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癡情的等待2

癡情的等待2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1 11:52:37

癡情的等待2?童年對醉的等待,相當于對成長的等待,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癡情的等待2?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癡情的等待2(青未了醉的等待)1

癡情的等待2

童年對醉的等待,相當于對成長的等待。

醉酒是新奇的,因為喝酒是成人的特權,尤其是男性成人的特權。似乎能夠喝酒,就意味着成熟了,成為了男子漢。就可以在小夥伴面前逞能:嘿,你毛還沒長齊呢!即便不是如此,小小不言的醉一次,等于人生的經驗大上了一圈,自然也就有了可供炫耀的小小不言的資本。

仿佛長大就可以擺脫那種寂寞感,那種對新世界求之不得的無奈感。

那時,我覺得自己的童年真是枯燥至極,成天圈在一個小學校園當中,每至放學罷,校園裡的喧鬧歸于夜幕下白楊的肅立;或者每至假期,空蕩蕩的操場上荒草瘋長塵土飛揚,隻有我一個人在那裡。我在無聊中看了一些書,并不算很多,并不算很多的依舊使我覺得自己也算是出身于書香門第。至于沒有書看的日子,就是在那些循環往複的日光以及雨水中等待着時間的馬蹄哒哒而過。所以我多麼盼望長大,盼望像俠客一樣去闖蕩江湖去浪迹天涯,大塊吃肉,酣暢淋漓的喝酒,他娘的不亦快哉。

但那時候我不會說髒話,這句“他娘的”是我現在給加上的,表示想念至深的意思,這是一種文學手法。凡是一個作家文章裡出現“他娘的”了,就說明他已經到了一種潇灑的境界了。譬如中國作家有個古怪的傳統,覺得不善于描寫性的作家不是一流作家,這就是他娘的胡說八道了。

我在十八歲的時候學會了喝酒。在一個陌生的城市的一所職業學校裡,職業學校能教的不能教的東西我都學了一點,包括唱搖滾和抽煙喝酒以及早戀。這些東西,我十七歲時還不會,我十七歲的時候還曾被一位老學究稱贊為出淤泥而不染。實際上,染不染污泥那不是蓮花想不想的事情,而是污得夠不夠的問題。當我逐漸認清人生的真相,不由得大失所望。就像電影裡演的,心中的那頭叫做恐懼的怪獸醒來了,開始步步逼近,面目猙獰,狠狠地凝視着年少的自己。這是在九十年代初,市場經濟,一切向錢看的思想如同洪水決堤,淹沒了包括我在内的城鄉,而巨大的城鄉差别更是讓我無時不在自慚形穢。我放棄了什麼他娘的書香門第,和同學到西郊批發市場批發襪子和明信片,到學校裡售賣。賺錢了嗎?好像沒有,但是從那時開始買酒。什麼酒?無非是半斤裝的大曲或者二曲。那酒苦咧咧的,喝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上頭,鼓得太陽穴青筋凸起。

我的第一次吐酒是在一九九四年的夏天,畢業在即,離别的氣氛越來越濃。我還沒有準備好人生長路上所有的裝備,于是又像吃過了醉棗的那次,無奈而又被動地等待着命運的仲裁。我自己在宿舍就着花生米喝掉了半斤酒,酒後去逛那座城市當時最高檔的商場,就在那最高檔的商場正中的湖心亭裡,看到翠葉如蓋,睡蓮扶搖,真是出淤泥而不染,不由酒撞心頭,張口将腹腔以及心胸裡的東西哇哇吐了一地。有位老保安過來,看了如此展陳,覺得我不像是吃過好東西的人,随即高擡貴手,放我走了。

我醉了這一回,然後童年才算結束,人生開始了。

按說醉過的人知道了醉的滋味,不應該明知故犯而重蹈覆轍,但是事情的發展往往不是這樣,就像我們讀了那麼多曆史,明白了那麼多道理,但低級的錯誤還是要犯一樣。這簡直就是賭徒心态,似乎在期望下次醉後的感覺會美妙一些,達到古人在詩歌中描繪的那種美輪美奂的境地。但這真的是他娘的不可能的。你看,我為了強調感情的強烈,又活用了“他娘的”這個詞語。有人解釋說,古人之所以千杯不醉,是因為喝的是糧食酒,因為度數低,因為文學修飾等等,但是我想,醉後的感覺其實都是一樣。難受。人體内髒接受了一番酒精的蹂躏,腦細胞受到了一番清洗,甚至心裡愈發被掏空,誰要說好受誰他娘的就不是中國人。

期待着喝醉的人,要麼因為喜悅,要麼因為傷悲,要麼包藏禍心,要麼工于權術。并不是所有的人渴望通過喝醉得到飄飄欲仙的快感。于是,醉,也就成了罪,喝醉約等于受罪。這是我很久以後才明白的道理。但是後來我煙能戒掉,酒就是戒不掉。也許,酒還是一種人間隐遁的介質吧。所以,才會有酒道。

而無論酒道也好、茶道也好,是關乎在中國傳統的禮道的,所謂克己複禮,就是把人的一切欲望約束起來使之有章可循,使之既可以找到釋放途徑,又合乎公序良俗。但是,這他娘的怎麼可能呢?如果聖人的話都能照辦,我們兩千年前就已經進入了大同世界。沒有經過摧毀的悲恸,又怎麼會知道平和的美好呢?設置好的人生盡管大道筆直,但如果缺少風雨和挫折,那也毫無意思。何況人生該經曆的必須經曆,該摔的跟頭不會有筋鬥雲把你平地撈起。

該喝的酒,一滴也不會少。該醉的場,一場也不可能耽誤。那是少年意氣啊,你怎麼可能讓一個年輕人暮氣沉沉,讓他啜飲人生的美酒吧,直至大醉而夢醒。

所以,現在想來,張炜在《我的原野盛宴》第一節的設置,盡管刻意了些,但也是巧妙的刻意。如夢如幻又真實在目的一桌盛宴,可能來自于野物的報恩,可能來自于異次元,可能有一萬種解釋,就這樣如夢如幻又真實在目。其實想一想,哪一場盛宴不是如此呢?所以《增廣》中如此講:“炮鳳烹龍,放箸時與鹽齑無異”。沒有無緣無故的盛宴,沒有無緣無故赴宴的人,如果不事關利害,如果不有所願求,誰會無緣無故設下盛宴邀請白吃入席做個席首極盡中華言辭之美妙呢?進而還美其名曰酒文化,因之設置了尊卑禮儀,就和禮道的約束一個道理,可這種“文化”真的是為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嗎?喝醉了照樣罵大街甚至在桌面上動起手來。

所以,張炜就把這桌盛宴,留給一個人享用,這是他的良苦用心。

而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因此,這就是一個注定有點悲傷的成長故事。

2022.03.09

壹點号東夷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