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奸不商”是指商人都是奸詐的,但它原本其實是叫“無尖不商”,在古代,人們買米時會用叫“升鬥”的容器作為量具,升鬥小民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
那時候商販會用升鬥給顧客裝米,确定好分量完成交易後,商販會在買家臨走前往他的米鬥裡多裝一點,原本米鬥裡的米就會有一小撮尖尖冒出來,表示讓利,此舉雖然看起來商家虧了,但從長遠看,有了更多的回頭客,實則回報更多。
兩相對比,“無奸不商”這個成語已經變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當然,商人變成如今這般評價,要拜那些不正當牟利、偷奸耍滑的人所賜,不過這不是本文的主題,所以就此打住,接下來主要盤點一下,那些我們現今耳熟能詳的,使用頗多的話,卻與句子本意大相徑庭或者被人們濫用的現象。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在疫情發生以前,要說哪個行業發展比較火熱,旅遊業一定榜上有名。
随着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出門旅遊成為許多人的必備選項,旅遊熱,自然地要歸功于無數自媒體人還有旅遊公司們的極力推薦,他們給“旅遊”包裝的宣傳語深入人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旅遊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旅遊能讓你增長見識、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在路上,體驗不同城市的風土人情,比你關在家裡讀書能收獲更多等等。
這些标語所傳達的理念,逐漸占據人們的心智。于是,大家都抱着“出去玩玩走走還能增長見識,再沒有比旅遊更好的事了”的想法,在他們口中,出去旅遊集衆多優點于一身,真是叫人難以拒絕。
實際上,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出自明朝畫家董其昌,原意是指讀書讓人增長見識,并且要讓所學知識在生活中得到運用,說的其實是理論要結合實際,不是指行萬裡路比讀書更重要,行萬裡路也不是簡單理解為出去走走,旅遊旅行之類的,而實際上就算按如今的含義去理解這句話,“讀書”也要先于“行萬裡路”的。
為什麼呢?你說要去體驗風土人情,你連要去城市的風景古迹背景不清楚,曆史人們不了解,能體驗什麼啊,如果真是對某景點某曆史人物感興趣,一定是會提前查閱相關資料作了解,而這一步就會勸退絕大部分人。
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沒有對目的地的背景提前做功課,那我們隻是出去換個環境透透氣而已,吃吃當地美食(搞笑的是當地美食其實不用去當地都能吃到),這樣也很好,但根本談不上增長見識,洗滌心靈之類體會和收獲,精神追求這玩意也是有門檻的。
不論是旅遊從業者還是咱們自己,都不要把旅遊看得那麼高大上,平時工作累了,生活中煩心事多了,在時間和金錢允許的情況下,出去放松放松、散散心确實是不錯的選擇,當然,疫情期間還是要遵守當地防控政策要求,盡量不要亂跑。
存在即合理
隻要某種現象引起争議,必然少不了這句話的出現。内卷是存在即合理?醫鬧是存在即合理?那公衆場合大聲喧嘩也是存在即合理?不知廉恥也是存在即合理嗎?
“存在即合理”最早出自哲學家黑格爾,完整地是說: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這句話按我們大白話翻譯是指任何事物的存在或者發生都是有原因的,一件事它不會平白無故地發生和“它發生是有道理的”是兩碼事,這句話不是做價值判斷對與錯,隻是闡述一個事實。
舉個例子,某天你家小孩突然說不想去上學了,臉上表情像随時要哭出來一樣,做父母的肯定會問小孩什麼原因呀,耐心詢問後才了解到,原來是這次考試成績不理想,較之以往下滑了,自己一時難以接受這個結果,所以想“逃學”。
這個例子很常見,理解起來很容易,成績下滑必定是有原因的,也許是最近上課沒認真聽課,知識點掌握不牢導緻的,有了這些前因,所以導緻了這個“合理”的後果(成績不理想),而不能理解成“成績不理想”這個結果是合理的。
即便已有許多人在公衆媒體平台指出過這句話被誤解的問題,到現在我仍然常聽到被亂用的情況,說一句“存在即合理”,不僅好用,還顯得自己對一切了然于胸,殊不知你因此放棄了進一步了解真相的機會。
真的要感慨一下,傳播一句話很容易,澄清一句話卻很難。
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
大家猜猜是哪個群體喜歡說這句話?
