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維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維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體内維生素D不足使鈣、磷代謝紊亂,産生的一種以骨骼病變為特征的慢性營養性疾病。本病主要見于2歲以内的嬰幼兒。我國北方冬季較長,日照時間短,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
主訴
患兒有睡眠不安、好哭、易出汗、因兩腿無力容易跌跤。出牙較遲,牙齒不整齊。
診斷
(一)臨床表現
1.一般症狀常有多汗、易驚、夜啼等表現,并緻枕部脫發形成枕秃。
2.骨骼病變體征
(1)頭部:因顱骨外層變薄而見顱骨軟化,用手壓枕部或頂骨後方有乒乓球感。囟門較大且關閉晚,頂骨與額骨可隆起成方顱、臀形顱。乳牙萌出遲。
(2)胸部:肋骨與軟骨交接處膨大成串珠肋,重者向内可壓迫肺髒。因肋骨變軟,膈肌附着處牽引緻成肋軟溝或郝式溝及肋下緣外翻;胸骨及相鄰軟骨向前突出成雞胸畸形,或胸骨下緣内陷成漏鬥胸。
(3)脊柱:重症可有脊柱後彎或側彎。
(4)骨盆:脊柱彎曲可伴骨盆畸形,入口變窄,前後徑縮短,女孩成人後可緻難産。
(5)四肢:各骨構膨大,腕、踝部最明顯,成“手镯暠及“腳镯暠。因骨質軟化,開始行走後,下肢骨不能支撐體重而變彎,成“O暠型腿或“X暠型腿。
(二)輔助檢查
初期血鈣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堿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激期血鈣稍低,血磷降低,堿性磷酸酶升高。
治療要點
治療應以口服藥物為主。目的在于控制活動期,防止骨骼畸形。
1.基本治療提倡母乳喂養或應用加入維生素D的嬰兒配方奶粉,嬰兒及時添加蛋黃、肝泥等,多曬太陽。早産兒、人工喂養兒或冬天出生的嬰兒,每日補充維生素D400~800U。
2.藥物治療激期根據病情輕重,口服維生素D膠丸,連用2~4周後根據臨床和X線表現改為預防量,重症佝偻病患者或不能堅持口服者可一次肌内注射維生素D320萬~30萬U,2~3個月後口服預防量維生素D,同時每日口服元素鈣200~500mg。
二、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又稱佝偻病性低鈣驚厥或嬰兒手足搐搦症。因維生素D缺乏、甲狀旁腺代償功能不足,導緻血清鈣離子降低,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出現驚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痙攣等。多見于2歲以下小兒。
主訴
患兒經常無其他原因而突然發生驚厥,驚厥時手足發生節律性抽動,面部肌肉痙攣,眼球上翻,大小便失禁。常有睡眠不安、易驚哭、出汗等神經興奮表現。
診斷
(一)典型症狀
1.驚厥一般為無熱驚厥,突然發作,表現為肢體抽動、雙眼上翻、面肌痙攣、意識暫時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發作停止後多入睡,醒後活潑如常。
每日發作次數不定,每次持續數秒至數分鐘或更長。輕者僅有驚跳或短暫的眼球上翻,而意識清楚。多見于嬰兒期。新生兒可隻有屏氣、面肌抽動或雙眼凝視等。
2.手足搐搦以幼兒及兒童多見。表現為雙手腕屈曲,手指伸直,拇指内收貼近掌心,足踝關節伸直,足趾強直下曲,足底呈弓狀。
3.喉痙攣主要見于嬰兒。聲門及喉部肌肉突發痙攣引起吸氣性呼吸困難和喉鳴,嚴重者可發生窒息死亡。6個月以内的小兒有時可表現為無熱陣發性青紫,應高度警惕。
(二)隐性體征
1.面神經征(Chvostek征)用指尖或叩診錘叩擊顴弓和口角間的面頰部,出現眼睑及口角抽動為陽性。正常新生兒可呈假陽性。
2.腓反射用叩診錘叩擊膝部下外側腓骨小頭處的腓神經,陽性者足部向外側收縮。
3.陶瑟征(Trousseau征)用血壓計袖帶如測血壓樣繞上臂,打氣使血壓維持在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陽性者于5分鐘内被試側的手出現痙攣症狀。
(三)輔助檢查
血鈣檢查:血清鈣低于1.75~1.88mmol/L或離子鈣低于1.0mmol/L。
治療要點
本病治療原則首先控制驚厥,解除喉痙攣,迅速補充鈣劑,使血鈣快速升至正常,然後給予維生素D,使血鈣、磷代謝恢複正常。
1.急救處理控制驚厥可應用鎮靜止痙劑,首選地西泮,每次0.1~0.3mg/kg,肌内或靜脈注射;或苯巴比妥,每次5~7mg/kg,肌内注射;或10%水合氯醛,每次40~50mg/kg保留灌腸。喉痙攣時應先将舌頭拉出口外,做人工呼吸或加壓給氧,必要時行氣管插管術。
2.鈣劑治療 對驚厥或喉痙攣發作者可用10%葡萄糖酸鈣5~10ml(或1ml/kg)加入10%葡萄糖溶液10~20ml靜脈滴注,或緩慢靜脈注射(10分鐘以上),重症者每日可重複2~3次,直到驚厥停止後改為口服鈣劑。輕症,或驚厥、喉痙攣控制後先口服10%氯化鈣,每次5~10ml,稀釋于3~5倍糖水内口服,每日3次。氯化鈣有酸化血的作用,使鈣離子濃度迅速升高,但不宜久服,以防止發生高氯血症,故3~5日後改為活性鈣、蓋天力或葡萄糖酸鈣等口服。
3.維生素D治療應用鈣劑後同時給予維生素D,每日50~125g(2000~5000U)口服。重症病例可采用維生素D或維生素D3肌内注射,用法同佝偻病,1個月後改為預防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