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為什麼音樂調節人的情緒

為什麼音樂調節人的情緒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8 12:19:06

相信大家都聽過五月天的:“傷心的人别聽慢歌”,很多人理解其中的邏輯,覺得悲傷的時候應該減少聽悲傷的音樂,最具代表的就是我們常說的“慢歌”,這也是我們看到“音樂影響人情緒”的一個最常見的例子。

但是有研究表明,并不是聽悲傷音樂就會讓人感到悲傷,或者加重我們的悲傷情緒,很多人甚至會在悲傷音樂中感受到愉悅感。

從下面悲傷音樂與情緒的關系解讀中,也可以看出音樂與情緒的關系,有可能對有些人來說,“傷心了反而更應該聽慢歌”!


悲傷音樂是指個體可以感知到傳達了悲傷情緒的音樂

在西方音樂體系中, 悲傷音樂通常是小調而緩慢的音樂, 伴有不協和、音量低、音高低、起伏平緩或下降、連奏等聲學特征。

然而, 與生活中讓人回避的悲傷刺激不同,多數人都有喜歡的悲傷音樂, 一部分人甚至稱悲傷音樂是他們的最愛。

為什麼人們會喜歡令人感到悲傷的音樂呢?

這個問題吸引着從古至今的哲學家們不斷思辨,他們将人們喜歡悲傷藝術的現象稱為“悲劇的悖論”。

為什麼音樂調節人的情緒(為什麼音樂可以影響人的情緒)1

聽悲傷音樂而感到愉悅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喜歡聽悲傷的音樂呢?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悲傷音樂會喚起我們的情緒體驗,給我們帶來愉悅感。

悲傷音樂的情緒體驗

Eerola,Vuoskoski和Kautiainen對悲傷音樂喚起的情緒進行了因素分析,結果發現悲傷音樂喚起的情緒可以分為

令人緊張的悲傷、令人平靜的悲傷和令人感動的悲傷。

1.令人緊張的悲傷是負性的、不愉快的,與通常定義上的悲傷類似;

2.令人平靜的悲傷是正性和低喚醒度的;

3.令人感動的悲傷是三種情緒中喚醒度最高的,伴随着愉悅感。

這種愉悅感來源于悲傷音樂喚起的審美情緒體驗及生理感覺喚起

包括被感動、顫栗(chill,即起雞皮疙瘩,不同于害怕或厭惡時的生理感覺喚起,是音樂喚起強烈愉悅感的客觀生理指标)和流淚。

為什麼音樂調節人的情緒(為什麼音樂可以影響人的情緒)2

其中,被感動程度在悲傷音樂喚起的悲傷和喜歡程度間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感人程度也在悲傷和美感間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

即被測試者喜歡感動他們的悲傷音樂,并因為被感動而覺得悲傷音樂具有美感。

因此,悲傷音樂喚起的審美情緒和伴随的愉悅感是人們喜歡悲傷音樂的一個重要原因。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會體驗到悲傷音樂的美感、傷感,我們可能會被音樂感動,産生戰栗、流淚等一系列行為,而恰恰是這種行為與悲傷音樂的美感帶給我們愉悅感。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會在流淚後感到輕松愉悅是因為流淚帶走了一部分負面情緒。

悲傷音樂的繼發獲益

除了審美愉悅感,悲傷音樂還可以帶來許多繼發的心理獲益,這可能是悲傷音樂令人喜愛的另一個原因。

悲傷音樂的繼發獲益主要是情緒性和社會性的。

悲傷音樂具有共情的作用,可以讓個體更深入地感受自己的悲傷情緒。

悲傷音樂也具有社會性功能,可以給個體帶來陪伴感和安慰感,或通過引發親密關系主題的想象給個體帶來社會聯結感。

悲傷音樂還具有情緒調節作用,可以改善個體的負性心境(雖然也可能惡化心境)。

為什麼音樂調節人的情緒(為什麼音樂可以影響人的情緒)3

舉個例子,如果悲傷音樂中的悲傷太過沉重,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目前的難過算不了什麼,這種想法傾向于比較;

同時,在聽悲傷音樂的過程中,或者說在“悲傷音樂”的陪伴下,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難過、悲傷等負面情緒轉移到音樂中,從而使負面情緒得到轉移和釋放。

悲傷音樂也可以作為背景音樂促進認知加工或引發個體對現實的反思。

Taruffi和Koelsch使用自編問卷對悲傷音樂帶來的心理獲益進行了排序。

結果顯示擺脫“現實生活”是悲傷音樂帶來的最主要的獲益。

在他們的研究中,這種獲益是指悲傷音樂喚起的悲傷不像現實生活中那樣令人痛苦,使個體得以享受這種悲傷情緒。

情緒調節作用和引發想象、共情的作用是排名之後的繼發心理獲益。

他們還發現悲傷音樂帶來擺脫“現實生活”和共情獲益的能力比快樂音樂強。

在Eerola和Peltola的研究中,

悲傷音樂最主要的繼發獲益是使個體得以獨處,其次是獲得安慰和引發對往事的回憶。

背後的理論解釋

基于此,研究者提出了兩種理論:

