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重陽節爬高山插茱萸寓意什麼

重陽節爬高山插茱萸寓意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9 03:13:14

重陽節爬高山插茱萸寓意什麼(九九重陽刻作茱萸節)1

↑點擊上方三聯生活周刊加星标!

重陽節爬高山插茱萸寓意什麼(九九重陽刻作茱萸節)2

重陽,兩個最大的數相遇,積陽為天,天有九重,故稱“重陽”。重陽登高,最早是為祭天求壽,後來才加上祛災内容。有三大習俗:佩茱萸,食重陽糕,喝菊花酒。糕為羔字演變,為祭天;茱萸能避邪;喝菊花酒則是文人為登高享宴後添,它源于屈原的悲冉冉之将老,思“餐菊之落英”,給輔體延年一種境界。

九月九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九月九。重陽之說,與“九”相關,源自《易經》以陽爻為九。九為陽數,兩九相重,故為重陽。

九又與久重音,因此古人認為重陽節是個值得慶祝的節日,取親情、友情長久之意。

九為單數大者,故重陽又與敬老、老人合意,所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重陽糕

重陽節爬高山插茱萸寓意什麼(九九重陽刻作茱萸節)3

圖 | 攝圖網

重陽食糕,是很重要的傳統,糕與“高”同音。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重陽糕品種很多,主要有菊花糕、萬象糕、獅蠻糕、食祿糕和花糕等,各具特色。

萬象糕是“以小泥象糁列糕上,名曰萬象糕”;獅蠻糕,則是以粉面蒸糕,上插剪彩小旗,摻饤果實,如石榴子、栗黃、銀杏、松子肉之類,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于糕上;食祿糕“置小鹿子數枚”。花糕的種類最多,《帝京景物略》載:“面餅,種棗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摽彩旗,曰花糕旗。”《京都風物志》又有不同:“其糕以麥面作雙餅,中夾果品,上有雙羊像,謂之重陽花糕。”另有“有油糖果爐作者,有發面累果蒸成者,有江米黃米搗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為标幟。”

很多重陽糕上插小旗,則是以小旗代替茱萸之意。

菊花酒

重陽節爬高山插茱萸寓意什麼(九九重陽刻作茱萸節)4

滿眼黃花新泛酒 圖 | 攝圖網

筆記小說《琅嬛記》裡有食菊升仙的傳說:武林人曹子虛,因仰慕陶淵明,以元亮為字,雅好種菊,至秋無種不備。一日早起,見大黃菊心生一紅子,漸大,三日竟長成櫻桃般大小,鄰家女周少夫竟然摘了吃下去,吃完便乘風而去,飛升成仙了。

此事可作奇聞一觀,亦可見菊花的藥用價值向來為人所稱譽。百花凋零後,菊花獨迎涼風盛開,體格香淨潤澤,似凝聚天地靈氣,成陰陽之精蕊。古人也因此對餐菊、飲菊諸事寄予了延年益壽的祈望,其中喝菊花酒當是第一件。

九月九為重陽,酒又為陽水,重陽的酒更是最好的陽水,能壯筋骨、補髓延年、益壽耐老。菊花酒因而被視作重陽必飲,是祛災祈福的“吉祥酒”、“長命酒”。

用菊花釀酒,自漢魏起就有成法。以煉丹著稱的晉人葛洪在《西京雜記》中載:“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密封置室中,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是為民間最尋常普遍的做法。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中記道:“餘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釀酒)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裡的“空服九華”,就是以菊花瓣泛酒,直接就酒飲下,最便利也最天然。

茱萸

重陽節爬高山插茱萸寓意什麼(九九重陽刻作茱萸節)5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 圖 | 攝圖網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常綠小喬木,分吳茱萸和食茱萸兩種,都可入藥,但以吳茱萸功效為佳。吳茱萸樹高丈餘,葉闊厚,春天開白花,秋天結紫黑色果實,氣溫強烈,可入藥,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還可治霍亂,根可殺蟲,佩茱萸可以防蚊蟲叮咬。

重陽節前秋雨連綿,時常整日不見陽光,陰霾的天氣容易讓人精神萎靡,衣物也易黴變。茱萸結果正當重陽,又有消毒、防蟲的功效,于是茱萸就成重陽習俗的一部分。俗信茱萸可以留下重九的陽氣,以陽退陰,因而重陽節也叫“茱萸節”。

