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會計單詞縮寫

會計單詞縮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9 01:38:04

一、考前會計知識儲備

從原理角度剖析每一個知識點,公衆号:CPA學渣筆記

先貼張圖:

會計單詞縮寫(會計中的音标)1

中注協編寫整套注會教材是以讀者掌握大學會計等相關專業本科以上專業知識為基準。

所以對于基礎差或者零基礎的考生,就需要在考前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然後再去聽網課、做習題。

有些網課老師準備了考前預習班,但是你聽完之後會發現依然聽不懂他在說什麼。

因為預習班大多是把真正的授課内容精簡了一下,目的是讓你提前進入學習狀态.

不至于當你直接去聽課的時候一臉茫然,最多是半臉茫然。

網絡上充斥着各種學習筆記,使用這些筆記的基礎是你得先學透相關知識點,然後通過筆記去輔助你把書讀薄。

大家千萬不要直接拿着筆記去學習。

跟着網課老師走,用網課老師的講義足矣,不同人的學習筆記如果和網課老師的知識結構出現沖突,對你的學習來說隻會适得其反。

如果你真的買一本《會計基礎原理》去看,可能書還沒看完就放棄考試了。

我按自己的理解用三千字剖析了三個備考會計需要提前準備的知識點,即:一個概念,一個等式,兩張報表

這三個知識點對于會計就如同音标、語法對于英語。

老師教音标的目的是讓我們會自己讀單詞、記單詞,這比直接教給我們念每一個單詞要受益的多。

老師教語法的目的是讓我們真正會讀、會自己寫語句,這比直接讓我們背長句子要受益的多。

會計科目總共有一百多個,這在以後的學習中都會遇到。

我的目的是通過這三個知識點讓你理解會計記賬的原理、會計記賬的邏輯以及會計記賬的成果展現。

這會讓你在之後學習具體科目的時候不會覺得混亂、找不到方向,所以推薦零基礎或者基礎差甚至會計專業的同學學習一下。

二、1個等式、1個概念、2張報表

1個等式,1個概念和2張報表,這三個知識點會貫穿學習會計(CPA會計、中級會計、稅務師會計等等)的整個過程。

大家後續在學習會計各個具體科目時,也要時刻将所學習的内容與這幾個知識點相關聯。

這會讓你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時刻保持對學習會計的興趣,明确學習這個科目、做這筆分錄的意義是什麼。

1、1個等式:資産=負債+所有者權益。

簡單來說(具體定義會在後續學習中掌握),資産就是企業可以自己控制的資源。

像企業賬戶裡銀行存款可以自由支配;企業應收客戶的賬款,可以根據合同約定行使自己的收款權;企業購買的固定資産可以自行使用、處置等等。

負債就是會使企業資源流出的義務。

像銀行借款最終要還給銀行;應付供應商的貨款最終要支付給供應商;應交稅務局的稅費要按月申報繳納等等。

所有者權益就是股東投入的資本以及企業在多年經營後積累下來的利潤等等,這些都屬于股東,所以叫所有者權益。

與這個等式相聯系的記賬方法就是複式記賬法。

舉例來說,2020年3月25日,企業向銀行借了100元。

在會計恒等式中表示:資産(銀行存款)增加了100,負債(短期借款)增加了100,資産100=負債100+所有者權益,等式成立。

同樣的金額既在資産記錄,又在負債記錄,這就是複式記賬法。

為什麼資産=負債 所有者權益?

舉例來說,企業向銀行借款100元,這既形成了100元的資産(企業可以在協議内自由支配),也形成了100元的負債(企業須在合同到期後償還);

同樣,股東向企業投入了200元,這既形成了200元的資産(企業可以在協議内自由支配),也形成了200元的所有者權益(歸股東所有)。

所以債權人提供企業或股東投入企業的資源最終都會形成資産,同時形成負債及所有者權益。

因此資産=負債 所有者權益。

大家在後續進行會計處理時,要時刻考慮這筆會計處理是否使這個等式依然成立。

如果等式不成立,那一定是你錯了。

2、1個概念:借貸

首先,要摒棄先入為主的觀念,借貸并不是表面的借錢和貸款。

它隻是會計中一種表示增減的符号,針對不同的科目,表示的增減方向也不同。

跟借貸密切相聯系的記賬規則就是: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複式記賬法)。

借貸的結果會體現在會計恒等式中。

關于借貸方向是很多零基礎甚至會計專業考生都會頭疼的問題,下面詳細分析下:

資産=負債 所有者權益,這個等式如果成立,有幾種情況:

a、等式左邊資産内部一增一減,等式成立;

例如,用銀行存款購買設備,結果是固定資産增加,銀行存款減少,資産内部一增一減,等式成立。

b、等式右邊,負債内部一增一減,等式成立;

例如,用從銀行借來的錢去償還拖欠供應商的貨款,結果是銀行借款增加,應付賬款減少,負債内部一增一減,等式成立。

c、等式右邊,所有者權益内部一增一減,等式成立;

