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東、西、南、北這些方位詞,不是實際存在的實物,而是人為的概念漢字。畢竟我們漢字大多是象形字,實物漢字可以直接畫一幅畫表示,而虛拟的概念漢字,在最初的造字過程當中,相對于實物漢字來說是有一些難度的。
不過古人的智慧之處在于,他們用假借的方法,找一些跟概念漢字相關的實物來代替。南方的“南”字就是這樣。“南”字的甲骨文原意其實是一種樂器(如下圖),上面是一個繩結,下面是一個鼓或者鐘的形狀,合起來表示懸吊起來的鐘鼓。
為什麼是個鐘鼓呢,還應該有其他的解釋的啊。我們根據甲骨文的一些上下文可以看出,有一個字“殻(ké)”,如下圖,可以看出旁邊有一個手持鼓槌的形象,像是在敲擊鐘鼓。可以反證這個就是一種樂器。
為什麼用鐘鼓來表示南方的“南”呢?總結下來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南”字的本意是一種鐘鼓形的樂器,而且這種樂器來自長江流域或者更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相對于中原來說他們屬于南方,所以南方的“南”用這種鐘鼓來表示了。
第二種說法,古代的朝堂都是坐南朝北的,舉行儀式的時候,天子坐在北面,面朝南方,樂隊都是在皇帝的對面,而鐘鼓是樂隊中主要的樂器。儀式上一北一南,能和天子同框,而且還屬于主要元素的鐘鼓,便有資格來表示南方的“南”了。
金文的“南”字,在甲骨文的中間加了一個上端開叉的棍棒形狀,讓畫面更加動态化。表示儀式上正在敲擊這個鐘鼓的,和天子相對的方位。篆文的“南”字,承續了金文字形,成為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南方的“南”。
《說文解字》中說,因為南方主化育,陽氣盛以養萬物,所以草木到了南方生長得格外茂盛。這個是根據篆文字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讀的,不像是甲骨文的原意。
自古以來中國的南北方在文化上,差異都很大。古時候南方文化以楚文化為代表,他們尊崇鳳凰而不是龍,喜歡大紅色,崇拜火神祝融,祭祀太陽。屈原的《楚辭》也是古代南方文化代表,成為了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鼻祖。
在秦國統一文字之前,楚地上自己的文字是非常有特色的,近年來大量出土的楚簡、帛書以及戰國後期出土的青銅器上的鳥篆文字,可以看出這些字的字形是非常有特點的,跟金文、秦簡的差異很大。秦國統一之後,慢慢的這些文字便消失于曆史的長河中。
南方的“南”字,在字形上是一個比較原始的字。其字形從一種敲擊樂器,演變到今天楷書的“南”,整體的字形輪廓變化不是很大。對此字的解釋,不知大家是否有新的認知,歡迎評論區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