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呂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戰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做事很死闆,書上怎麼寫的他就怎麼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麼做的,他也學着怎麼做,從沒想過變通一下。
有一次,他經過山林,看見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頭從手上飛脫,掉進山谷裡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一個顯眼的記号,然後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着山上的标記,很快在草叢裡找到了斧頭。楚國人對樵夫仰慕不已。
這位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随身佩帶一把寶劍。一天,他搭乘一條渡船過江。他立在船舷邊,江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裡去了。
隻見他緊盯着劍掉下去的地方發呆。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着搖搖頭.他眼前浮現出樵夫刻記号的一幕。接着便鎮定地說:"别慌張!我自有妙法。"
隻見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記号,并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繼續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面對驚訝的目光,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号處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麼也撈不到那把劍,于是浮出水面撫摸着船邊的記号,如夢遊般喃喃着:"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麼找不到了呢?"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将導緻錯誤的判斷。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
"刻舟求劍"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變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劍"重于"刻"和"求";強調雖然主觀上努力;但不注意變化了的客觀情況;不能相應地采取适當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強調主觀上不努力;僅想坐守等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條。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變化,否則就會失敗。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我國老一輩革命家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不墨守成規,不死守教條,從而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