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深刻體會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深刻體會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06:27:59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國古代經典名句,為中國政壇帶來習習清風。無論是談論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還是在國際場合闡述中國主張,都善于從諸子百家和曆代文人、政治家的經典名句中旁征博引,恰到好處地表達中國共産黨人、中國的立場和觀點,帶給人們深刻的思想啟迪、精神涵養與文化熏陶。

用典妙來無過熟。以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豐富的閱曆和敏銳的思考,使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典故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央視網《天天學習》欄目特别策劃“習典明理”系列,與您一起學習。

深刻體會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習典明理一絲一粒)1

【釋義】

張伯行(1651—1725年),清朝大臣、理學家,康熙二十四年進士。曾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官至禮部尚書。曆官二十餘年,以清廉剛直著稱。他從不收受下屬的禮物,極力反對以饋贈之名行賄賂之實,被康熙譽為“天下第一清官”。

張伯行在福建巡撫任上,為拒絕送禮者,特地撰寫了一篇《卻贈檄文》,張貼于居所院門及巡撫衙門。那些送禮者見此犀利檄文,不敢自讨沒趣,便悄然離開。這篇檄文也不胫而走,廣為傳誦,被視作為政清廉的“金繩鐵矩”。

這篇《卻贈檄文》,全文僅56字,共用了8個“一”字,申述了關心百姓疾苦、注重個人名節、反對送禮行賄的主張。“一絲一粒”雖小,卻關系到我的名節;“一厘一毫”雖微,卻都是民脂民膏。對百姓寬待一分,那麼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麼我的為人便一文不值。這體現了張伯行廉潔奉公的做人原則與道德操守。

【賞析】

黨的十八大作出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戰略決策。2014年3月17日至18日,赴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并在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繼續推動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

在講話中,全文引用了清朝康熙年間著名清官張伯行的《卻贈檄文》。

為何引用這則多達56字的長典?原來張伯行是清代儀封縣人,儀封就是現在的河南蘭考。對蘭考幹部談曆史上蘭考籍清官的故事,最為巧妙貼切不過。

接着,舉重若輕地用一句話總結:“我看,這也可以作為一面鏡子。”在這裡,為全黨同志樹立了一古一今兩面“鏡子”:古人即蘭考籍清官張伯行,今人即蘭考原縣委書記焦裕祿。

“照鏡子”是黨的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之一,也是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的關鍵環節之一。就是要以先進典型為鏡,見賢思齊,對照先進典型擺問題、找差距、明方向,以便實現個人靈魂的自我淨化、思想境界的自我提升。正如所強調的:“要組織黨員、幹部把焦裕祿精神作為一面鏡子,從裡到外、從上到下反複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擺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質能力、作風形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努力向焦裕祿同志看齊。”

“觀于明鏡,則瑕疵不滞于軀;聽于直言,則過行不累乎身。”經過這次黨的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黨在群衆中的威信和形象進一步樹立,黨心民心進一步凝聚,從而形成了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正能量。這次活動為我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争作了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的重要準備,其重大意義随着時間的推移不斷顯現出來。

(作者 楊立新)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來源: 央視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