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規律】
一、牛頓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态或靜止狀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态.
2.意義
(1)揭示了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有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2)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态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态的原因,即産生加速度的原因.
二、慣性
1.定義: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态或靜止狀态的性質.
3.量度:質量是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質量大的物體慣性大,質量小的物體慣性小.
3.普遍性:慣性是物體的本質屬性,一切物體都有慣性.與物體的運動情況和受力情況無關.
三、牛頓第三定律
1.内容:兩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一條直線上.
2.表達式:F=-F′.
【思想方法與技巧】
用牛頓第三定律轉換研究對象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二者一定等大反向,分别作用在兩個物體上.當待求的某個力不容易求時,可先求它的反作用力,再反過來求待求力.如求壓力時,可先求支持力.在許多問題中,摩擦力的求解亦是如此.
第二節 牛頓第二定律 兩類動力學問題【基本概念、規律】
一、牛頓第二定律
1.内容: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達式:F=ma.
3.适用範圍
(1)牛頓第二定律隻适用于慣性參考系,即相對于地面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參考系.
(2)牛頓第二定律隻适用于宏觀物體(相對于分子、原子等)、低速運動(遠小于光速)的情況.
二、兩類動力學問題
1.已知物體的受力情況,求物體的運動情況.
2.已知物體的運動情況,求物體的受力情況.
特别提示:利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動力學問題的關鍵是利用加速度的“橋梁”作用,将運動學規律和牛頓第二定律相結合,尋找加速度和未知量的關系,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思考方向.
三、力學單位制
1.單位制:由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一起組成了單位制.
2.基本單位:基本物理量的單位,基本物理量共七個,其中力學有三個,它們是長度、質量、時間,它們的單位分别是米、千克、秒.
3.導出單位:由基本物理量根據物理關系推導出來的其他物理量的單位.
【重要考點歸納】
考點一 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瞬時加速度
1.求解思路
求解物體在某一時刻的瞬時加速度,關鍵是明确該時刻物體的受力情況或運動狀态,再由牛頓第二定律求出瞬時加速度.
2.牛頓第二定律瞬時性的“兩種”模型
(1)剛性繩(或接觸面)——不發生明顯形變就能産生彈力的物體,剪斷(或脫離)後,其彈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變恢複時間.
(2)彈簧(或橡皮繩)——兩端同時連接(或附着)有物體的彈簧(或橡皮繩),特點是形變量大,其形變恢複需要較長時間,在瞬時性問題中,其彈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保持不變.
3.在求解瞬時加速度時應注意的問題
(1)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是時刻對應的,當外界因素發生變化時,需要重新進行受力分析和運動分析.
(2)加速度可以随着力的突變而突變,而速度的變化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不會發生突變.
4.解決瞬時加速度問題的關鍵是弄清哪些力發生了突變,哪些力瞬間不變,正确畫出變化前後的受力圖.
考點二 動力學兩類基本問題
1.求解兩類問題的思路,可用下面的框圖來表示:
分析解決這兩類問題的關鍵:應抓住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之間聯系的橋梁——加速度.
2.(1)解決兩類動力學基本問題應把握的關鍵
①一個橋梁——加速度是聯系運動和力的橋梁.
②兩類分析——受力分析和運動過程分析.
(2)解決動力學基本問題時對力的兩種處理方法
①合成法:
物體受2個或3個力時,一般采用“合成法”.
②正交分解法:
物體受3個或3個以上的力時,則采用“正交分解法”.
(3)解答動力學兩類問題的基本程序
①明确題目中給出的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的特點.
②根據問題的要求和計算方法,确定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和運動過程分析,并畫出示意圖.
③應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求解.
考點三 動力學圖象問題
1.圖象類型
(1)已知物體在一過程中所受的某個力随時間變化的圖象,要求分析物體的運動情況.
(2)已知物體在一運動過程中位移、速度、加速度随時間變化的圖象,要求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
(3)已知物體在物理圖景中的運動初始條件,分析物體位移、速度、加速度随時間的變化情況.
2.問題的實質:是力與運動的關系問題,求解這類問題的關鍵是理解圖象的物理意義,理解圖象的軸、點、線、截、斜、面六大功能.
