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們已經介紹了一些德系、日系和美系的經典戰艦,所以今次我們就來說說英系吧。喬治五世全名喬治?弗雷德裡克?恩斯特?阿爾伯特,是愛德華七世和亞曆山德拉皇後的次子。英國國王及印度皇帝,溫莎王朝的開創者。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表弟。曾兼任德國元帥,現時在位的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祖父。喬治五世在位期間見證一九二一年大英帝國的颠峰時期,帝國領土是全球土地面績的二十二點六個百份比。
大家是不是上來就被這份吊炸天的履曆吓尿了呢?話說以這位國王名字來命名的戰艦似乎也不用多想,肯定是強的沒邊了吧?!然而,現實總是出人意料,在一戰後建造的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受到了種種限制,最終在1937年初匆忙開工的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356毫米主炮口徑是同時代戰列艦中最小的,彈丸重量最輕,威力最低。而在建造時由于設計排水量限制節省重量的原因,最終主炮數量由12門又減少為10門,數量上的優勢也消失了。當然,作為英國于1930年代末建造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二戰前英國建造的最後一級戰列艦,其水線裝甲帶僅次于日本大和級,還算不錯的。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标準排水量為35490噸,滿載排水量為40580噸;水線長227.1米,水線寬31.3米,吃水深度8.53米;滿載時最大航速為27.5節,續航力在航速27節時為3100海裡;艦員共1409人,其中軍官70人。
由于排水量的限制,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在強化防護的同時降低了火力的配備。喬治五世級最初設計采用12門14英寸口徑主炮。由于設計排水量限制,為了加強裝甲防護,B炮位主炮塔減少兩門主炮以節省排水量,使主炮數量減少到10門,火力密度降低。結構複雜的四聯裝主炮塔可靠性存在問題,在服役後的一段時間中頻頻發生機械故障,主炮經常因為防火門連杆機構變形卡死而運作受阻。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是平甲闆船型,由于幹舷高度較低,在惡劣海況下航海性能并不好,但其穩定性較之前的納爾遜級有所改善。其裝甲防護的設計要求是能承受一發381毫米穿甲彈和一枚裝藥450千克的魚雷。彈藥庫頂裝甲厚149毫米,舷側裝甲厚374毫米;輪機艙頂裝甲厚124毫米,舷側裝甲厚348毫米;主炮面闆厚324毫米、塔側厚224毫米、塔頂厚149毫米。149毫米厚的裝甲能抵禦406毫米炮彈在28003米距離上的命中。舷側水線裝甲帶是垂直布置的,與當時流行的傾斜布置不同,尤其重視以水平裝甲抵禦空中轟炸的威脅,裝甲抗彈性能較好。水下艦體防護采用類似“夾心”的結構。
此外,需要說明的就是同級艦有英王喬治五世号、威爾士親王号、約克公爵号、安森号、豪号5艘。其中,首艦英王喬治五世号1937年1月1日于維克斯?阿姆斯特朗船廠開工,2月21日下水,12月11日服役。服役後擔任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旗艦。
1941年5月22日,英王喬治五世号參加了對德國俾斯麥号戰列艦的搜尋。5月27日與其交火并命中,當日俾斯麥号戰沉,算是其最輝煌的時刻了。在交火中它和威爾士親王一樣受到機械故障和不熟練水兵錯誤操作的困擾:在284雷達的指引下,它的34次齊射中取得了14次跨射,而從一個炮塔失靈後,最後每門炮都由于防焰鎖定的問題導緻了一次錯過齊射,10門炮中有5門變得再也無法發射,并且3号炮兩次失控開火因此被關閉了半小時。
盡管“英王喬治五世”級的設計研發可謂“時乖命蹇”,但從其服役的時機看,卻又是“生逢其時”。其首艦“英王喬治五世”号服役時正值法國潰敗,英國困守孤島的艱難時刻。當時美國尚未參戰,法國投降,其海軍罷戰,敵對的意大利蠢蠢欲動,德國襲擊艦四處襲擾,英國皇家海軍獨自面對強敵環伺,可說正處在風雨飄搖中。所以“英王喬治五世”級甫一服役便成“救火隊員”,其先進的雷達令其足以勝任北極護航、暗夜搜索等複雜天氣下的任務,令多數對手不敢輕舉妄動,護衛了盟軍脆弱的海上血脈。縱觀将近5年的服役曆程,“英王喬治五世”級幾乎參加了皇家海軍1940年末以來的曆次重大行動,盡管使用中曾多有故障,也付出了戰沉的代價,但最終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作為典型的條約艦,“英王喬治五世”級的設計研發使得其在同時代戰列艦中處于相對劣勢的局面,但中規中矩的它們依然在二戰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暴風戰艦》手遊中,包括“喬治五世”号在内的二戰名艦将再次啟航,高度還原的戰艦一同馳騁大海,争霸大洋,絕對不可錯過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