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戰事。由于前老闆劉備在夷陵之戰中霍霍掉很多精兵、猛将,加上街亭一戰諸葛亮錯用馬谡,導緻諸葛亮不得不收三郡百姓返回漢中,不得不提前結束北伐戰事。然而,剛剛返回川蜀的諸葛亮卻在同年,年底再次發動第二次北伐戰事,理論上來說,剛剛打了敗仗,理應整頓兵馬,蓄集糧草,但為何諸葛亮卻繼續主張攻打曹魏呢?你看看後面有誰在給諸葛亮撐腰就知道了。
一、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走了正确的路,卻錯用了不該用的人!
公元228年春,此時的蜀漢集團已經平定了内亂,同時蜀漢也恢複了不少國力、軍力、同時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曹魏根本沒有把蜀漢當一回事兒。
為什麼呢?很簡單,5年之前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揮霍掉了不少蜀漢精英将領、同時精兵數萬人,夷陵之戰、還有關羽北伐襄樊時幾乎帶走了蜀漢精兵猛将至少一半,試問這樣的蜀國,還能不能成為曹魏的大患?
因此,對于曹魏來說根本不把蜀國放在眼裡。因此,曹魏在蜀漢邊境隻是做了常規的防禦工作。
然而諸葛亮卻在這個時候突然出擊,一下子關中震響,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民擁附,曹魏天子,及各大軍事級大佬人物也因此緊張起來。
諸葛亮采用,聲東擊西的戰略,讓趙雲、鄧芝等人作為疑兵牽制曹真的大部隊,而他本人則攻打祁山大本營。同時,一面馬谡鎮守街亭堵住曹魏後續支援人馬。這看似絕佳的戰略,還有百年難遇的出戰時機,皆因錯用馬谡而終止。
馬谡在街亭違背諸葛亮法度,擅自改變戰略,最後被曹魏名将張郃切斷水源,街亭三萬多蜀漢精銳盡數被滅。諸葛亮不得不退兵漢中,以期後續北伐。
二、剛打敗仗,諸葛亮為何敢發動第二次北伐戰事?誰在背後給諸葛亮撐腰?
在馬谡丢掉街亭之後,諸葛亮為了遷三郡百姓回到漢中,不得不以《空城計》來诓騙司馬懿,諸葛亮當時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想盡一切可以用的辦法。終于把蜀漢的大軍全部帶回了漢中,但是諸葛亮卻在年底又一次發起北伐曹魏的戰事。
理論上來說,剛打了敗仗,諸葛亮應該下令讓三軍休整、籌備軍糧、總結戰敗原因才對。但是讓世人沒有想到的是諸葛亮竟然在公元228年年底的時候,又突然率領大軍攻打曹魏的陳倉城。
諸葛亮為何在剛打敗仗之後,為何敢向曹魏用兵呢?誰在背後給他撐腰?
是什麼原因導緻諸葛亮下定決心在打了敗仗之後,又敢向曹魏用兵呢?道理很簡單,諸葛亮背後其實還有一個幫手。此人其實正是東吳的大将軍、兼任豫州牧,他就是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
為什麼說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幫手呢?原因很簡單,此時雖然劉備已經去世,但是在諸葛亮的努力之下,蜀、吳又達成了同盟協議。因為他們知道,如果小國不聯手,将會一一被曹魏吞并。
公元228年也就是在諸葛亮北伐前後,東吳的大都督陸遜率軍與曹魏的大司馬曹休在石亭發生戰事,在曆史上稱之為石亭之戰。在石亭之戰中,曹休慘敗,不過曹魏實力強大,迅速派兵支援,甚至把剛剛打敗馬谡的張郃軍馬都調往了前線。
這樣一來,東吳面臨曹魏極大的軍事壓力。
怎麼辦呢?諸葛亮主動給他哥哥諸葛瑾寫信,聲稱自己願意主動出軍攻打曹魏關中,因為現在曹魏大部分兵力都調往了東吳邊境,關中比較空虛。第二,可以給東吳最好的友好信任卡,隻要再來一個突襲曹魏兵力絕對會被諸葛亮吸引。
在《三國志》有記載:“有綏陽小谷,山崖絕險,水縱橫,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攀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
看看,此乃是諸葛亮給東吳的哥哥信上的主要内容。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要在戰敗之後,還要繼續堅持主動攻打曹魏的主要原因之一。
說到底,這是諸葛亮在給東吳打掩護戰。東吳面對曹魏極大的軍事壓力,如何能迅速減輕呢?很簡單,那就要取決于諸葛亮的進軍速度,速度越快,曹魏分兵也就越快,從而東吳面對曹魏的軍事壓力也就會越小。
三、陳倉城中僅1000餘兵馬,為何諸葛亮圍攻一個月,仍然打不下來?
