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 袁枚 〔清代〕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這首小詩的作者,是清代詩人袁枚。辭官後的他,居住在江甯的随園。有一次,他外出遊玩,路遇一個牧童,騎着黃牛,随心所欲地唱着歌兒。當牧童聽到蟬鳴,停止歌唱,又打算捕蟬。
這一鄉村偶遇,難得一見的童趣,讓袁枚深有感觸,于是寫了這首《所見》。我們來看,詩中的文字,樸實清新,讀來仿佛身臨其境。振意為振蕩、回蕩,詩中烘托牧童所唱歌聲之洪亮悅耳。林樾,意為樹木成蔭,說明牧童所在的地點,為鄉村的樹林。
詩人描寫的内容,是自己親眼所見,筆随心走,所到之處,情真意切。你看,夏日的鄉村,樹高林密,濃濃的樹蔭,遮住了驕陽,讓人感覺無比涼爽。
不知誰家的牧童,騎着一頭黃牛,緩緩走在林蔭路上。這個調皮的孩子,突然唱起歌來,嘹亮的歌聲在林間回蕩。詩人連用兩個動詞,騎,突出了牧童悠閑自得的神态。振,則烘托了他的唱歌的聲音很大。
一個天真活潑的可愛牧童形象,躍然紙上。無憂無慮的童年,是人生最難忘懷的記憶。煩惱是什麼?憂愁是什麼?在牧童心裡,沒有它們的概念。每日早出晚歸,陪伴黃牛,看他吃草,為它尋找一片肥美的草地,便是他生活的全部。
正因如此單純,牧童才會情不自禁高歌一曲,旁若無人。這個可愛的孩子,完全沉醉在大自然裡,讓人羨慕。短短二十字的小詩,卻一波三折,引人入勝。可見詩人功力深厚,于無聲處見驚奇。
詩人給讀者留了一個懸念,牧童突然停止歌唱。為什麼呢?急于知道答案的讀者,跟随詩人的文字,繼續往下看。
原來,牧童想要捕捉樹上的知了,知了在鳴叫,于是他自己不再唱歌,從黃牛背上跳下來,安靜地站在樹下。
詩的結尾,戛然而止。詩人沒有告訴讀者,這個牧童用什麼樣的辦法捕捉鳴蟬,最後追到沒有?他把無限空間留給讀者,宛如畫裡的留白,更有韻味。
這首小詩,渾然天成,沒有刻意的修辭,華麗的詞句,仿佛畫了一幅動靜相宜的水墨畫。畫中,行走的牧童,憨态可掬的黃牛,背景則是翠綠的鄉間樹林。如此美景,讓人心醉。
詩人筆下的牧童,活靈活現,充滿童趣,一動一靜的動作,顯示了他的聰明才智,讀來忍不住會心一笑。看似無拘無束的他,在聽到蟬的鳴叫時,欣喜萬分,歌也不唱了,專心地凝視樹上,真是有心的孩子。
袁枚認為,文章當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不可寄人籬下。意思是說,寫文章應該獨立思考,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風格,不可人雲亦雲,東施效颦一味模仿。
袁枚是乾隆三大家之首,是清代有名的詩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簡齋。博學多才的他,是乾隆四年的進士,曾在江甯等地任知縣。清代中葉,最有影響力的詩人,非袁枚莫屬。當時的他,久負盛名,引領詩壇長達五十年之久。
袁枚與當時的紀曉岚齊名,人稱南袁北紀。他的詩文,渾然天成,自成一派。他的散文娓娓道來,用情至深,感人肺腑。記得小時候,我曾學過他的一篇《祭妹文》,在老師的講解下,當時忍不住,掉了幾滴眼淚。
在袁枚看來,将性靈和學識完美融合,方為詩文創作之根本。寫文章,追求真實、新穎,有活力,才能寫出絕妙上好的佳作。此外,袁枚還有一個觀點,非常獨特。他認為,文章應該與時俱進,不斷發展變化,不能一直躺在故紙堆裡,不思進取。一味的崇尚唐詩宋詞,并不可取,時代改變了,文章也應該注入新的活力。這個觀點,即使放到現代,也是非常正确的。由此可見,袁枚的眼光之獨到,目光之長遠。
他有一句話說得特别好,詩文之作意用筆,如美人之發膚巧笑,先天也;詩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飾,後天也。意思是說,一個人的文筆,詩文的構思立意,是否巧妙,取決于一個人的天賦。好比天生麗質的美人,不加修飾一樣動人。而文章中引用的典故,則來自于後天的努力,好比美人身上的衣裙、首飾,為之增光添彩。
