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的路上,真正的功夫就是放下習氣,就是“放下”兩個字。錯誤的習慣、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一定要放下。沒放下,很難提升,很難受益。所以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把我們已經偏離了本來的性德、明德,再把它調回來,這個叫做修身,叫學問。
那我們想一想,我們這一生,小的時候是赤子之心,我們現在的心靈比起我們小的時候進步還是退步了?看似外在的東西越來越多,可是事實上是心靈在退步,科學家有實驗,一個人三歲以前一天笑一百七十次。大家從這裡去體會,孟子講“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這些聖賢人處世跟嬰兒一樣的單純。你看孔子,人家唱好聽的歌,他就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唱,一起快樂。你看那小朋友,一個人唱得很高興了,其他的不知不覺地就走過來跟着他一起唱,是吧?還在那裡左右晃,那我們看到一個人在那裡唱歌,還先跟他交換一下名片,看看這個人夠不夠水平我跟他講話。人心中太多的執著、太多的虛榮,就把這個善心、赤子之心給障住了,所以學習最重要的是放下,回歸本來的單純、本善。
我自己二十多年,人生經營得也是很多煩惱,也做錯很多事情,父母對我的人生也還有很多擔憂。我也感覺得到,也不想讓父母擔心,可是做出來的事情還是控制不了,因為我們沒定力,因為我們還沒功夫,這個都得學才行。
後來我在二十五歲那個時候,剛好在電視上看到師長的教誨。我不是不想學啊,去傷害别人,去造成别人的痛苦、困擾,我也不願意啊,可是我伏不住煩惱,我也不知道怎麼樣去利益人。結果第一次聽,覺得老人家怎麼可以把人生的道理講得這麼清楚!聽懂一句,好像這個心就透亮了一點,有時候聽到感動處,不知不覺站起來給老人磕頭,感謝感謝啊!沒有您給我這些教誨,這些問題我可能一輩子頭想破了都不知道。
所以遇到了經典,遇到了師長老人家的教誨,那這是人生難得的一個緣分。知緣,惜緣,才能造緣。把自己人生這個緣創出最高價值、最高的意義,那得要珍惜,得了解這個緣。
每一次大家參與課程,念《弟子規》,念到哪一句聲音最大?“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至。”這句話有沒有從心念出來?有念出來,就鼓舞自己一次。還是說,“啊,終于念完一遍了,最後一句了”,然後趕緊高昂起來,因為情緒蠻歡愉的,“啊,終于念完了”。那念這一遍不就是應付自己,應付給誰看的啦。
所以修身第一個,不要自欺。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從真誠心中流露出來。整本《中庸》就談這個“誠”字,誠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有緣千裡來相會,我們沒有發一個為往聖繼絕學的心,我們今天不會坐在一起,是吧?我都笑得那麼開心了,你們怎麼都沒笑?我們是全然地擡頭融入一個因緣,全然地去聽經典的每一句話。有人就念着念着,念到一半就開悟了。有人聽聖賢他們講課,聽老子、孔子講課,講講講,“啪”就開悟了。為什麼他能開悟?每一句印到他的心上,一下子就頓悟了。
我們現在一邊聽一邊記,然後邊記邊想,我回去消化消化再說。可是我們假如是敞開心的,那每一句都會流入心田。我們十多年來的學習,比較習慣的是填鴨。從小讀書,背一大堆知識,一大堆科技名詞,然後全壓進去,為什麼?為了考試。考完了呢?就忘了。所以用頭腦硬記能記多久?記不了多久。可是每一個道理是用心感悟,能記多久?一輩子都不會忘。這是觸動心靈。
我們再反思一個問題,我們今天熏習了三年,學習了五年,我們必須觀照自己,當我們遇到一個境界考驗的時候,請問經典裡的哪一句馬上浮出來?浮出一句,問題就過了。“不怕念起,就怕覺遲”,這個念頭一轉正,邪的東西上不來了。
《書經》告訴我們,“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學問在哪?就在這個一念之間,提升自己的功夫也在這個一念之間。“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第一個“聖”字代表每一個人都有明明德,可是這個明明德,我們糟蹋它了,梁上很多習氣了,都是起邪念,正念提不起來,“罔念”就是提不起正念, 我們就“作狂”了,我們就随順習氣了。可是一個人哪怕前一秒鐘煩惱叢生,但隻要他能克制住,下一個念頭是正念,而且下一個念頭是正念之後,念念保持,他下一念就成聖了。所以“聖狂之分,在乎一念”。
所以這一段話也告訴我們,修身要從根本修,根本就是起心動念。人的一切言行,都是有念頭之後才會付諸行為。有好的念頭,就不可能做出不好的行為了。俗話産“擒賊先擒王”,所有不好言語行為的根源,“賊王”,就是錯誤的思想念頭。好,理上我們明白了,在這一念。所以當我們真正面對一些境界,習性快要起來的時候,突然想到孔子的一句話,那馬上就轉過來了,“克已複禮為仁”啊!
那實際情況,我們遇到情境,有沒有提起來?一句,考試就過關了,是不是?一個念頭轉正了、保持了,你就過關了,考卷就交出去了,一百分,是吧?那我們就要反思了,為什麼我們學了這麼多年,記了這麼多的教誨,卻在遇到境界的時候連一句都上不來?那可能是提醒我們,我們沒有把這些教誨用心去感悟,放在心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