠繼承某種學術而使它流傳的人。在本民族或本區域内懂得民族民間文化形式和内涵,擁有和保存着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文獻或其它資料。畢摩的傳承是對畢摩身份和地位的傳遞和繼承,要傳承的對象是人,所以要對傳承人進行重點保護。甯蒗縣有15個鄉鎮,畢摩主要集中在西川、爛泥箐、甯利等12個鄉鎮全縣現有畢摩600人,其中大畢摩432人,小畢摩105人初學畢摩63人。全縣大畢摩年齡平均在40歲以上。 随着西部大開發和市場經濟對甯蒗縣影響的不斷增大,畢摩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金科爾濃畢摩是甯蒗縣甯利鄉的著名畢摩,金科畢摩是祖傳畢摩,祖輩幾代人都是當地著名的畢摩,金科畢摩從十六歲開始學習彜族文字,到十九歲時能自己主持一些大型的法事活動,但那時平均每個村裡有三到四個畢摩。後來“破四舊”掃除迷信的“四清”運動開展後,當地畢摩的經書大多被燒掉,畢摩們因受到各種打擊,無心培養傳承人。有的由于本身年歲已高,記憶力減退,導緻大部分憑口耳相傳遺留下來的畢摩經詞,也在不斷消失。現在經濟發展了,年輕人們能讀書的到外面去工作了,不能讀書的都到沿海城市去打工,沒有人願意學習作畢了。

畢摩在當今社會仍然是不脫離生産的兼職人員,他們仍然堅持自己的道德操守,不計較報酬的高低,對每一個需要畢摩的家庭都一視同仁的行使自己的“義務”。但在現實生活中,畢摩也面臨很多生計問題,比如:家庭用電問題、子女上學問題、日常生活開資問題等,可見,經濟也是影響畢摩人數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文化調适:畢摩儀式簡化,經詞内容變化現代科技文明發展的今天,傳統的畢摩文化與之發生碰撞并産生一系列的問題,要适應現代文明的發展是畢摩文化發展要面臨的挑戰。過去,彜族人民每逢節日活動,都要以畢摩為向導,舉行各種儀式活動,意為與祖先同樂,儀式活動多半演示先民生産、生活、作戰情景。過去,小涼山一帶的彜族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農曆十月的彜族年,都要舉行祭祀祖先活動。但随着文化的普及,各種儀式活動已逐漸失去他原有的神秘性,人們都相信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變生活狀态,對祖先的祭祀,也隻是心理上的一種尊敬和懷念,隻舉行簡單的儀式活動了。這些儀式發展到今天,已大大簡化,每年火把節和彜族年,活動日期都相對縮短。畢摩的經書,是畢摩之間一代一代相傳手抄而成,是畢摩進行法事活動時必不可少的法具之一,在文化的沖擊中,畢摩也對經詞内容進行了相應的補充。現代科技給彜族人民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人們的思想觀念,畢摩文化中雖然靈活的把現代科技文明運用到傳統儀式中去,但也改變了畢摩經書和口頭文化遺産本來的含義,畢摩作為文化的傳承人,也受到主流文化的沖擊,畢摩文化在現代文化的調适中處于一十分尴尬的境地。

畢摩老齡化,“文化變遷的原因,一是内部的,由社會内部的變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環境的變化及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如遷徙,與其他民族接觸、政治制度的改變等而引起,當環境發生改變時,社會成員以新的方式對此作出反應時,文化便開始發生變遷”作為非主流文化的畢摩文化也随着社會的變遷而發生一系列的變遷,過去,祖傳世家的畢摩在五六歲時就開始學習認識彜文,學習念經誦詞,所以當他們長到十五六歲時,就能開始獨立做一些法事。随着社會的不斷進步,教育條件改善後的今天,五六歲甚至是十幾歲的小孩,他們都在學校接受正規的教育,哪怕是畢摩世家的小孩,畢摩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選拔另外的路。對于畢摩文化他們有着自己特殊的感情,面對現實生活,他們知道自己孩子以後生活的社會需要的另外一種知識體系。