上文說過,諸葛亮為了策應東吳,緩解東吳的軍事壓力,因此才決定在敗陣之後迅速組織兵力向曹魏用兵。當時諸葛亮是這樣想的,關中空虛,隻要自己出軍,一定會讓曹魏震憾,而且還可以緩解哥哥諸葛瑾的壓力。
諸葛瑾乃是當時東吳的骠騎将軍,他的軍權在東吳來說也算是高層人物。
而諸葛亮出軍北伐,或多或少都與哥哥諸葛瑾有一定關系。但是此次出軍的主要目的還是以公為主,那就是聯合東吳一起圖取曹魏,也就是說隻要諸葛瑾、孫權、還有諸葛亮在,那麼孫劉聯盟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當時,諸葛亮想打曹魏一個措手不及,于是迅速帶領兵馬翻過散關,直接圍攻曹魏的陳倉。當時,諸葛亮手中有數萬精兵,然而曹魏将軍郝昭手中隻有1000餘兵馬。
但是,在史料之中記載卻是這樣的:“亮圍陳倉,月餘不下,于是撤軍。”,說到這裡就有一個非常尴尬的問題了,那就是諸葛亮數萬精兵,為何一個月還攻不下小小的陳倉城?
雖然說陳倉城,已經有郝昭做了城防工作,但是面對蜀漢數萬精兵,即使是銅牆鐵壁也抵擋不住才對。但是,諸葛亮卻打了将近一個月仍然沒能憾動陳倉城?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真實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諸葛亮當時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為了攻取陳倉城。
在《三國志·後主傳》中便有這樣的記載:冬,複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
注意,在史料之中提到了兩個字,一個乃是“圍”,一個字乃是“糧”,圍而不攻,糧盡而還。其實這就體現了諸葛亮當時其實是在完成一個任務,而并非自己想發起北伐戰事。
為何如此說呢?圍陳倉而不下令死攻,第二,糧盡而退,糧食吃完就直接退軍。這不是完成任務又是什麼呢?同時,如果諸葛亮要發動真正的北伐,那蜀軍的十軍精兵,肯定不會駐留太多于川蜀,而是大多數都會調往前線。
而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時,他隻帶了數萬精兵。
綜合來看,諸葛亮發動第二次北伐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減曹魏施加給東吳的軍事壓力而已。
不過,當時在諸葛亮撤軍之時,曹魏大将王又不識趣非要追擊諸葛亮,結果被諸葛亮手下猛将魏延所斬。王雙算是諸葛亮在此次戰事之中,意外賺取到的。
如若不然,以諸葛亮的統兵之才,豈能面對千餘守軍的陳倉城毫無辦法?
四、除了給東吳打策應戰,諸葛亮的目的還有占領武都、陰平2郡!
上面分析得知,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真實目的就是給東吳打掩護戰,迫使曹魏分兵,緩解東吳的軍事壓力。當然,諸葛亮也是一個生意人,他不可能做虧本的買賣。除了給東吳打掩護戰,諸葛亮其實還有兩個目的。
其一,收回武都、陰平二郡。
在史料之中記載,公元229年春諸葛亮便派遣大将陳式進攻武都、陰平二郡。然而,此時的諸葛亮仍然在回軍的途中,也就是剛剛從陳倉那裡撤軍回來。當時諸葛亮的人還在建威,但是諸葛亮恰好又可以截住曹魏大将郭淮,讓其放棄攻打陳式。這是什麼樣的算法?這恐怕是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時,便已經算計好的,否則時間節點不可能算得如此準。
由于曹魏大将郭淮被諸葛亮截住,最終放棄與諸葛亮交戰,從而選擇認慫走人。但是,諸葛亮這邊卻是兵不費時,将不費力一舉便得到了武都、陰平二郡。
時間節點如下:
公元228年年底,諸葛亮兵困陳倉,沒有死攻更多的隻是圍困。最後撤退之時,斬殺王雙。
公元229年春,諸葛亮開始撤退,同時在撤退之時下令讓陳式從漢中迅速出發,直接進攻武都、陰平二郡。不日之後,諸葛亮率領從陳倉戰場帶回來的蜀漢大部人馬在建威,這樣正好給陳式打掩護,估計郭淮看到諸葛亮親自率領大部隊,根本連打的勇氣都沒有。
那麼,諸葛亮最後一個目的又是什麼呢?
很簡單,就是想把武都、陰平二郡的百姓、人口全部歸納到蜀漢的勢力範圍之中。這樣便會使蜀國的人口越來越多,當然兵力随之也就得到擴充。
總體來說,諸葛亮第二次北伐雖然說不求打勝仗,但确實是用心良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