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诏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隐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1,《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千古名句解析: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一整首都可以作為名句,春意盎然的景色中,鳥語花香,卻因一夜風雨,花落如雨,睡夢中醒來,見到此情此景,不禁感慨作詩。
創作背景:《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複讀之,便覺詩中别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像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讨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裡,蘊涵着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門山,後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士不中,還歸故鄉。《春曉》即是他隐居鹿門山時所作。
2,《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千古名句解析: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詩人描摹田園風光,雞黍,田家,綠樹,青山,場圃,桑麻,菊花。等到重陽節那天再來賞菊,也未嘗不可,閑情逸緻,如此甚好。
創作背景: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農家恬靜閑适的生活情景,也寫老朋友的情誼。通過寫田園生活的風光,寫出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韻。詩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約”一徑寫去,自然流暢。語言樸實無華,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親切省淨的語言,如話家常的形式,寫了從往訪到告别的過程。其寫田園景物清新恬靜,寫朋友情誼真摯深厚,寫田家生活簡樸親切。
這首詩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門山時,對上姓田的朋家做客這件事的描寫。作者心曠神怡,贊歎着美麗的田園風光,創作出這首詩。
3,《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千古名句解析: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曠野之外,低樹,感覺江水明月在自己眼前,愁緒可随江水散去。
創作背景:此詩先寫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甯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隐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隻有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内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緻,然野曠江清,秋色曆曆在目。
孟浩然于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離鄉赴洛陽,再漫遊吳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憤。《宿建德江》當作于作者漫遊吳越時,與《問舟子》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4,《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千古名句解析: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詩人通過氣勢如虹的描寫,湖水波濤震撼整個嶽陽城,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授人以漁,不如順其自然。
創作背景:這是一首投贈之作,詩人希望時任中書令的張九齡予以援引,但是,詩人卻沒有直說,而是通過面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欲渡無舟的感歎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而曲折地表達出來,已具濃郁的詩意,同時,對于在此本來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詩人的筆下卻得到潑墨山水般的大筆渲繪,呈現出八百裡洞庭的闊大境象與壯偉景觀,實際上已成為山水傑作。
此詩當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當時孟浩然西遊長安,張九齡任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維為忘年之交。後張九齡拜中書令,孟浩然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引薦。
5,《與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迹,我輩複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千古名句解析:江山留勝迹,我輩複登臨。
詩人用登山的心得感受描繪,古往今來,江山社稷都是前赴後繼的人們在恪守,我輩更要用心珍惜感受這大好河山。
創作背景:詩人大半生居住在襄陽城南岘山附近的澗南園,該詩即創作于詩人在家鄉隐居讀書、寫詩自娛期間。詩人求仕不遇,心情苦悶,在極不得意的時候,與幾個朋友登上岘山遊玩,憑吊羊公碑,想到羊祜當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說過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着,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的話,正與詩人的處境正相吻合。由此借古抒懷,寫下了這首詩。
6,《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千古名句解析: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詩人懷念友人,在此佳節,飲酒會友。
創作背景: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此詩不過寫一種閑适自得的情趣,兼帶點無知音的感慨,并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寫各種感覺細膩入微,詩味盎然。文字如行雲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而達于渾然一體,極富于韻味。詩的寫法上又吸收了近體的音律、形式的長處,中六句似對非對,具有素樸的形式美;而誦讀起來諧于唇吻,又“有金石宮商之聲”。
南亭,似應在澗南園,位于孟浩然家鄉襄陽郊外的岘山附近。辛大疑即辛谔,為作者同鄉友人,常于夏日來南亭納涼,與孟浩然約為琴酒之會。
7,《秋登蘭山寄張五》
北山白雲裡,隐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随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千古名句解析: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詩人寄情山河,欲在重陽節與友人共醉。