( 二 )對本民族文化保護意識淡薄

1、 政府不重視及外來文化沖擊使畢摩和各類民間藝人急劇減少

在建國初期,各彜寨有不少世襲的祭司和民間藝人,但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他們因受到各種打擊而無心培養繼承人,加之後來年事已高,相繼去世。有極個别的還健在,但因為記憶力不斷衰退,更沒有創作能力,于是,那些各個朝代形成的系統,并絕大部分憑口耳相傳的遺留下來的畢摩經詞,也就不斷消失。就目前來看,能夠完整的吟誦各種風俗禮儀經詞的人幾乎找不到幾個了。再加上政府的不重視,使其拓展,傳統的文化秩序的畢摩傳人越來越少。再一點是外來文化的沖擊。由于交通、通訊等現代設施逐漸發達,加之現代文化傳播工具和批量的文化産品沖擊,甯蒗彜族民衆和外部世界的交往不斷拓展,其傳統文化秩序和溝通渠道發生着變化。那些承擔文化生活的工具發生了改變,文化生活也逐漸豐富了,人們需求傾向的變化和多元化,降低了人們對畢摩所提供東西的依賴。現代科學、技術、教育的傳播引進了一些新的文化标準,尤其是那些體現在知識科學中的文化标準被加以制度化,它将使畢摩提供的知識地位發生改變,神靈的威信也會下降,鬼怪的出沒越來越無足輕重。現代各知識的不同表達,使傳統宗教規範和認知内容形式在某些範圍和程度上失去了可信性,因此逐漸失去了對民族文化整體的統治地位。畢摩活動在現代教育、醫療系統、科學技術并行的過程中,出現了職業危機,畢摩獲得傳統狀态下的那些職業效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随着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人們對這些東西的依賴有所降低。

2、競技性禮儀活動和大型祭祀活動趨于消失

在彜族的傳統節日活動中,以畢摩經詞為向導,有各種各樣的禮儀形式。這些禮儀形式多半是再現或者是演示本民族的先民生産、生活和作戰情景,特别是重演先民們狩獵與異部敵人作戰場面。這實際上是一種内容豐富、形式多樣、技藝高超的各種競賽活動,不僅有極強的觀賞性,而且帶有群衆性的體育運動性質, 利于培養人們的集體觀念,團結協作精神和果敢堅強的作風。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特别是會懂得使用畢摩儀式的太少,這種活動基本失傳現在,人們在甯蒗很少看到大型的祭祀活動,建國後,由于行政改革,彜族的社會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甯蒗縣各鄉彜族大型的家族已經逐漸分化為小的家庭單位。過年或者是其他傳統的彜族節日時大家都在家裡舉行小型的簡單的祭祖,稍大點的也就涉及三代以内的系或旁系血親。像家族盟誓這樣大型的活動已經見不到了。

3、經詞和禮儀簡化

在甯蒗各彜鄉不僅大型的競技性活動和大型的祭祀很少看到,就連家族裡祭祖儀式也都在程序上簡單化,大部分人祭祖時由于經濟上的原因不願意請畢摩,而是在家裡簡單的擺上祭祖的用品,憑着自己看到的和老人簡單傳授的經詞誦念一番再磕幾個頭儀就算完畢。就算有大型的政府由于迎合旅遊事業的需要,有關部門尋找“特色”場面作陪襯,又由于時間上的限制,就對那些世代畢摩創作加工形成了一定體系的禮儀程序随意删改,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種簡化了的模式,這樣,昔日體本民族哲學思想、道德觀念、遷徙曆史和具有藝術感染力的經詞,便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每年彜族火把節時都會舉行大型的活動,白天有競技類的活動例如拔河,鬥雞,鬥牛比賽等等,以往這些彜族傳統的節日競技中,畢摩要主持各個環節的祭祀活動和念誦經詞,沒有畢摩的經詞及動作趨勢作向導,節日活動也就無法展開。而現在由于時間緊迫,這一環節已經省去。彜族畢摩文化雖有一定的消極成分,就其産生的思想根源和社會根源來說,它是一種初級階段的意識形态。然而畢摩文化中大量的畢摩經、各種禮俗禮儀式,以及由此産生的各種歌舞、競技、表演和工藝習俗,都是先民們長期實踐活動中創作和鑄成的精神财富,蘊含着彜族先民們聰穎和智慧,是他們辛勤付出的結晶,有不少民主性的精華。目前,畢摩文化在不斷淡化和消失,而且淡化和消失的速度之快,是人們難以想象的,因為其大分是口耳相傳的東西。搶救畢摩文化是保護民族文化遺産的舉動,是彜族人民繼續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彜族地區建立健全先進文化的基礎和保障。

