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一日三秋還是十日三秋

一日三秋還是十日三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8 16:28:58

一日三秋還是十日三秋?之所以想探讨這個問題,是因為昨天在頭條上看到一位“為愛奔跑vlog”的朋友發的一段文字(詳見下圖),那麼,“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中的“三秋”究竟指的是什麼呢?,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一日三秋還是十日三秋?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日三秋還是十日三秋(一日不見如隔三秋)1

一日三秋還是十日三秋

之所以想探讨這個問題,是因為昨天在頭條上看到一位“為愛奔跑vlog”的朋友發的一段文字(詳見下圖),那麼,“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中的“三秋”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也說“一日三秋”,來自《詩經·王風·采葛》,原句是“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對于這一句中“三秋”的解釋大緻有三種意見:一種認為“三秋”即三年,如《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1版)、等;一種認為“三秋”即三個季度,共九個月,如商務印書館的《古代漢語詞典》(第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古代漢語大詞典》(第1版)、《詩經注析》(程俊英、蔣見元合著)等。一種認為“三年”和“三季”都有道理,如朱祖延主編的《漢語成語大詞典》(第1版)。當然就我目前手中的資料(《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五種成語詞典、兩種古漢語詞典、三種《詩經》)來看,還沒有見到把這一句中的“三秋”解釋為三個月的。

所以,不要看到兩位語文老師對“三秋”的解釋不一樣就大驚小怪,懷疑老師的文化素養或者治學态度,你看,上邊列舉的可都是權威資料,他們的解釋也不一緻,這種衆說紛纭、莫衷一是的情況在治學中是很常見的,一般各有各的道理,都能自圓其說,隻不過有的觀點更有說服力,因而影響更大。

那麼,你要問我對以上三種意見更傾向于哪一種,我比較支持第二種意見,也就是這裡的“三秋”當解作“三季”。

“三秋”在古漢語詞典(以上提到的兩種)上有4個義項:①三個季度,共九個月,例句即“一日不見,如三秋兮”;②三個秋季,指代三年,例句是李白的《江夏行》“隻言期一載,誰謂曆三秋”;③秋季的三個月,例句是王融的《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幸四境無虞,三秋式稔”;④秋季的第三個月,即九月,例句是王勃的《滕王閣序》“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我們都知道,理解詞語不能脫離具體的語境,所謂“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要想确定“一日三秋”中“三秋”的含義,必須把它放到整首詩篇中推斷。附詩如下: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閱讀全詩不難發現,《采葛》運用的是《詩經》中很常見的一種結構——重章疊唱,衆所周知,重章疊唱可不是簡單的重複,它有助于加深印象,渲染氣氛,深化詩的主題,增強詩的音樂性和節奏感,使感情得到盡情的抒發,給人以“百轉千回”、“繞梁三日”的感受。如果把“三秋”理解為“三個月”,就和第一章的“三月”重複了;如果把“三秋”理解為“三年”,則和第三章的“三歲”重複了。所以,關照全詩,把“三秋”理解為“三季”更合适,孔穎達和餘冠英先生即持此觀點。孔穎達:“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設言三春、三夏,其義亦同,作者取其韻耳。”餘冠英:“通常以一秋為一年。後代又有以‘三秋’專指秋季三月的用法。在這首詩裡,‘三秋’該長于‘三月’,短于‘三歲’,義同三季。”這樣全詩由首章的“三月”到次章的“三秋(即三季)”再到末章的“三歲”,層層遞進,表達了對情人的深切思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