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廣濟橋是一座浮梁合一的橋。(資料圖片)
泉州洛陽橋的橋墩附有分水尖以分水勢。(資料圖片)
河北趙州橋是一座單孔敞肩石拱橋。(資料圖片)
《說文解字》雲:“橋,水梁也,從木,喬聲。”大概最早的橋是木造的,所以橋字從木,木橋不易保留,我們難睹古代木橋之真容,石橋卻能曆千年而不滅。這些石橋不僅體現了古人先進的造橋理念與技術,同時也蘊含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我們選取潮州廣濟橋、泉州洛陽橋、河北趙州橋為例,帶領讀者感受古代石橋之美。
潮州廣濟橋
打開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潮州的地圖,韓江自北向南穿城而過,韓江之上有一座造型獨特的石橋——廣濟橋。廣濟橋是一座浮梁合一的橋,設想我們現在要從韓江西岸走到東岸,要先經過西段的梁橋,西段梁橋架設在八座橋墩上,接着要經過中段的浮橋,浮橋架設在十八條梭船上,梭船兩頭尖尖,正如紡織時用到的梭子,最後要經過東段的梁橋,東段梁橋架設在十二座橋墩上。浮橋可以方便拆卸,以便大船經過,或利于洪峰通過,橋梁專家茅以升認為廣濟橋是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廣濟橋很容易讓人想到倫敦塔橋,它架設在泰晤士河上,其下層橋面可以打開以供船隻通行。倫敦塔橋建成于十九世紀末,而潮州廣濟橋的曆史就要長得多了。
廣濟橋創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最初它是一座由八十六艘船連接而成的浮橋,修建浮橋的成本較低,但終究沒有石橋穩固,容易被洪水沖散,廣濟橋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于是人們開始以石橋代替浮橋,西段石橋先開建,東段石橋後開建,有意思的是,人們有意保留了中段浮橋,沒有讓石橋完全取代浮橋,至于其原因,古人認為是韓江水流湍急,江心處不便立墩。到明朝宣德十年(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對廣濟橋進行了大規模重修,“凡墩之頹毀者,用堅磐以補之;石梁中斷者,用楩楠樟梓之固巨者以更之;中流狂瀾觸齧,不能為梁者,仍設以浮舫,絷以鐵纜,無陷溺之憂”,并以此橋“濟百粵之民,其功甚大也”而定名廣濟橋。此時的廣濟橋有橋墩二十三座梭船二十四隻,到正德八年(1513年),增加一座橋墩減少六隻梭船,遂形成了直至今天潮州人仍津津樂道的“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盛景。
廣濟橋梁橋橋墩上均建橋亭,橋亭各有别緻的名字,曰得月、摘星、小蓬萊、仰韓等,頗為雅緻,仰韓亭與韓江之韓所指為何?正是唐代大文豪韓愈。韓愈因為谏迎佛骨事件被貶潮州,在南行路上,他給侄孫韓湘寫下了一首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韓愈雖是以貶官的身份到了潮州,卻沒有灰心喪氣,為潮州人民做了不少實事。韓江從前不叫韓江,而叫惡溪或鳄溪,江中有不少鳄魚,常咬死百姓或百姓飼養的牲畜。韓愈到任後趕跑了鳄魚,他趕跑鳄魚的方法實在是有意思,他曾撰寫了一篇《祭鳄魚文》,先是表明自己身為潮州刺史,怎能放任鳄魚為害百姓,“刺史雖驽弱,亦安肯為鳄魚低首下心,伈伈晛晛,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接着要求鳄魚盡速搬到海中,三天時間夠不夠,不夠可以寬限到五天,如果到第七天還不見動靜,就要派人捕殺了,到時可不要後悔。鳄魚之患竟然就這樣解除了,潮州百姓為了感謝韓愈,将江名更為韓江。
韓愈在潮州極受百姓愛戴,連韓湘也沾光不少。民間有一種說法稱,韓愈想在韓江上建橋,但是施工難度太大沒有建成,是韓湘助其建成了橋,故名湘橋,值得一提的是,韓湘就是民間信仰的八仙中的韓湘子。南宋以前,韓江上并無橋,但這卻不妨礙後世修橋者将這座橋與韓愈聯系起來,前文提到明朝潮州知府王源要大修廣濟橋時,曾拜谒昌黎祠,同僚亦如此鼓勵他完成修橋大業:“斯橋之毀,累經修築,不能為工,歲溺人畜不可數計。非德望若昌黎伯、神化宜民者,不能也。惟公所至,有聲迹,斯橋之興不在于公而誰欤?”