創作背景:這是一首臨秋登高遠望,懷念舊友的詩。全詩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渾為一體。“情飄逸而真摯,景情淡而優美。”詩人懷故友而登高,望飛雁而孤寂,臨薄暮而惆怅,處清秋而發興,希望摯友到來一起共度佳節。“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天邊樹若荠,江畔洲如月”,細細品嘗,夠人玩味。
關于此詩題中的“張五”指誰,曆來有争議。一說指張諲。張諲曾隐居于襄陽東南三十裡的鹿門山。孟浩然園廬在岘山附近,北對萬山(一說蘭山),因登臨以望張五,并寫此詩寄意。
8,《春中喜王九相尋》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酒伴來相命,開尊共解酲。
當杯已入手,歌妓莫停聲。
千古名句解析: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林花已經開到極至,花至荼靡花事了,燦爛之後就是傷逝的開始了,顯然林花已經開始凋零了,代表春天也即将逝去,但在作者心裡的惋惜是不明顯的,而是對更加燦爛的生命寄予希望,這一點從徑草的”踏”而”還生”可以看出來。
創作背景:詩的頸聯和尾聯,酒伴來相命,開樽共解酲。當杯已入手,歌妓莫停聲。作者與友人就着美景良辰,來此暢飲,并希望歌女的歌聲莫停,不露痕迹地表達了惜春的心情。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9,《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千古名句解析: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詩人懷念家鄉的山水,曲意款款,雲端相望,對家鄉充滿情懷。
創作背景: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全詩情感是複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内容。
孟浩然曾于公元727年(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到長江下遊漫遊過一次,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至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遊。這首詩當作于漫遊長江下遊時期的一個秋天。
10,《清明即事》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莺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千古名句解析:花落草齊生,莺飛蝶雙戲。
草長莺飛,蝴蝶嬉戲,細緻入微的景色描寫,增添了幾分雅趣。
創作背景: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遊子此刻的心中卻貯着一片愁楚。一開篇,全詩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緒中,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清明節,唐人有遊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風俗,往往傾城而出。
開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遊至長安,應考進士。适逢清明,詩人即事抒懷,寫下了這首五言詩。
11,《留别王侍禦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隻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千古名句解析: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想要尋芳問草,歸隐山林,可惜與故人分離。
創作背景:此詩是孟浩然遊京師,應進士試,失意後所作。據《舊唐書·文苑傳》載,孟浩然“年四十,來遊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又據《新唐書·孟浩然傳》載:王維曾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命其出,并問其詩,浩然乃自誦所作(指《歲暮歸南山》),至‘不才明主棄’句,玄宗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于是孟浩然決定歸隐山林,但不忍心與朋友分别,就寫下了《留别王維》這首詩。
12,《歲暮歸南山》
北阙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千古名句解析: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鬓邊白發催人老去,年華逝去,陽春的到來逼得歲月遠去。
創作背景:約在公元728年(唐開元十六年),四十歲的孟浩然來長安應進士舉落第了,心情很苦悶,他曾“為文三十載,閉門江漢陰”,學得滿腹文章,又得到王維、張九齡為之延譽,已經頗有詩名。這次應試失利,使他大為懊喪,他想直接向皇帝上書,又很猶豫。這首詩是在這樣心緒極端複雜的情況下寫出來的。
據《新唐書·孟浩然傳》記載,孟浩然在長安落第後,詩人王維曾經邀請他到自己供職的翰林院見面,誰知不久唐玄宗駕到了。孟浩然一時緊張躲到了床下,王維不敢欺君,道出實情。唐玄宗也沒有生氣,還命孟浩然出來作詩。孟浩然便吟詠了這首《歲暮歸南山》。
13,《夜歸鹿門山歌》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栖隐處。
岩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千古名句解析:人随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門。夜歸鹿門之景色,有所觸動!
創作背景:詩人以談心的語調,自然的結構,省淨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出自己内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出恬然超脫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前人說孟浩然詩“氣象清遠,心悰孤寂”,而“出語灑落,洗脫凡近”。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這些特點。從藝術上看,詩人把自己内心體驗感受,表現得平淡自然,優美真實,技巧老到,深入淺出,是成功的,也是諧和的。也正因為詩人真實地抒寫出隐逸情趣,脫盡塵世煙火,因而表現出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
孟浩然家在襄陽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漢江西岸,名曰“南園”或“澗南園”。題中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沔水南畔與岘山隔江相望,距離不遠,乘船前往,數時可達。漢末著名隐士龐德公,因拒絕征辟,攜家隐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隐逸聖地。
14,《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
還将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千古名句解析: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風吹響了江岸的葉子,月亮照着一葉扁舟,頗有孤帆遠影碧空盡的意境。
創作背景:孟浩然寫詩,“遇思入詠”,是在真正有所感時才下筆的。詩興到時,他也不屑于去深深挖掘,隻是用淡淡的筆調把它表現出來。那種不過分沖動的感情,和渾然而就的淡淡詩筆,正好吻合,韻味彌長。這首詩也表現了這一特色。
15,《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栖初定。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千古名句解析:樵人歸欲盡,煙鳥栖初定。
夕陽西下,樵夫已經回家,歸鳥已經入林!
