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我們有一部時空穿越機,可以與幾千年前的先賢們對話,從他們那裡學到足以影響世界人類文明史的智慧,那麼相信每一個人都希望是這部機器的乘客。好奇心是每一個人都有的,但很可惜,目前我們還沒有這樣的機器。但我們可以用另一種形式與先賢對話,書籍就是那部我們想要的時間穿越機器,而文字背後的力量,則是這部機器的無盡動力。
在中華五千年的歲月長河中,《易經》成了文化的根骨,《論語》成了社會制度的枝幹,百家雖然争鳴,但儒家獨大,可以說稱霸中華文明兩千多年,北宋的政治家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而朱元璋更是大筆一揮,欽定《論語》為科舉必讀之書,至明清兩朝,中國的封建君主制度極至頂峰,這其中不乏《論語》之影響。
齊家、治國、平天下,一部《論語》所蘊含如大地一般的深厚思想,即便是放在當今社會,依舊可以超越時空的束縛,解決當下的問題,這是人類思想所迸發出來的智慧光芒,是之前地球五次物種大爆發所從未有過的超級時代,是人類的時代、人類的智慧、是無限接近于神的智慧。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很早的時候,是在我人生中的學生階段書本上讀到這句話,當時隻是膚淺的理解為30歲要成家立業之雲雲,如同社會上一般人對這句話的字面理解一樣,帶着當時年少無知與幼稚,看待問題也僅僅放在了表面,缺乏對本質的理解與生命過程的凝練,自然體會不出來周遊列國,一次次宣傳自己政治思想,卻又一次次受到挫折的孔子在說這句話時候的心情。
後來,大學畢業,開啟了人生中的工作奮鬥階段,那時候為了可以在崗位上更加精進,工作之餘不斷學習、深造。一次在《喜馬拉雅》上聽到了曾仕強教授對這句話的深度诠釋,這才發現,原來即便是先賢說出來的幾十個字,背後所蘊含的道理,其實沒有人生進度的沉澱,真的是無法體會出來:古人20歲弱冠成人,到30歲的時候用十年時間去确立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然後30歲到40歲再用十年時間去印證自己的三觀是否與當下社會相和諧,不斷微調,不斷深化,到40歲的時候,便不再疑惑,用這20年積攢的普世價值、能力、格局與生命的使命,來奮鬥十年。到50歲,你便知道自己的命運究竟為何了,正所謂50而知天命矣!
職場35歲理論最近幾年一直被火熱讨論,之前我還沒有太多感覺,随着2022年到來,第三個本命年開啟,似乎人生軌迹也在按照曾老對孔子那句三十而立來行進。不幸的是35歲職場焦慮依舊存在,幸運的是,我可能比同齡人更早的理解三十而立:專業、能力這些技術項都立住了,但似乎少了點什麼,于是反思之後,似乎在精神層面,受了這麼多年的職場打磨,看似越來越薄弱了。
疫情、地震、戰争,自19年之後,我就一直在思考,人生究竟應該是如何?生命的意義究竟如何?可能因為是太笨拙的原因,用了幾百天似乎也沒思考明白。直到前兩天東航的空難,深切的哀悼同胞之餘,似乎明白了我之前困擾的問題。郭德綱曾在單口相聲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似乎這兩年對生命的前程自問的過多,也逐漸陷入進了佛家的嗔癡之中。
或許,就連蘇格拉底都可能沒有真正想明白那兩個問題。頓悟需要時間,需要事件,需要生命一刹那的共情與共鳴。在一次次從新聞中看到這個世界逐漸走向不可控,一次次思忖修身齊家的時候,瞬間頓悟出來這樣的想法:“回顧三十而立的專業與能力,在接下來的前往不惑之年的這段時間,我更應該再次修讀經典,找到丢失的精神部分,才是真正解決35歲甚至是以後人生焦慮的精神之道。”
曾老已逝,但每每能從音頻、視頻聽到他之前的智慧觀點,我覺得我們這代人是幸運的。技術的進步帶來更多的智慧、思想的留存。忘記是誰曾說過,技術很好抄襲,科學技術與智慧、思想是背道而馳的,一個用進步把人類拉往懶惰、毀滅,一個用精神把人類送去更高的靈性維度。這種說法可能過于極端,但我卻不盡認同。科技再進步,再提供各種便利的解決方案,人類也依舊會出現層出不窮的新問題,但經典的所散發出來的處事智慧,一次又一次的驗證了它的普世價值與啟迪超脫。
作為一部記錄孔子智慧的著作、一部儒家思想之大成、一部被世界認同奉行的經典,《論語》簡單言語,深藏值得所有人深思的智慧隽永。仔細閱讀之餘,似乎這不是至聖先師的枯燥教育,而是家中老者長輩的諄諄教誨,他的經驗、智慧,可以給每一個人情感依歸、心靈升華、生活以真谛。
我希望你能和我一起讀,但又不希望你和我一起讀。每個人生命經曆不同,所理解這個世界真正的意義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希望用我對《論語》的解讀,來與你一同探讨生命旅程的意義,也希望你能自己仔細的去品讀《論語》,來告訴我你所領會到的心得與體會。
儒家講究天下大同,卻又各自璀璨。無論我們的世界走向何處,無論我們的生命奔向何方。有的人可以轟轟烈烈,有的人也可以默默無聞,人生在世總會經曆人間種種,書籍文字都會把我們的事迹記錄下來,即便千年之後,也可能有人讀到先人人生的各種趣事。千年之後的事情,我們不得而知,但對于當下的生命,我隻希望,在回首時,可以如蘇東坡一樣: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