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是兒科臨床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小兒體溫中樞發育不完善,體溫可因性别、年齡、種族略有差異;也可因晝夜和季節而波動;還有,喂奶、飯後、運動、哭鬧、衣被過厚、室溫過高及情緒波動等均可使體溫稍高達37.5℃左右;正常體溫一般為36~37℃。
一.小兒發熱可區分為: 37.5~38℃為低熱,38.1~38.9℃為中度發熱,39~41℃為高熱,≥41℃為超高熱。
二.人體是如何調節體溫的?
人體能保持體溫恒定在37℃左右。是由于體溫中樞能接受來自身體周圍的冷、熱信息,這些信息經處理後,通過調節身體的産熱及散熱使體溫保持體溫在正常範圍。1.産熱:人體細胞代謝增加、肌肉活動、哭鬧、寒戰等可使機體産熱增加;2.通過散熱減少達到保溫效果:皮膚血管收縮,有意識地增加衣被可使機體散熱減少;3.散熱:末梢血管擴張、出汗、降低環境溫度、增加對流均可使機體散熱增加
三.小兒為什麼會發熱?
不同病因所緻發熱機制各不相同:
1.感染性發熱 是由各
種病原體及其代謝産物、疫苗等緻熱物質所緻。
2.非感染性疾病,如惡性腫瘤(如白血病、淋巴瘤
等)、創傷、手術、免疫性疾病、梗死、肺栓塞等所引起的發熱,是由于被損傷的細胞、組織壞死及異常細胞
均可産生内源性緻熱原而引起發熱。
3.産熱過多:
如劇烈運動、驚厥、哭鬧等。小嬰兒長期攝人蛋白質過高,高熱能飲食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代謝增高的患兒均可引起長期低熱。
4.散熱障礙:廣泛性皮炎、燒傷、外胚層發育不良緻汗腺缺乏,環境溫度、濕度過高(如中暑)、新生兒衣被過厚緻“捂熱綜合征”等均可引起發熱。
5.體溫調節功能障礙:見于下丘腦體溫中樞受累,如大腦發育不全,腦性癱瘓,顱腦損傷、出血,高鈉血症,新生兒脫水熱,安眠藥中毒,暑熱症等。這類發熱有時可達超高熱程度,退熱藥常無效。
四.小兒發熱對人體也有好的一面:
發熱時人體免疫功能增強,可增強白細胞的動力及活性,刺激幹擾素的産生及激活T細胞的功能;發熱可使一些病原體生長受抑,均有利于清除病原體,促進疾病好轉。
五.小兒發熱的危害:
發熱尤其是高熱時,會對機體帶來一定危害,如高熱驚厥、發熱使氧消耗增加,對本已缺氧者可加重組織缺氧;發熱時心搏出量增加,可使心髒病成貧血患者加重心髒負擔引起心力衰竭;高熱可增高顱内壓等。
因此,對每一具體患兒應做具體分析,必要時給予對症治療。
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參考文獻:《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常見症狀的鑒别診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