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蝌蚪魚”,查看更多曆史消息
2015年清明節當天,北京曆代帝王廟景德崇聖殿前舉行了一場明代儀仗與大射禮。
本次大射禮儀仗是根據描繪明朝皇帝出京谒陵的《出警入跸圖》以及明代百科式圖錄類書《三才圖會》的記載盡量複原,由人民大學師生、漢服北京、洞庭漢風、漢服滄州等漢服愛好者近百人參與演禮完成。
16名樂工組成的雅樂團在大射禮演奏《驺虞》《狸首》等雅樂。傳統雅樂不同于現代民樂,講究一字一音、禮樂相合、八音齊鳴,是中國雅文化的重要精粹,也是傳統中國樂教形式的重要體現。
其規模和氣度正如這場活動的主持人周天晗在微博所言:這次射禮是我國自明代以後恢複的最大一次射禮,可以拿照片去對比日韓,絲毫不必心虛。
自先秦以來,射禮主要有四種。這次在曆代帝王廟複原的射禮是大射禮,是天子,諸侯在大祭祀之前,為了挑選助祭者而舉行的射禮,在諸種射禮中等級最高。其他還有鄉射禮,燕射,賓射。鄉射禮是各州,縣為教民禮讓、敦化民俗而舉行的射禮;燕射是國君和大臣在宴飲(燕飲)之後舉行的射禮,旨在明君臣之義;賓射僅見于周禮,是天子與朋友之間的射禮,具體情況不詳。
除了參與人以及目的不同,射禮的流程是相同的,核心是“三番射”,就是三輪射箭比賽。三番射的方法各有區别,第一番射有教練習射的性質。司射挑選六名德才兼備的射手,按照體質和射藝的強弱,高下,兩兩配為一組,一共是三組,稱為上耦、次耦、下耦,統稱”三耦“。每耦兩人,分别稱為上射,下射。每番比射,每人各射四支箭。
射禮開始,三耦都脫去左手的外衣衣袖,給右手拇指帶上鈎弦用的扳指,在左臂套上護臂,左手持弓把,右手持弓弦,左手的指尖夾持一支箭,另外三支插在腰帶中。
第一番射開始,三耦在堂下站定,司射上堂做示範。先将左租踩在射位符号上,面朝西,再扭頭向南,注視靶心,然後俯身調整步式,最後開弓射箭,将四隻箭全部射完。
于是上耦兩位射手上堂,在射位站好,執弓搭箭,目光盯住靶心。司射發令後,上射向司射行禮,射出第一支箭。再從腰間抽出一支箭搭在弦上,然後由下射射箭。如此輪流更替,直到把各自的四支箭射完。報靶者揚聲向堂上報告射箭的情況。第一番射是習射,所以不管射中與否都不記成績。
接着,上耦下堂,下耦上堂。雙方在堂西的台階前交錯時,要互相作揖緻意。次耦習射的過程與上耦相同。次耦下堂,下耦上堂時也要作揖緻意。最後司射上堂禀告賓,一番射完成。
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賽,要根據射箭的成績分出勝負。參加第二番射的人比第一番射的人多,除了三耦之外,還有主人,賓,大夫和衆賓。第二番射先由三耦比射,射箭流程和一番射一緻。此時負責計算成績的有司開始工作,凡是射中一箭,就抽出一支筭籌丢在地上。上射的筭籌丢在右邊,下射的筭籌丢在左邊,三射都是如此。接着主人,賓,大夫和衆賓等也按照順序上堂比射。射畢,有司開始統計射中的筭籌數量,報告比賽結果。
然後勝方射手脫去左袖,帶上扳指,套上護臂,手執拉緊弦的弓表示能射。負方射手則穿上左衣袖,托下扳指和護臂,将弓弦松開,表示敗北。各耦射手,先後上堂,負方射手站着喝罰酒,并向勝方射手拱手行禮緻意,第二番射至此完成。
第三番射的程序與第二番射基本相同,隻是加入了音樂伴奏的環節。音樂演奏的節拍要求均勻如一,不能或快或慢。射手必須按照鼓點的節奏射箭,否則即使射中也不計算成績。比賽的順序也是先三耦,然後主人,賓,大夫和衆賓。凡是應着鼓點射中靶心者,有司就抽筭籌計數,最後報告結果。負方射手喝罰酒,三番射至此結束。然後就是所有參與射禮的人,包括工作人員在内一起飲酒,送客,射禮就結束了。
孔子把禮,樂,射,禦,書,數作為教育弟子的六藝。有人認為這反映了孔子的軍事思想,我認為這是誤讀。儒家的射禮,處處與人的道德修為相聯系。内志正,外體直是射中的基要求,也是禮的基本要求。儒家巧妙地将兩者聯系,要求射手在審視射箭姿勢,集中注意力的同時,審視自己的德行是否正直。從而在保留比射形式的同時,重塑了射禮的靈魂。這也是現當代,我們推薦射禮的意義所在。
通過微信搜索:tadfish,關注蝌蚪魚,與我一起觀察和體驗新中式生活。
圖片來自@周天晗微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