1

解離理論

Schubert(1996)基于聯想網絡模型提出了解離理論。

他認為日常生活中的悲傷通常會引發厭惡或不愉快的負性體驗;然而當個體處在(安全的)審美情境中,負性體驗會被解離。

此時,悲傷音樂喚起的悲傷就是令人愉悅的。

然而有研究者認為用解離理論解釋喜歡悲傷音樂的原因帶有病理色彩,解離理論起初也無法回答驚悚、憤怒音樂沒有像悲傷音樂那樣與負性體驗發生解離的原因。

于是,Juslin(2013)在提出了一種中和理論的解釋。

2

中和理論

Juslin(2013)認為悲傷音樂會通過情緒感染喚起負性的悲傷情緒,而審美判斷會在個體知覺到悲傷音樂的美感時喚起正性體驗。

悲傷和美感的正性體驗混合成為令人愉悅的悲傷,其中的負性體驗就被中和了。

Juslin(2013)很強調美感的中和作用,他認為隻喚起悲傷的音樂不會令人愉悅。

傳達其他負性情緒的音樂不具有悲傷音樂的美感,因此不像悲傷音樂那樣使人喜歡。

雖然關于喜歡悲傷音樂的心理學理論有兩個,但是都缺乏充分的證據支持,從神經生物學角度探索悲傷音樂喚起愉悅感的神經機制從而揭示現有心理學理論的神經基礎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一些學者從神經生物學角度進行了新的研究:

音樂喚起的喜歡、愉悅感或趨近傾向,本質上都屬于音樂帶給人的獎賞體驗。

伏隔核(nucleusaccumbens,NAcc)是音樂獎賞的關鍵腦區。

NAcc屬于腹側紋狀體,是多巴胺中腦邊緣通路的核心腦區之一,它的激活會伴随喚起愉悅感的多巴胺的釋放。

對愉悅音樂的加工會使颞上回(聽覺皮層)與NAcc出現功能連接,激活NAcc并釋放多巴胺。因此,

NAcc和聽覺皮層的交互即是一般意義上人們喜歡音樂的神經機制(Salimpooretal.,2015)。

為什麼音樂調節人的情緒(為什麼音樂可以影響人的情緒)4

目前還沒有研究發現悲傷音樂可以激活NAcc或腹側紋狀體。

但有研究發現,GEMS測量的音樂審美情緒會激活腹側紋狀體,悲傷音樂主要喚起的崇高類審美情緒還會激活與獎賞及高級審美有關的内側眶額皮層或腹内側前額葉皮層,因此審美情緒的喚起會伴随愉悅感。

另外,Huron的催乳素假說也有着廣泛的影響,有研究者從神經化學角度,提出具有陣痛安慰作用的催乳素(prolactin)會在個體聽悲傷音樂時釋放,中和負性體驗,使悲傷音樂變得令人愉悅。

但一直缺乏實證研究支持。

最後,聽悲傷音樂會讓人産生愉悅感,但也不是在任何情境下都适用。

通常我們會在難過的時候選擇聽悲傷音樂,因為此時的音樂與我們的心境具有一緻性,讓我們産生共鳴,與之共情。

研究表明,不同的個體會根據不同的情境選擇悲傷音樂。

有少部分的被試者無論在什麼情境都不喜歡悲傷音樂。

總體上,被試者會在悲傷心境中,在悲傷音樂與自傳體回憶有關(懷舊情緒)、歌詞傳達了正性信息,或是悲傷音樂具有審美價值時聽悲傷音樂。

被試者選擇聽悲傷音樂的情境具有顯著的心境一緻性。

Taruffi和Koelsch對被試選擇聽悲傷音樂的情境進行了排序,結果發現被試最常在負性心境時,其次是在感到孤獨時,之後才是在回憶或放松時聽悲傷音樂。

為什麼音樂調節人的情緒(為什麼音樂可以影響人的情緒)5

Eerola和Peltola也發現,被試者最常在生活困境中聽悲傷音樂。

這可能是因為個體會在這些情境中尋求悲傷音樂帶來的心理獲益。

而且當被試處在悲傷心境或受挫時,他們原本對快樂音樂的偏好也會消失。

但Eerola等人發現,聽悲傷音樂前的負性心境與悲傷音樂喚起的令人緊張的悲傷相關,而正性心境和令人感動的悲傷、令人平靜的悲傷相關,因此不同情境對悲傷音樂喚起的審美愉悅和心理獲益可能有不同影響。

另外,被試者專業性也會影響悲傷音樂喚起的愉悅感,專業被試被悲傷音樂喚起的審美體驗更強,而負性體驗更弱。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對悲傷音樂有更高的鑒賞能力,從中獲得的審美感也會更強烈,那麼我們從中獲得的愉悅感也會增強,而不是過度集中在負面體驗上。

#頭條解憂館#​

參 考 文 獻

[1].王昕,關濤.負性音樂情緒的神經機制對比研究[J].中國音樂,2019(04):143-149.

[2].王丁,王超,李紅.喜歡悲傷音樂的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8,26(06):1004-101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