3.數形結合解決動力學問題
(1)物理公式與物理圖象的結合是一種重要題型.對于已知圖象求解相關物理量的問題,往往是結合物理過程從分析圖象的橫、縱坐标軸所對應的物理量的函數入手,分析圖線的斜率、截距所代表的物理意義得出所求結果.
(2)解決這類問題必須把物體的實際運動過程與圖象結合,相互對應起來.
【思想方法與技巧】
傳送帶模型中的動力學問題
1.模型特征
一個物體以速度v0(v0≥0)在另一個勻速運動的物體上開始運動的力學系統可看做“傳送帶”模型,如圖甲、乙、丙所示.
2.建模指導
傳送帶模型問題包括水平傳送帶問題和傾斜傳送帶問題.
(1)水平傳送帶問題:求解的關鍵在于對物體所受的摩擦力進行正确的分析判斷.根據物體與傳送帶的相對速度方向判斷摩擦力方向.兩者速度相等是摩擦力突變的臨界條件.
(2)傾斜傳送帶問題:求解的關鍵在于認真分析物體與傳送帶的相對運動情況,從而确定其是否受到滑動摩擦力作用.如果受到滑動摩擦力作用應進一步确定其大小和方向,然後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确定物體的運動情況.當物體速度與傳送帶速度相等時,物體所受的摩擦力有可能發生突變.
3.解答傳送帶問題應注意的事項
(1)水平傳送帶上物體的運動情況取決于物體的受力情況,即物體所受摩擦力的情況.
(2)傾斜傳送帶問題,一定要比較斜面傾角與動摩擦因數的大小關系.
(3)傳送帶上物體的運動情況可按下列思路判定:相對運動→摩擦力方向→加速度方向→速度變化情況→共速,并且明确摩擦力發生突變的時刻是v物=v傳.
第三節 牛頓運動定律的綜合應用【基本概念、規律】
一、超重和失重
1.超重
(1)定義:物體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或對豎直懸挂物的拉力)大于物體所受重力的情況稱為超重現象.
(2)産生條件:物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
(1)定義:物體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或對豎直懸挂物的拉力)小于物體所受重力的情況稱為失重現象.
(2)産生條件:物體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
(1)定義: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挂物的拉力)為零的情況稱為完全失重現象.
(2)産生條件:物體的加速度a=g,方向豎直向下.
二、解答連接體問題的常用方法
1.整體法
當系統中各物體的加速度相同時,我們可以把系統内的所有物體看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的質量等于各物體的質量之和,當整體受到的外力已知時,可用牛頓第二定律求出整體的加速度.
2.隔離法
當求解系統内物體間相互作用力時,常把物體從系統中“隔離”出來進行分析,依據牛頓第二定律列方程.
3.外力和内力
(1)外力:系統外的物體對研究對象的作用力;
(2)内力:系統内物體之間的作用力.
【重要考點歸納】
考點一 超重和失重現象
1.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并不是重力減小了,完全失重也不是重力完全消失了.在發生這些現象時,物體的重力依然存在,且不發生變化,隻是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挂物的拉力)發生了變化(即“視重”發生變化).
2.隻要物體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物體就處于超重或失重狀态,與物體向上運動還是向下運動無關.
3.盡管物體的加速度不是在豎直方向,但隻要其加速度在豎直方向上有分量,物體就會處于超重或失重狀态.
4.物體超重或失重的多少是由物體的質量和豎直加速度共同決定的,其大小等于ma.
5.超重和失重現象的判斷方法
(1)從受力的大小判斷,當物體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時,物體處于超重狀态;小于重力時處于失重狀态,等于零時處于完全失重狀态.
(2)從加速度的方向判斷,當物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時處于超重狀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時處于失重狀态,向下的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時處于完全失重狀态.
考點二 整體法和隔離法解決連接體問題
整體法、隔離法的交替運用
若連接體内各物體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要求物體之間的作用力時,可以先用整體法求出加速度,然後再用隔離法選取合适的研究對象,應用牛頓第二定律求作用力.即“先整體求加速度,後隔離求内力”.
