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不是難得糊塗而是清醒

不是難得糊塗而是清醒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15:33:05

長期以來,“難得糊塗”這四個字被許多人當作處世哲學,當作座右銘,有些人也把這句話常常挂在嘴邊,有些人的家裡或辦公室牆上也挂一幅這樣的書法作品,對“糊塗”之學倍加推崇。但“難得糊塗”真的要人糊塗嗎?如果是,那就和我們經常說“明明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的理念矛盾了,到底孰對孰錯?我們今天來說說這個話題。據說“難得糊塗”四個字最初是清朝鄭闆橋寫的,他為什麼要寫這句話,在什麼背景下寫的,說法較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不是難得糊塗而是清醒(難得糊塗不是真糊塗)1

一是自嘲說。公元1751年,鄭闆橋在濰縣“衙齋無事,四壁空空,周圍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覺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蕭蕭,争名奪利,到頭來又如何呢?還是糊塗一些好。”于是,他揮毫寫下“難得糊塗”四個字自勉。因此,這句話也被稱為“真乃絕頂聰明之人,吐露無可奈何之語,這是面對喧嚣的人生,炎涼的世态,内心迸發出的憤激之詞。”

三是忍讓說。鄭闆橋任濰縣知縣時,其堂弟為了祖屋牆基與鄰居打官司,寫信請他幫忙打赢官司。鄭闆橋看完信後寫下“難得糊塗”和“吃虧是福”兩幅字,并在“難得糊塗”下加注“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着,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在“吃虧是福”下加注“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于己則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也有人認為此詩句實為同時期的大學士張英所作,無論誰寫的,此處的“難得糊塗”都是比喻為更為聰明,難得裝一次“糊塗”,因為畢竟人世間的事,吃虧是福嘛。這可能是“難得糊塗”最恰切的诠釋。

不是難得糊塗而是清醒(難得糊塗不是真糊塗)2

四是感歎說。鄭闆橋并不糊塗,他之所以感歎“難得糊塗”,是另有苦衷。史書對鄭闆橋的記載是,他其實很聰明,一點也不糊塗。并且為人作風正派,剛直不阿。所以,當他面對讒言無能為力時,才有了“難得糊塗”之感歎,這句話的重點在一個“難”字,因為他心如明鏡,對一切是是非非看得明明白白,無法對邪惡勢力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但卻又無可奈何,所以才感覺難啊,這才有“難得糊塗”之歎。

綜上所述,糊塗分真假,一種是真糊塗,有些人生來愚鈍,看不清局勢,辨不明是非,糊裡糊塗地活着。另一種是假糊塗,對某些具體的事情,某些社會現象,眼裡清清楚楚,心裡明明白白,但卻無可奈何,隻能由‘聰明轉入糊塗’了。至于聰明的鄭闆橋說出“難得糊塗”之句,究竟背後隐藏着多少無奈,我們就無法揣測了。但可以肯定,鄭闆橋的這句感歎,是古今知識分子從政,并在專制制度下腐敗政權中無法施展宏大抱負的一種抗議方式——“雅抗”。

不是難得糊塗而是清醒(難得糊塗不是真糊塗)3

其實,後人對“難得糊塗”有許多種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些解釋早已超出鄭闆橋思維範圍了。比如把“難得糊塗”理解為對于某些錯誤行為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明哲保身;比如用此句含蓄地罵人,或暗諷某些人的圓滑不作為。再比如以此字自誇,意思是面對某些現象,自己不是不說不做,而是明白其中的潛規則,不便說,不敢做,說明自己比别人聰明,有智慧。

無論怎麼說,“難得糊塗”絕不是要人越活越糊塗,更不是鼓勵人不講原則,遇到事關國家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時裝糊塗。如果說“難得糊塗”中确實有啟人“糊塗”之意,那就是告訴人們,對于關乎個人名利之事,不必斤斤計較,甯可糊塗一點,豁達一點,忍讓一點,不必較真,畢竟人生如戲嘛。

作者介紹:

馬石頭,當代美文詩詞作家,常年筆耕不辍,著有暢銷書《石頭讀古蘭經》等多部,短文散見于報刊網絡。擅長演講、人力資源培訓、阿文書法,現任《中國穆斯林詩書畫》雜志主編,詩文書畫院院長。

請關注m99916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