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一封來自大東區、信封上寫着“為沈陽發展獻良策”的信件,寄達本報編輯部。拆開信封,在9頁原稿紙上,寫了近3000字關于“從資本驅動向運營驅動切換”的建議。
這封信由原中國鐵道建設總公司東北辦事處總經濟師馬強民執筆,是他和在大連外國語大學軟件學院讀書的孫子馬萌葳兩個人的思路。馬強民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希望經過幾年的努力,沈陽能早日建設成國家中心城市!”
祖孫二人的沈陽情
馬強民今年79歲,是浙江嘉興人,1986年轉業後來到位于沈陽的原中國鐵道建設總公司東北辦事處工作,此後便一直生活在沈陽。雖然說話時還是濃濃的南方口音,但對于馬強民來說,生活了36年的沈陽,就是他飽含深情的家鄉。
馬強民的孫子馬萌葳今年讀大三,在網上經常看關于沈陽的新聞。祖孫二人平時打電話聊天時,“沈陽如何發展會更好”是經常會讨論的話題。看到為沈陽振興發展獻良策的倡議書後,馬強民決定把自己積累的對沈陽發展的建議寫出來。“我和孫子溝通之後,他又給我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想法,讓我能夠順利把這篇文章寫出來。”
記者看到,原稿紙上的字迹工工整整,有個别字用修正液塗改後重新寫了上去。馬強民說,因為篇幅長,他沒好意思求人用電腦敲出來變成打印版。
提出
精細化管理和創新驅動建議
馬強民在建議中提出,實體基建、網絡基建等基礎建設階段已經完成,沈陽市應該進入到運營驅動階段,要靠管理、優化、配置去盤活資源,用精細化、創新等手段使資源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
馬強民告訴記者,這條建議是他針對觀察到的一些現象提出來的。“我居住的地方離一些企業比較近,另外我也經常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會發現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其實大家都想搞好,但在社會環境、創新思路方面還有一些欠缺。”
馬強民幾乎每年都會回一趟浙江嘉興老家,對比東北地區和江南地區,他認為在精細化和創新驅動方面,東北仍存在着一定差距。
“精細化是城市振興發展的必由之路。精細化需要各機構、各行業對全過程、各環節實行細化運作,使城市的建設、管理、服務和企業的産品 内容,達到速度快、品質優、成本低的目标。同時,要重點推進創新與服務,創新是進步的主題,沒有創新隻能落後,服務是社會需要的主題,沒有服務就沒有溫暖與誠信度。”馬強民說。
“我理想中的沈陽”
馬強民還說了很多在精細化管理方面具體的建議,比如社區裡的老年人食堂應該盡量全覆蓋、路長對背街小巷的管理也不能放松等。
在馬強民的心中,沈陽應該是怎樣的面貌?“你知道有一首歌叫《咱們工人有力量》吧,裡面的歌詞是‘咱們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我理想中的沈陽,就是要有這樣的精氣神兒。每位市民都為沈陽的建設發展盡心出力,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馬強民說。
“我相信,經過全體市民幾年的共同努力,把精細化管理和創新驅動堅持下去,沈陽一定能夠發展得更好。”他說。
來源: 沈陽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