沒錯,這句話常常出自父母或長輩之口。和上面“存在即合理”一樣,這句話也是被曲解原意的“典範”,好好的一句自省的話(原意是:别人指出你的問題,如果你做錯了就改正,沒有做錯就避免犯同樣的錯),硬生生變成教育别人、掩飾自己錯誤的萬能句。
家長:怎麼又在玩手機,作業寫完了嗎?不是說隻能周末才玩遊戲嗎?
孩子:早寫完了啊,而且今天不是周末嗎,再說我也不是玩遊戲,我是在看電視節目,你不了解情況就說我。
家長:我問你還不是關心你,我管你還不是怕你不學好,用得着這種語氣和我說話嗎?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嘛,也是為你好…
家長:我跟你說了多少遍,從外面回來要換鞋,你看,地面上都是你的鞋帶進來的灰塵和腳印。
孩子:那不是我,那是爸爸的…
家長:好了好了,知道了,好習慣要保持,媽媽說的話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别嫌我啰嗦…
孩子:内心os(反正是絕口不提自己随意批評人的毛病)
明明很多時候是自己的問題,最後都是孩子們或者晚輩默默承受,若是生氣去反駁對方,鑒于地位和身份不平等,往往不會有好的效果。
為什麼有些家長們、長輩們愛用這句話呢?因為他們重視“權威地位”的重要性,使得在自己出現錯誤的時候也要維持權威,而這句被濫用的話,既能用作要求和說教别人,還能在自己不慎犯錯的時候,有一個為你好的借口。
諷刺的是,經過他們這樣一通無視自己錯誤的做法,權威反而沒有了。
我們其他人同樣如此,當你知道自己對他人的指責是錯的時候,要敢于承認錯誤,使用類似于“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的萬金油句子,也許可以讓你在嘴上不落下風,作為免責聲明來使用,與此同時,你也正在失去别人對你的尊重。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前面列舉的幾句話,也許你在聽對方講過時,心裡頂多是不同意、不喜歡、不認可而已。
相較之下,這句話的殺傷力可就大了,通常一個人遭遇到不好的境遇後,大部分人會同情,會鼓勵,會感同身受,但是,總會有那麼一小撮人會講出類似下面的話:你别看他/她現在這麼慘,指定是提前做了不少壞事,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種人沒必要同情。
從結果倒推原因是許多人喜歡做的事,問題是很多人對事情的來龍去脈都不清楚,就開始惡意中傷胡亂猜測,現在網絡暴力有一大部分就來自于此,并且這句話往往體現了“傷害者有罪論”的思想作祟。
“為什麼他總是欺負你,不欺負别人?”“這麼大的人了,還這麼單純天真,活該你被騙”“你看他,窮得要打兩份工,這就是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不能吃讀書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上面的話是不是很耳熟,不了解具體情況随意評價别人,最後隻需要來一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是啊,他現在這個樣子,肯定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麼呢?不關心,反正都是他/她自作自受,用不着可憐。
值得一提的,有的人把存在即合理與這句話搭配使用,邏輯形成閉環,無懈可擊。而那些被口水淹沒的人呢,再一次受到的傷害又該如何撫平?
未知全貌不予置評,海明威說: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我們都會說話,但是離“學會說話”還很遠。
其他“出鏡率”較高的話
貧賤夫妻百事哀。兩個新人要結婚,經濟基礎很重要沒人否認,但是長輩們或所謂“過來人”們,用這句話告誡要走進婚姻殿堂的人是有問題的,這句話前半句是:“誠知此事人人有”,合起來的意思是說我知道生死離别這種痛苦世間人人都有,但對于一起共患難的夫妻來說,會更讓人哀痛。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意思不是把女人和小人歸為一類,而是說小人和部分品性不行的女人不好相處。在現在男女對立情緒比較重的時候,還是不要亂用了吧。
人不為己 天誅地滅。自私自利的人最喜歡拿這句話當座右銘,其實這句諺語的原意和他們理解的正好相反,這裡的“為”是修為的意思,所以這句話是告誡人們要修身,提升自己,不然老天都看不過,不能饒恕。
可笑吧,明明是律己,不知怎麼變成了現在的自私,這就像是把玻璃球當作珍珠。
類似的話,還有很多,篇幅有限,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總結上面列舉的一些“名言警句”,它們的共同點是,人們在不了解句子的背景、演變的情況下,随意使用或引用它們,然後造成了誤會,有的誤會是無心之過,也有的誤會是将錯就錯,為自己找借口,不論是那種情況,最後沒有赢家。
人們喜歡把傳統諺語、名言警句當作後盾,提升自己說話的威信,但文字的發明是為了更好地交流和記錄,那些由來已久的“金句”也有它原本情境下的含義,切勿濫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