考點三 分解加速度求解受力問題
在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時,通常不分解加速度而分解力,但有一些題目要分解加速度.最常見的情況是與斜面模型結合,物體所受的作用力是相互垂直的,而加速度的方向與任一方向的力不同向.此時,首先分析物體受力,然後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加速度a分解為ax和ay,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Fx=max,Fy=may,使求解更加便捷、簡單.
【思想方法與技巧】
“滑塊——滑闆”模型的分析
1.模型特點:上、下疊放兩個物體,并且兩物體在摩擦力的相互作用下發生相對滑動.
2.模型分析
解此類題的基本思路:
(1)分析滑塊和木闆的受力情況,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分别求出滑塊和木闆的加速度;
(2)對滑塊和木闆進行運動情況分析,找出滑塊和木闆之間的位移關系或速度關系,建立方程.特别注意滑塊和木闆的位移都是相對地面的位移.
3.(1)滑塊由滑闆的一端運動到另一端的過程中,若滑塊和滑闆同向運動,位移之差等于闆長;反向運動時,位移之和等于闆長.
(2)滑塊是否會從滑闆上掉下的臨界條件是:滑塊到達滑闆一端時兩者共速.
(3)滑塊不能從滑闆上滑下的情況下,當兩者共速時,兩者受力、加速度發生突變.
動力學中的臨界條件及應用
一、臨界狀态
物體在運動狀态變化的過程中,相關的一些物理量也随之發生變化.當物體的運動變化到某個特定狀态時,相關的物理量将發生突變,該物理量的值叫臨界值,這個特定狀态稱之為臨界狀态.
二、臨界狀态的判斷
1.若題目中有“剛好”、“恰好”、“正好”等字眼,明顯表明題述的過程存在着臨界點.
2.若題目中有“取值範圍”、“多長時間”、“多大距離”等詞語,表明題述的過程存在着“起止點”,而這些起止點往往就對應臨界狀态.
3.臨界狀态的問題經常和最大值、最小值聯系在一起,因此,若題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題述的過程存在着極值,這個極值點往往是臨界點.
4.若題目中有“最終”、“穩定”等文字,即是求收尾速度或加速度.
三、處理臨界問題的思路
1.會分析出臨界狀态的存在.
2.要抓住物體處于臨界狀态時的受力和運動特征,找出臨界條件,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3.能判斷物體在不滿足臨界條件時的受力和運動情況.
4.利用牛頓第二定律結合其他規律列方程求解.
四、力學中常見的幾種臨界條件
1.接觸物體脫離的臨界條件:
接觸面間的彈力為零,即FN=0.
2.繩子松弛的臨界條件:
繩中張力為0,即FT=0.
3.相對滑動的臨界條件:
靜摩擦力達到最大值,即f靜=fm.
4.滑塊在滑闆上不滑下的臨界條件:
滑塊滑到滑闆一端時,兩者速度相同.
實驗四 驗證牛頓運動定律
三、實驗器材
小車、砝碼、小盤、細繩、附有定滑輪的長木闆、墊木、打點計時器、低壓交流電源、導線兩根、紙帶、天平、米尺.
四、實驗步驟
1.測量:
用天平測量小盤和砝碼的質量m′和小車的質量m.
2.安裝:
按照如實驗原理圖所示裝置把實驗器材安裝好,隻是不把懸挂小盤的細繩系在小車上(即不給小車牽引力)
3.平衡摩擦力:
在長木闆的不帶定滑輪的一端下面墊上一塊薄木塊,使小車能勻速下滑.
二、注意事項
1.平衡摩擦力:适當墊高木闆的右端,使小車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車和紙帶受到的阻力.在平衡摩擦力時,不要把懸挂小盤的細繩系在小車上,讓小車拉着打點的紙帶勻速運動.
三、誤差分析
1.系統誤差:本實驗用小盤和砝碼的總重力m′g代替小車的拉力,而實際上小車所受的拉力要小于小盤和砝碼的總重力.
2.偶然誤差:摩擦力平衡不準确、質量測量不準确、計數點間距測量不準确、紙帶和細繩不嚴格與木闆平行都會引起誤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