例如,企業将本年利潤轉做股本,股本增加,未分配利潤減少,所有者權益内部一增一減,等式成立。

d、等式兩邊一增一減,等式成立。

例如,向銀行借款100萬,資産-銀行存款增加100萬,負債-短期借款增加100萬,等式兩邊同時增加,等式成立;

投資者向企業投入20萬,資産-銀行存款增加100萬,所有者權益-實收資本增加100萬,等式兩邊同時增加,等式成立。

如果等式兩邊同時變動,那資産的變動方向一定是和負債及所有者權益變動方向相反。

借和貸表示各個科目的增減方向,大家可以找一個自己容易理解的科目,以此為中心,其他科目以此類推。

舉例:甲企業從銀行借入短期借款100元,涉及會計科目:銀行存款、短期借款,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100

貸:短期借款100

銀行存款最為常見,所以我們可以從銀行存款開始理解,銀行存款增加了100元,會計分錄表示為

借:銀行存款100

“銀行存款”代表資産科目,“借:銀行存款”表示資産增加,所有資産類科目變動方向都是一緻的(除備抵等科目)。

這樣就可以把“銀行存款”替換成所有資産類科目。

即資産類科目借方表示增加,貸方表示減少。

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

要想等式成立,等式兩邊的變動方向一定是相反的。

所以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科目貸方表示增加,借方表示減少(除備抵等科目)。

例題中短期借款增加100元,會計分錄表示為

貸:短期借款100

結論:

等式左邊的資産:借方表示增加,貸方表示減少。

等式右邊的負債及所有者權益:借方表示減少,貸方表示增加。

關于利潤表中的科目,同樣可以銀行存款為中心點去理解。

主營業務收入是借方表示增加還是貸方表示增加?

舉例:如果實現一筆銷售收入,銀行存款最終會增加,借銀行存款

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

那貸方自然就是主營業務收入了,所以主營業務收入表示貸方增加。

借:銀行存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3、2張報表:資産負債表、利潤表

會計恒等式主要涉及兩張财務報表:資産負債表、利潤表。

企業生産經營涉及的所有交易或事項幾乎都會在這兩張報表中體現。

下面簡單介紹這兩張表(為方便理解,僅羅列幾個會計科目)

會計單詞縮寫(會計中的音标)2

會計單詞縮寫(會計中的音标)3

資産負債表中左列表示資産的明細及合計金額。

右列表示負債明細及合計、所有者權益明細及合計、負債及所有者權益合計。

資産負債表中的科目及金額表示的是該資産在某一時點的狀态,是企業經曆長期生産經營後的累積金額。

舉例來說,銀行存款的金額是10。

這代表企業經曆多年生産經營後截至到2019年12月31日這個時點累積的銀行存款的科目餘額為10。

負債及所有者權益是同樣的道理:企業在經曆多年生産經營後截至到2019年12月31日這個時點累積的應付賬款是21;

企業在經曆多年生産經營後截至到2019年12月31日這個時點累積的未分配利潤是21.6。

而利潤表中的科目則代表的是某個時段的經營結果。

例如,營業收入金額為100,這代表企業在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這個期間的營業收入為100。

财務報表如果是年報,那這個會計期間就代表的是1月1日至12月31日,如果是季報,那會計期間代表的就是1月1日至3月31日或其他季度。

大家心裡肯定有一個疑問,資産=負債+所有者權益,那跟利潤表有什麼關系呢。

其中的思路是:企業所有的生産經營活動都是為盈利服務,所有交易或事項的結果最終都會體現在利潤表中。

而利潤表最終的結果表現為淨利潤,淨利潤主要作用一是分配給股東,二是留存繼續用于生産經營。

但不管分配給股東或者留在企業,淨利潤都歸屬于全體股東。

所以,淨利潤最終會結轉到所有者權益中。

即資産=負債 所有者權益(不包含本期淨利潤) 本期淨利潤,即資産=負債 所有者權益(包含本期淨利潤)。

在實現淨利潤的過程中,每一筆收入或費用的發生都與資産負債表相聯系。

比如:實現銷售收入,銀行存款增加100元(假設不考慮所得稅)。

借:銀行存款 1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100

資産增加100,主營業務收入增加100。

淨利潤=收入-費用。

所以淨利潤增加100,淨利潤最終結轉到所有者權益。

即資産100=負債 所有者權益100。其他利潤表中的科目是同樣的道理。

利潤表中淨利潤期末金額為20,假設盈餘公積按10%提取(法律規定),那資産負債表中未分配利潤要增加18,盈餘公積增加2。

三、總結

在以後的備考過程中,大家一定要時刻清晰财務報表的結構,同時關注:

1、所學會計科目在财務報表的哪個位置。

2、該筆會計處理的借貸方金額加總是否相等。

3、該筆會計處理是否使等式“資産=負債 所有者權益”成立。

還是那句話,通過注會靠的不是智商、不是學曆,是堅持,是從匆忙的生活節奏中摳出一點一點的寶貴時間去備考的堅持,大家加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