佩茱萸的記載,最早見于《西京雜記》。配茱萸,即用紫色的布囊盛茱萸的莖、葉或籽,系在手臂上。《續齊諧記》中說,“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特意指出裝茱萸的袋子要用紅色。茱萸本身是紅色,袋子也是紅色,因為紅色有辟邪的作用。到了唐代,佩茱萸囊的習俗被頭插茱萸所取代,即将茱萸插在發髻上或戴在胳膊上。

迎霜宴

重陽節爬高山插茱萸寓意什麼(九九重陽刻作茱萸節)6

松煤淺染飽霜兔 圖 | 攝圖網

關于“迎霜宴”的最早記載始于明代,《明宮史》記載:“九日,駕幸萬歲山、或兔兒山,旋磨台登高。喫(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

清人童嶽薦的《調鼎集》中記載着一個“麻辣兔絲”的做法:“切絲,雞湯煨,加黃酒、醬油、蔥、姜汁、花椒末,豆粉收湯。”就是将兔子宰殺,剝洗幹淨,去骨切絲,用雞湯小火煨制,加黃酒、醬油、蔥、姜汁、花椒末調味,當湯汁煨靠将盡時,用綠豆澱粉勾芡即成。因此,這個“麻辣兔絲”的麻和辣,并不是今天的辣椒、麻椒,而完全靠姜汁和花椒末來拿活兒的。

至于為何要吃麻辣兔,有種說法是“霜為素白,霜兔即為白兔”,重陽常在霜降之前,故要迎霜,吃迎霜兔。另一種說法是,重陽吃兔的習俗源于契丹,《燕北雜記》載:“遼俗,九月九日打圍,賭射虎,少者為負,輸重九一宴席。射罷,于地高處卓帳,飲菊花酒,出兔肝切生,以鹿舌醬拌食之。”這種吃兔肝習俗影響了燕京地區的漢民,《日下舊聞考》引《陳琮詩注》雲:明清時的燕京地區漢民于“重陽節前後設宴相邀,謂之迎霜宴。席間食兔,謂之迎霜兔。”

放紙鸢

重陽節爬高山插茱萸寓意什麼(九九重陽刻作茱萸節)7

圖 | 攝圖網

風筝又名紙鸢、鹞子。自古相傳,重陽時有放風筝的習俗。在北方,春秋兩季都是少雨時節,天晴多風,以清明、重陽為界,都是放風筝的好時候。而在南方,春季多雨,清明時節雨紛紛,大半放不了風筝的,隻有重陽時,天高雲淡,風輕日明,風筝才可乘風而上。

清嘉慶《澄海縣志》載:九月重陽,“是月競放風筝”,清光緒《潮陽縣志》也說:重陽,“兒童多放紙鸢”。與登高、喝菊花酒吃菊花糕一樣,人們也用放風筝的方式歡度重陽。

至于人們為何要在重陽時放風筝,除了氣候的原因外,還有些介于巫蓍之間的說法,于不經中頗為有趣。傳說,重陽時放風筝是為了“放晦氣”,風筝飛得越高越遠,則晦氣也随之高飛遠離,更有甚者,還要專門将線燒斷,讓風筝消失于雲天之外。

廣東《鶴山縣志》載:“于秋初放紙鹞,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斷其線,任其随風而去,謂之‘流鹞’,以除疾病雲。”可是與之相對,另有一種解釋則說重陽放風筝是“放吉祥”、“放福氣”,風筝飛得越好,則福氣越濃,放風筝者不僅不能弄斷絲線,還要千方百計保護之,因為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随之飄向遠方。兩種解釋針鋒相對,讓人莫衷一是,不禁莞爾。

可放風筝的孩子是不會想這麼多的,無風時奔跑,風起時搖臂,風筝高飛了歡笑拍掌,跌落了則咬牙跺腳,不過一樂。這讓我想起老家的放風筝來。在我的老家,縣城旁有一座七十餘年前修建的軍用機場,廢棄多時,跑道坑坑窪窪,早已被野草占據。每當重陽秋高,縣城的人們便拖家帶口前往機場放風筝,金魚風筝兩塊一個,燕子風筝則要五塊。少年們手執線團,無論順風逆風,都拼了勁兒的奔跑,被大人們笑為傻兒。我不愛奔跑,但愛看着風筝高升,陷進雲團。每到這時,便分外羨慕那些作弊的孩子們,他們坐在父親長輩的摩托車後,手高舉,頭後仰,于呼嘯中就将風筝送上青天。