袁枚的《随園詩話》,廣為流傳,給人啟發。他總會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傳遞溫暖與真情。正如他在詩中所說,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在他看來,關注百姓,比起帝王之家的風流韻事,更有意義。古往今來,民間的百姓,像杜甫詩中描述的石壕村裡夫妻訣别的悲傷故事,比比皆是。百姓的淚水,可比當年灑在長生殿上的眼淚悲慘多了。
很多時候,迷茫中的我們,會因為他的一句話醍醐灌頂、茅塞頓開。讀書好處心先覺,立雪深時道已傳。讀書如行路,緩緩而行,更有耐力。我們翻閱一本書,領悟了其中的要點和含義,作者所要傳遞的意思,便能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假如所有人都能像楊時那樣尊敬老師,有程門立雪的執着信念,治世之道傳天下,指日可待。
細心的袁枚,詩詞中有很多與衆不同的視角,讀來讓人耳目一新。比如,他筆下的青苔,樂觀執着,勇敢而自強不息。常年生長于陰暗潮濕環境裡的青苔,也和樹葉一樣渴望得到陽光的沐浴。無奈,被認為是最無私的陽光,也有所偏愛。
樹蔭裡的青苔與陽光下的紅葉,自有不同的風格,各有心情在,随渠愛暖涼。從我得到陽光垂青的青苔,忍不住了,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很顯然,袁枚以青苔自喻,他同情這個弱小的生命,不能生長在好的環境裡。而自己何嘗不是如此?誰又會同情他呢?
對于當時的社會現狀,袁枚看得很清楚。他自知無力改變,又不願委屈自己,于是在四十歲的時候,辭官歸隐。他喜歡金陵古都的風韻,于是,以三百金買下織造園,加以改造,為其取名随園,随園與隋園,讀音相同,意義卻完全不一樣。
荒廢的織造園,為康熙時期江甯織造隋大人所建,位于在小倉山的北面。據說,園内有荻草千株,桂花千畦,風光無比秀麗。引得金陵城内的百姓前來觀賞遊玩。不曾想,多年後,隋園内建築倒塌,雜草叢生,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見開花。袁枚十分惋惜,于是買下此地。
經過袁枚的妙手改造,煥發了生機。他修補了圍牆,根據地勢高低修建屋舍,高處建了樓閣,緊鄰長江,風景秀麗。低窪處,建了亭子,臨溪傍水。溪水流過的地方,修建小橋。水深之處,有小船停泊。地勢平坦、草木旺盛之處,修建了供觀賞用的設施。園内的風景,因勢利導,随心而建,因勢取景。
關于随園的風景,袁枚曾在詩中有所記錄,正如他的《雜興詩》所描述的那樣,遊覽随園,你會發現:随園的主人,造屋不嫌小,開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整日生活在如此詩情畫意的園林内,他哪裡還有心思付出為官呢?
樂觀豁達的袁枚,覺得獨樂,不如大家一起快樂。你看,随園的四周沒有圍牆,每年花開時節,或者到了重要的節日,園内來遊玩的人絡繹不絕。難能可貴的是,袁枚從來不阻止,也不約束,任由大家自由往來遊玩。更為有趣的是,他在随園的門上貼上一幅對聯:放鶴去尋山鳥客,任人來看四時花。
随園建好之後,袁枚忍不住感歎,如果他繼續為官,就沒有自由,要是想來園子裡居住,每個月最多隻能來一次。要是沒有官職,他天天都能住在這裡。辭官,還是繼續任職?袁枚想起蘇轼說過的話,君子,何必非要做官?既為君子,不為官又有何不可呢?
權衡之下,本就對官場失望的袁枚,再無留戀之心,于是假稱生病,辭去官職,搬到随園。陪伴他的,還有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可以想象,以後的日子,有多麼輕松惬意。有美景怡情,更有親人相陪怡心。恐怕連陶淵明也會羨慕吧。以官職換一個園子,古往今來,試問,還有誰有袁枚這樣的魄力?
晚年的袁枚,自号倉山居士、随園主人、随園老人,可見他對随園的熱愛。灑脫随性如他,曾廣收弟子,教授詩詞,其中,女弟子猶多。
由此可見,他的思維、見識之超前,遠超同時代的詩人。而袁枚獨特的詩風,值得後人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