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泱泱中華,禮儀之邦。從古至今,我們對禮儀都十分重視。早在先秦時期,《左傳》中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我國很早就對禮儀十分的重視。
在我國古代,各種禮法繁雜多樣。種類之多,數不勝數。經後人簡化發展,逐漸形成了現今的禮儀制度。
随着封建社會的消失,和對人格的尊重。一些繁雜的禮儀得到簡化,部分大禮也變得不經常使用。
現代人們見面一般使用握手禮,在顯示親近的同時也注重了人格方面的平等。如遇見長者,則使用作揖禮表是尊敬。過年過節時部分地區拜訪長輩時,也采用磕頭禮。
至于更大的禮節,則在祭祀祖先和神靈是才會使用。現今常見的大禮一般是三跪九叩。至于部分重視禮儀的地區則還有24拜、36拜、72拜和108拜等。(小編隻見過24拜,有懂的看官還請賜教)
三跪九叩在周王朝時期就有,據《周禮》記載,古代跪拜禮有九種: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
在古代也不是隻要遇到皇帝就必須磕頭跪拜的,隻有在比較注重禮儀的大典上才使用,宋朝時期基本上是作揖。至于"跪",那是跪天跪地跪父母,是非常重大的儀式才用的。
後來宋亡,文天祥被解到大都,忽必烈要他跪,他說"南揖北跪",跪是你們胡人的風俗,我們"南人"是作揖的。
三跪九叩禮在古代也不是随便對每個人都用的,是針對天、地、君(皇帝)、師、父。
跪拜是尊敬到極點的象征,下跪表示内心誠服。三跪九叩是大禮,表示内心非常非常尊敬和誠心,是拜神最大禮節。
所謂三跪九叩就是一跪三拜,拜時頭要碰地,三跪九叩拜跪,拜神時先出左腳,手背向上。喪事叩頭時,真正大禮是四跪十二拜,先出右腳且叩頭時手心向上。
二十四拜禮也叫"大禮"。為祭祀祖先、求神拜佛時所行 。共磕二十四個頭,故稱"二十四拜"。 主要用于祭祀活動。
二十四拜禮是小編見過的最大禮節啦,記得小時在遇到有舉辦喪事的人家時。其族中長者在靈前使用的就是24拜禮。24拜比較複雜,對動作要求較高。現今村中很少有人會使用,将近失傳。
小編查閱資料顯示,各地24拜不盡相同。挑選了一段完整的供大家欣賞。
二十四拜按步位分前中後三個步位,禮拜數分前七後八中九拜,前七拜中間第四拜時到貢案桌敬香,中九拜時第五拜時到貢桌敬酒,後八拜時第四或第五拜時到貢桌送紙錢。
二十四拜一般是兒女行的,兄弟姐妹12拜。 二十四拜禮也叫'大禮'。行禮時須有唢呐伴奏。行禮者面對供桌,從東南始,作一揖,四叩頭,站起;左腳向左前方跨一步,作一揖,四叩頭,站起;右腳向右前方跨一步,作一揖,四叩頭,站起。右腳向右後方退一步,作一揖,四叩頭,站起;左腳向左後方退一步,作一姆,四叩頭,站起;右腳向右方平邁一步,作一揖,四叩頭,站起。因其共叩拜二十四下,故稱'二十四拜',由此可見清代禮節之繁缛。
一步邁開一橫長,單刀赴會關雲長;
兩步二字分陰陽,前後出師表衷腸;
三步好比三杆槍,桃園結義劉關張;
四步四方四垛牆,瓦崗兄弟去投唐;
五步盤腿向東望,子胥過關投吳王;
六步三點中間長,楊景忠心保宋王;
七步七星挂北方,鄭和航海下西洋;
八字峨眉兩分張,宋朝賢王趙德方;
九字彎彎龍尾長,韓信山前排戰場;
十字橫擔一架梁,勾踐卧薪把膽嘗;
十一寒冬雪花揚,蘇武牧羊北海旁。
十二走完路茫茫,少年甘羅為丞相。
十二步,二十四拜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