賞菊

重陽節爬高山插茱萸寓意什麼(九九重陽刻作茱萸節)8

秋訪延壽客,負手扣東籬 圖 | 攝圖網

周敦頤在《愛蓮說》裡為他心愛的蓮花鋪墊,先寫“晉陶淵明獨愛菊”。一個“獨”字得了精神,盡顯花中隐士不與他人為侶,淩霜盛開的傲骨。而人們所熟悉的,也正是那個有着“采菊東籬下”之适意和不折腰之氣節的陶淵明,還有他筆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生存理想。而後人眼裡的菊花跟陶淵明,也早已你我不分,渾若天成。

唐末黃巢寫過一首有名的《菊花》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景象極盛隻是戾氣略重,還是元稹那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來得既溫婉,又道破菊花的不凡。

李清照曾作《醉花陰》一詞寄給新婚小别的丈夫趙明誠,趙明誠既感動不已,又嫉妒妻子的才華,冥思苦想幾日後做出五十阙的《醉花陰》,并把李清照的那首悄悄嵌入其中,請好友陸德夫品鑒。趙明誠問那幾句最好,陸德夫答,“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是李清照重陽佳節,東籬把酒的歎息。紅樓詩賽以菊為題,自覺傷于纖巧的黛玉也忍不住要問,“孤标傲世偕誰隐?一樣花開為底遲?”,筆筆都是以花喻人的自賞和自憐。“喃喃負手扣東籬”更是寫得絕,單看背影就知道那是癡心的林妹妹在臨花遣懷了。

各路文人同題共賦,菊花在他們筆下出落得愈發曼妙生姿。而在爛漫的黃花叢中隐現的陶淵明,更像是向來懷抱入世理想的中國文人在遭到命運放逐時終可信賴的歸宿。蘇轼對陶淵明的理解更脫出所謂“隐士”的俗套,說他“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隐則隐,不以去之為高”。進也不慚愧,退也不清高,比尋常意義上的寵辱不驚,進退自如還高出許多。

兩宋時期,民間重陽賞菊的風氣極盛,無論皇族還是百姓,皆傾城出動,北宋東京菊花品類之繁,達七八十之多。酒家還會把菊花紮成門戶,招徕客人。南宋一朝雖偏居臨安,宮廷在賞菊上也全無頹唐氣象,“于慶瑞殿分列萬菊,燦然眩眼,且點菊燈,略如元夕”。到了明清,菊花更是成為市井必備,被堆砌成山紛列于商鋪酒肆門前,終究要去争奇鬥豔了。

女兒節

重陽節爬高山插茱萸寓意什麼(九九重陽刻作茱萸節)9

九月九日回娘家 圖 | 攝圖網

說到女兒節,時人共知的當屬七夕,而知道重陽也是女兒節之一的少之甚少。雖然名号一樣,但這兩個女兒節其實毫不相同。七夕女兒節,“女兒”指待字閨中的少女,“女兒”是女性之意,主性别,而重陽女兒節,“女兒”則已嫁為人婦,“女兒”是後代之名,主血脈。七夕女兒節,講的是少女懷春,談得是情愛,而重陽女兒節,說的是人婦歸甯,講的是骨肉。

相傳,每年重陽時,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回娘家省親,父母則會在家裡準備米糕、菊花酒,和女兒一叙離别。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有記:“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甯,食花糕。”古時女子成婚後,輕易不能回娘家,隻能“嫁雞随雞嫁狗随狗”,相夫教子,服侍公婆,一年下來,難免煩惱,重陽回家省親,正好抽身而歇,在家人處尋些慰藉。在當時,這甚至成為妻子的一種權利,“或不得迎,母則诟,女則怨詫,小妹則泣”。

