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産品的設計心理學分析

産品的設計心理學分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14:07:33

發覺用戶本能的最好方式就是從用戶的心理出發,利用人的本能做産品設計,用最“自然”的方式影響用戶的行為。那麼,如何從心理學方面觀察用戶的行為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産品的設計心理學分析(從心理學到産品設計)1

作為一個産品的設計者,對于了解用戶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渴望,我希望自己可以充分的了解使用我産品的用戶,以及他們每一步操作背後所對應的心理活動。當我的産品設計可以給用戶帶來積極的反饋,并影響其心理,從而産生相應業務價值的時候,會令我無比興奮!

基于上面的描述,我對于心理學相關的書籍提起了濃厚的興趣,我的本質目的是希望挖掘人性的特征,找到最優的産品設計——用最“自然”的方式,達到我的産品目标。

所謂“自然”,就是利用人的本能做産品設計,而發覺用戶本能的最好方式就是從用戶的心理出發,諸如《影響力》這一本書中常常提到的“影響力武器”,無論是“将珠寶價格翻倍售賣的珠寶店”,還是“帶你看破房子的房地産商”,換位思考你會發現——“如果我當時在場,我可能也會買單!”,這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影響力武器”的強大。

如果将這一個個的“武器”合理的武裝到産品之中,是不是就可以用最“自然” 的方式影響用戶的行為呢?但在深入思考後我們發現,這些書中所舉的例子雖然都令我們感同身受,但距離應用層面還有較大的距離,尤其是應用到産品的設計之上。

比如在網絡上遇到某些不公的行為,大部分人可能會選擇發聲批判,但現實生活中遇到這些事情往往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用戶線下場景的行為,未必會和線上場景保持一緻,這也導緻了這些書籍中很多現實場景的例子,放到線上可能就未必行得通了,因此,抽離出事件背後所對應的用戶心理範式,是整件事情的關鍵,而在這之前,我們不妨先來想想用戶的行為是如何産生的。

一、用戶行為的産生

産品的設計心理學分析(從心理學到産品設計)2

如果我們深挖用戶行為背後的産生邏輯,可以總結出如上圖所示的一套用戶行為流程,即:用戶基于自己的一些基本屬性(價值觀、認知、人性),在産品所構建的場景之下,産生相應的心理活動,最終導緻發生了相應的用戶行為。而産品作為場景的搭建者,利用好心理學背後所對應的用戶基本面,即可拿捏用戶的行為。

二、下意識行為與對比原理

1. 下意識行為

還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對于狗有種莫名的恐懼,尤其當它朝你跑來的時候,我往往會緊張的手足無措,好在我的家裡人教會了我一個方法:“蹲下假裝找石頭,狗就不敢過來了”,後來經過我的多次實驗,确實是具備一定的作用:每次當有狗沖我跑來時,我蹲下假裝找石頭,大多數情況下它們就會停下腳步,甚至轉頭跑掉。

這件童年趣事至今我也會常常拿出來給我的怕狗朋友們分享,雖然并不一定每次都靈驗,不過确實是一種有趣的動物行為特征,也就是下意識行為,但其實這種事情可不僅僅隻會發生在動物身上。

就如同英國著名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曾說過的:“文明的進步,就是人們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這意味着面對某些可以觸發我們内心“觸發器”的事情時,我們便無需對這一件事情的每個細節進行詳盡徹底的分析,也能得出相對正确的行動方針,就如同下面的例子一樣:

在景區售賣的一塊兒普通石頭,如果價格很低往往無人問津,但價格很高卻引得大家争相圍觀。

“一分錢一分貨”、“價格貴 = 東西好”,這條準則在我們面對一個陌生的事物時會顯得尤為明顯,這就是典型的在我們身上存在的下意識行為。當然,在我們身上這種類似的像“觸發器”一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他們的特征就是:當某一個觸發特征出現時,我們會不假思索地作出相應的反應。

利用這一特征,我們可以開始嘗試尋找一些用戶在産品環節中的“觸發器”,從下面的這個例子中,大家也許能收獲一些有趣的發現:

在拼多多的拆紅包活動中,用戶首次進入活動便會彈出一個紅包樣式的彈窗,相信對于不知道其套路的用戶應該很難抑制住自己想要點擊一下的欲望,這便是拼多多精準抓住了用戶的“觸發器”——“看到紅包就想點”,就會導緻更多的用戶産生點擊行為。

産品的設計心理學分析(從心理學到産品設計)3

用戶的操作之上,對應的是用戶在相應場景之下所産生的心理活動,看清這點我們就能明白用戶的一些操作究竟是為什麼這樣發生的。當用戶在屏幕上看到一個按鈕時,除去按鈕本身的設計/文案所帶來的吸引力之外,其實就已經向用戶傳達了“點擊”的暗示,但理論上,“看到按鈕就想點”的用戶是寥寥無幾的(強迫症晚期患者),在互聯網環境的熏陶之下,用戶對待按鈕的态度是相對理智的,因此我們便需要向下再深挖一層:“用戶看到什麼樣的按鈕/東西會想點?”而紅包,便是拼多多給出的答案

除此之外,拼多多在紅包的設計上也别有用心,由于我們已經經受過大量微信紅包的“教育”,因此拼多多在紅包的設計之上也充分利用了這一點(左側為微信紅包、右側為拼多多活動内設計的彈窗),進而更加加強了用戶的點擊欲望,而且也帶給用戶較強的獲得感,仿佛紅包已經拿到了一樣,為後續用戶厭惡損失心理的應用埋下伏筆。

産品的設計心理學分析(從心理學到産品設計)4

2. 對比原理

一隻手放到冰水裡,另一隻手放到熱水裡,之後再同時将兩隻手放到常溫的水桶内,這時兩隻手對于這桶溫水的溫度感知是不一樣的。

這是心理物理學實驗室内經常會做的一個知覺對比實驗,看似十分簡單的實驗過程卻向我們诠釋了對比原理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基于先前所發生事情的性質,相同的東西也可能會顯得極為不同”。

基于這一有趣的用戶心理,我們便可以圍繞“對比原理”設計我們的産品策略,進而令用戶不知不覺的走入我們的“産品陷阱”,産生我們希望其發生的行為:

當我們在産品中意圖讓用戶産生付費行為時,我們可以嘗試通過設計“限時特惠策略”,使價格從一個較高的金額逐漸降低,形成較強的對比感,讓用戶産生更強的付費意願。

産品的設計心理學分析(從心理學到産品設計)5

對比原理也同樣适用于按鈕的點擊設計上,當兩個按鈕以相同的層級排布時,如果我們将其中一個按鈕調整為高亮狀态,則會大大加強用戶點擊此按鈕的欲望,因為在兩個按鈕的對比之下,高亮的按鈕會比以往顯得更加顯眼了。

産品的設計心理學分析(從心理學到産品設計)6

三、小結

以上提到的内容僅僅是讓我們初步意識到了窺探人性的強大力量,核心抽離出的兩大策略,即:

  • 找到用戶的下意識行為并合理利用,可以使用戶在産品中的體驗更自然,減少操作流程中的漏損。
  • 利用“對比原理”,給用戶在産品中制造對比感,會讓其更願意完成之前可能不這麼感興趣的事情。

在後面的文章中,我們将會深挖更多心理學的強大之處,并了解如何利用這些用戶心理,讓其在我們的産品中難以拒絕我們的請求,敬請期待。

本文由 @文昱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