二、甯蒗彜族畢摩文化傳承人傳承的基本原則

(一)世襲制傳承

畢摩一般是通過世襲制傳承的,香火不斷的畢摩世家被認為是法力最強的畢摩。在甯蒗,畢摩的傳承以世襲制為最多,它有一定的原則,“傳男不傳女”徒弟必須是本家族中人;有特地的幾個姓氏的家族才能做畢,畢摩有嚴格的傳承制度,一是父親傳給兒子,畢摩家的兒子生下來,隻要願意作畢,父輩就有義務,将畢摩知識傳授給他。第二種是畢摩家族的兒子父親去世得早,他的家族中的畢摩應當将畢摩知識傳授給他,第三種叫“孜畢”即自行作畢。與前兩種相比自行傳承占很少的比例,這種傳承主要指非畢摩世家的子弟,通過算命,若被認定為該拜師學藝成為畢摩者,或因家族、娘舅家族屬于世襲畢摩,因而認為有世襲畢摩護法神靈附身而緻病,需要拜師學藝者。

彜族文化簡介及講解(神秘的麗江彜族畢摩文化)2

(二)拜師受業

非世襲畢摩弟子拜師,一般都拜家族内或娘舅家族内德高萬衆的長輩為師。師傳畢摩一般從六七歲開始,畢摩要教徒弟認彜文,識記經書,目的是為了背誦經文。然後帶着徒弟做法事,做助手。如果是家傳的畢摩,一般十五六歲就能單獨做一些簡單的祭祀活動,經驗是小畢摩成長所必須積累的。筆者祖上五代都是畢摩,是一個典型的畢摩世家。金科畢摩從十六歲開始學習彜族文字,到十九歲時就能獨立主持儀式。在甯蒗,師傳畢摩也比較多,師傳畢摩除了跟随師傅學習彜文經典,學做各種儀式,還要自己從師傅那裡抄寫各類經書,學做各種法器,筆者其祖上幾代人曾經是畢摩,但到父親那一代後,沒有學做畢摩。

三、甯蒗彜族畢摩傳承人的繼承與發展策略

(一)對畢摩文化傳承人進行教育、引導和保護

“人是一切文化的主體,是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每一個民族都有一批專注本民族文化收集、研究、傳承、傳播、創新并在文化發展中起着與衆不同的重要作用的優秀分子,他們是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大部分領域,如口頭文學、表演藝術、手工藝術、民間知識等,一般是由傳承人口傳心授而得以代代傳遞、延續和發展的,在這些領域,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承載者和傳承者,他們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的寶庫,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代代相傳的‘接力賽’中處于當代跑點上的‘執棒者’和代表人物。”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畢摩文化也是如此,畢摩文化傳承人是彜族文化發展鍊條上的主要齒輪,缺少了這個環節,彜族文化就會衰亡和斷鍊。畢摩文化傳承人是畢摩文化的創新者,是新的傳承主體産生的主要源泉,在彜族文化中起到承接與傳授、再承接與再傳授的重要作用。

“生境乃生物生活的空間和其中全部生态因子的總和,具體指一個個體、種群或群落的社會環境、生存空間或社會條件”。側随着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畢摩生存的土壤和空間逐漸縮小,所以,營造尊重和保護畢摩文化傳承人的環境和氛圍,樹立彜族人民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特别是對畢摩文化傳承人的保護意識十分重要,政府應對畢摩文化傳承進行表彰,使傳承人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發揮。

對畢摩文化傳承人,政府應采取動靜結合的保護方式,在向各級文化部門配備必須的儀器設備的同時,還要對具體從事收集、整理、調查、記錄、建檔等工作的文化工作者進行系統的培訓。一方面可以提高收集采錄資料的科學性和完整度,另一方面能讓一線工作者意識到搜集工作的基礎性和關鍵性,隻有做好這些基礎性的工作,才能為畢摩文化的傳承、變遷等問題提供依據,從而掌握其發展脈落,采取更好的保護措施。對畢摩文化傳承人,政府應進行普查,建立檔案卡,實行動态管理。錄制畢摩文化傳承人的資料片,對畢摩所舉行的各種法事活動采取錄音錄像方式進行分類采錄,制作成資料片進行保存和推廣。