重陽女兒節在明清時頗為盛行,若考源起于何時,則惘然難知。唯一一條線索在東晉幹寶所著《搜神記•丁姑祠》中載:“淮南全椒縣有丁新婦者,本丹陽丁氏女。年十六,适全椒謝家。其姑嚴酷,使役有程,不如限者,仍便答捶,不可堪。九月九日,乃自經死。遂有錄響,聞于民間。發言于巫祝:‘念人家婦女,作息不倦,便避九月九日,勿用作事。’”

丁氏女不堪婆家責難,自缢而死,死後鬼魂托言巫師,許願讓所有婦人都于自己身死魂滅之時得一天休息。而歸甯省親,正是休息的内容。神鬼故事雖然荒渺難尋,但至少表明,遲至東晉,民間就已有重陽女兒節的習俗。

以同情女性,成全女子骨肉親情為旨的重陽女兒節,在中國古代的男權社會裡,顯得頗有幾分奇特,也平添幾分人情味。

登高詩

重陽節爬高山插茱萸寓意什麼(九九重陽刻作茱萸節)10

今日登高醉幾人 圖 | 攝圖網

公元346年,陰曆九月九日,古地龍山,被後世譽為“東晉最大野心家”的征西大将軍桓溫,召集部下,登高宴飲,以度重陽佳節。大将軍意氣風發,宴席上觥籌交錯,熱鬧非凡。這時,一陣風襲來,将座中一人官帽吹去,而該人渾然不覺,仍是痛飲黃湯。大将軍飽讀詩書,不滿此人醉态張狂,有辱斯文,便命人嘲笑之,誰知道該人不以為恥,作文反擊,讓大将軍下不了台,反而為其風骨所折。

四百餘年後,又是一年重陽,詩人李白登上龍山,這時大将軍和文士都已化為飛灰。于菊花爛漫處飲酒,詩人遙想當年舊事,于是作《九日龍山飲》: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關于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有認為是源于傳說,“九日有災,登高避之”,但這早已遙不可考。古人于重陽時登山,往往是與“踏秋”聯系在一起。所謂“踏秋”,不外乎飲酒作樂。因而登山是野遊,戴茱萸是遊戲,喝菊花酒吃菊花糕,更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重陽之于古人,遊樂成分居多,而由于必飲酒,更是有狂歡的意思。

“歸來得問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幾人”,就頗有幾分放縱,所以也才能風落帽而不覺,月下醉而起舞。那些于重陽時大放悲聲的詩歌,有名如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以及“江邊楓落菊花黃,少長登高一望鄉”,往往給今人錯覺,以為重陽也是一個染着愁緒的節日,殊不知詩人的愁緒大半在于不能回鄉親身遊樂。

但重陽登山對于文人也并非簡單的作樂。若是隻為作樂,大可于城邑大宅中為之,滿不必跋山涉水。文人喜愛山,源于“仁者樂山”的傳統。即使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一旦置身山野,也會有超然脫俗之感,現實的煩憂被山間的清風一蕩,就顯得遙遠,反而是自然野趣如野草蓬勃生長。“刻作茱萸節,情生造化間”,所謂自然之美,造化之奇,在詩人擡眼望山時,顯露無遺 。

飲酒作樂更是一種風骨的展示。文人有落拓,士子有逐臣,不于山水間放浪形骸,何以解脫?“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以大醉酩酊酬佳節,展露的正是文士的棱角。中國的古代文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所謂風骨,即是于驕傲時自以為是,于落魄時如針尖麥芒,不見用于帝王雄主,就要在山野間與之分庭抗禮,在酒杯中睥睨乾坤。也因此,“風落帽而不覺”才能傳為文人佳話,而李白,才會意猶未足,第二天還要上龍山:“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觞。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詩人采黃花入酒,喝得興高采烈,哪裡是真的同情呢?不過戲谑之語,而其中一股活潑潑的得意之情,分明憐惜的還是自己。

對了,“風落帽”的主角叫蒙嘉,不過小小參軍。他是陶淵明的外祖父,看來所謂風骨,确是可以一脈相承。

大家都在看

重陽節爬高山插茱萸寓意什麼(九九重陽刻作茱萸節)11

為了不讓好文章被微信改版所湮沒,為了防止我們一不小心失散——

快把我們置頂并設為星标吧!

重陽節爬高山插茱萸寓意什麼(九九重陽刻作茱萸節)12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後台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拯救睡眠」

重陽節爬高山插茱萸寓意什麼(九九重陽刻作茱萸節)1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