創作背景:此詩寫詩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來而友人仍不至時的情景。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帶黃昏時美麗的自然景色。詩人先後描繪夕陽西下、群壑昏暝、松際月出、風吹清泉、樵人歸盡、煙鳥栖定等生動的意象,渲染環境氣氛。随着景緻的流動,時間在暗中轉換,環境越來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詩中,很善于表現自然景物在時間中的運動變化。山區尋常的景物,一經作者妙筆點染,便構成一幅清麗幽美的圖畫。此詩寫作年代待考,其背景是這樣:孟浩然住在僧人業師的廟裡,他的朋友丁大(可能是丁鳳,有才華而不得志)約定晚上來廟裡和他共宿。天快黑了,丁大還沒有來,孟浩然就除廟等候他,并作此詩記其事。
16,《送朱大入秦》
遊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千古名句解析: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分手之際,贈予寶劍,以表心意。
創作背景:孟浩然曾于公元727年(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至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遊。這首詩當作于遊人五陵去。五陵”本為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長安,詩中用作長安的代稱。
17,《舟中曉望》
挂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
舳舻争利涉,來往接風潮。
問我今何适?天台訪石橋。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标。
千古名句解析:問我今何适?天台訪石橋。
問我現如今要去哪裡,去天台山觀賞石橋。
創作背景:孟浩然詩多寫自己的日常生活,常常“遇景入詠,不鈎奇抉異”(皮日休評價),故詩味的淡泊往往叫人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這首《舟中曉望》,就記錄着他約在開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遊天台山的旅況。實地登覽在大多數人看來要有奇趣得多,而他更樂于表現名山在可望而不可即時的旅途況味。這首詩創作于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32年)。詩人孟浩然沿曹娥江、剡溪登天台山,寫下了詩篇《舟中曉望》。
18,《渡浙江問舟中人》
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
千古名句解析: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
潮起潮落,江水平靜,沒有風的波動,一葉扁舟,與君共濟。
創作背景:孟浩然主要擅長寫五言詩,風格渾融沖淡。詩人将自己特有的沖淡風格用于七絕,往往“造境飄逸,初似常語”而“其神甚遠”(陳延傑《論唐人七絕》)。此詩就是這樣的高作。
孟浩然于開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初年進入張說幕府,一直到開元十三年(725年),其間幾度出入,但并不得意,于是漫遊吳越一帶。開元十三年秋自洛陽出發,沿汴河南下,經廣陵渡江至杭州,然後過浙江越州(今紹興)。此詩即作于此時。
19,《題大禹寺義公禅房》
義公習禅寂,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衆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
千古名句解析: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夕陽西下,雨過天清,樹蔭落在庭院中間。
創作背景:孟浩然生性自然不羁,為人耿介,志在隐逸。這首詩通過描寫高僧修行的環境來贊美高僧清淨純潔的心胸。也寄托着自己對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詩以突出“清淨”為主,由景清寫到心淨,層層遞進,相互照應,筆緻疏淡,意境清遠,淡人心魄。此詩用語明朗輕快,詞采清雅秀麗,可以看做能夠充分表現孟浩然詩歌藝術特點的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詩作于孟浩然漫遊吳越時。佛教在唐代極為盛行,而唐代詩人和僧人的關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因此,許多詩人都有題贈寺院僧人的詩篇,這首詩即是作者遊大禹寺義公禅房後的題贈之作。
20,《晚泊浔陽望廬山》
挂席幾千裡,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鐘。
千古名句解析:泊舟浔陽郭,始見香爐峰。
當我在浔陽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爐峰與衆不同,大氣凜然。
創作背景:這首《晚泊浔陽望廬山》,一開篇便是“挂席幾千裡,名山都未逢”,淡筆輕輕揮灑,勾勒出一片寬廣的大自然,不精雕細刻個别景物,卻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餘地。我們仿佛看到詩人的輕舟,掠過千裡煙波江上的無數青山。詩的起勢高遠。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詩人對于名山的熱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寫出來了。接着,“泊舟浔陽郭,始見香爐峰”,隻以“始見”二字輕輕點染,就描摹出詩人舉頭見到廬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驚喜神态。這四句如行雲流水,一氣直下,以空靈之筆叙事;感情卻從“都未逢”、“始見”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歡迎轉發,收藏,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