(二)加大資金對畢摩傳承人的支持力度

對有特殊貢獻的老畢摩應實行特殊保護,給其發放适當的生活補貼,辦理相應的醫療保障。政府還應通過撥款、民間捐贈、個人資助等渠道籌集相應的資金,建立傳承人保護基金會,讓傳承人有足夠的資金開展相應的傳承活動,盡可能讓他們能在較為寬松的環境下開展傳承活動。對稍微年輕的畢摩,應為其提供傳承展示的平台,利用火把節、彜族年等節日,開展一些群衆文化活動,組織畢摩在文化活動上展演經書誦讀、畢摩繪畫、畢摩吞火等技藝比賽,不僅可以豐富群衆文化生活,而且對畢摩文化的挖掘、傳承、創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文化傳承人補貼制度,讓文化傳承人生活無憂地進行文化傳承。解決絕大多數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處于經濟貧乏、生活困頓、年事已高、家庭貧窮的艱難境地,國家和各級政府應發揮作為文化這個公共事業的主導者的職能,從各級财政預算中劃撥出專門的經費,分别對各自命名的文化傳承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或給予最低生活保障。

(三)抓緊做好年輕一代傳承人的培養

加緊做好年輕一代畢摩傳承人的培養,使整個民族文化的傳承永續進行。解困民族文化傳承人老化、斷代,大量優秀民族文化和精湛技藝傳之無人、不斷消亡的關鍵是:有計劃地選拔、培養一代接一代的年輕傳承人,讓年老一代以老帶新、言傳身教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精華傳給年輕一代,讓年輕一代将老一代傳承人的精華承接下來,并進行再傳承、再創造、再生産。這樣一代接一代的努力,才有可能實現民族文化的永續傳承與發展。各級政府應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積極組織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進行深造與培訓,不斷提高傳承人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文化傳承人進行文化傳承的本領與能力,豐富民族文化傳承的方式與方法;要鼓勵民族文化傳承人強化學習、深化研究、大膽探索,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方面做出成績

結尾: 青年一代是文化得以相傳的希望和主體,但是随着城市化進程加快,更多的年輕人都崇尚現代文明,對民族傳統和畢摩文化失去興趣,不願學習和繼承這些老技藝,年輕人對畢摩文化的漠視和遺忘是畢摩文化傳承面臨的一大威脅。筆者在調查過程中接觸過很多畢摩,他們并不在意政府給自己多少補貼,而是在意自己的技藝由誰來接班,所以,應建立一定的傳承機制,鼓勵年輕一代學習畢摩文化,以老帶新、言傳身教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畢摩知識傳給年輕一代,并進行再傳承、再創造。畢摩文化作為彜族文化的核心文化,它在彜族文化發展史上的影響十分深遠,畢摩在彜族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曾作出十分突出的貢獻。當然,畢摩文化也有其消極的一面,但我們應當正确認識畢摩的作用,取其文化精華,利用畢摩掌握的文化知識服務于彜族地區,促進彜族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錫誠.傳承與傳承人論[J].2006年第5期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5).

[2]楊福泉.論少數民族本土文化傳承人的培養——以納西族的東巴為個案.雲南民族大學學報[J].(哲學與社會科學版),2005,(3).

[3]楊丹.貴州彜族畢摩文化傳承人問題研究——以盤縣淤泥鄉為個案分析.畢節學院學報,2009,(11).

[4]安學斌.民族文化傳承人的曆史價值與當代生境[J].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X)7,(11).

[5]楊泗豔,劉繼平.論彜族畢摩文獻的傳承與保護.中國市場,2011,(12).

[6]巴莫阿依.中國涼山彜族社會中的畢摩[J].西昌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02).

[7]邱貴友.當代涼山彜族畢摩文化發展研究.西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3,(5).

[8]劉瑤瑤.四川小涼山彜族畢摩文化傳承保護研究.蘭台世界,2012,(12).

[9]盧天玲,王挺之.論彜族畢摩文化的旅遊價值及其開發方式.貴州民族學院,2006,(5).

[10]曹能秀,王淩.論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關系.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2009,(09).

[11]黃啟學.民族文化傳承發展面臨的三大挑戰與對策分析--以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文化強區建設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1).

[12]廖飛.論我國民俗文化傳承發展中的政府責任.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13]楊丹.貴州彜族畢摩文化傳承問題研究[D].貴州民族學院,2010年碩士論文.

[14]孟慧英.彜族畢摩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5]張彤.專家談畢摩文化雲南日報[M],200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