有韓愈這樣的榜樣在前,後世為官者怎能不為百姓做些實事,勿使前賢的美政中絕,這既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
泉州洛陽橋
在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福建泉州,有一座洛陽橋聞名于世。也許有的讀者要問,洛陽橋難道不是在洛陽嗎?洛陽橋因為架設在洛陽江上而得名,它的得名揭示了福建曆史的一個重要面向。西晉末年,中原動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自此之後,每當中原遭遇大亂,均有大批移民遷入福建,人在他鄉更思故鄉,故鄉的地名也常移至他鄉。洛陽江得名的背後,是來自中原的移民對故土洛陽的懷念。流經泉州的另一條江晉江,亦因“晉人南遷,依江而居”而得名。
洛陽橋位于洛陽江注入泉州灣處,這座橋不像潮州廣濟橋那樣在外形上獨樹一幟,它看上去很樸實,而在樸實中蘊含着令人驚奇之處。洛陽橋橋墩附有分水尖,部分橋墩兩側都有分水尖,部分橋墩一側有分水尖,洛陽江上遊水流湍急,海潮也時時撲向洛陽橋,分水尖的作用就在于減緩江水與海潮對洛陽橋的交互沖擊,讓橋墩得到保護。橋墩之下是大條石築成的橋基,基礎不牢,何以築橋?洛陽橋築造橋基的方法獨樹一幟,史載“種蛎于礎以為固”,原來工匠們先在預定建橋的地方抛下大石塊,在江底形成一道松散的石堤,再種下牡蛎,利用牡蛎繁殖速度快而且膠凝能力強的特性,将松散的石堤凝結為一個堅固的整體。橋墩之上架設橋面,那時可沒有起重機,如何搬運沉重的大條石呢?工匠們利用海潮漲落的規律,漲潮時用船載運大條石至架設位置,潮退時大條石就自動架設到了橋墩上,十分省力。
洛陽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橋,這座橋建成時名叫萬安橋。在橋的西側,至今仍存忠惠蔡公祠,這位蔡公是誰?正是兩任泉州地方長官、對洛陽橋修成有功的蔡襄。在忠惠蔡公祠中,有兩方石刻乃蔡襄在橋竣工後撰寫的《萬安橋記》。由于蔡襄擅長書法,《萬安橋記碑》頗受推崇,為洛陽橋增色不少。由此碑我們可知此橋“始造于皇祐五年(1053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辛未訖功”,曆六年而橋成,所費金錢一千四百萬。蔡襄還記錄了參與造橋的主要負責人,“職其事廬錫、王實、許忠,浮圖義波、宗善等十有五人”,可見僧俗兩界的人士對洛陽橋的修建做出了貢獻,茅以升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泉州的橋梁,由僧人修建的特别多,在泉州本府的六十四座橋梁中,由僧人修建的就有二十座,而且所有的大橋,他們都有份”。
洛陽橋竣工前,這裡曾有渡口,名曰萬安,這二字寄托着人們對航行安全的祈求。但船渡終究不如建一座橋在橋上走安全,更重要的是,随着人流物流的密集,也需要建一座橋提升運輸效率。從十世紀開始,一直持續到十四世紀,泉州是中國最繁華的海上貿易港口,政府在此設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大批從波斯、印度、東南亞來的商人彙聚于此,将各種各樣的香料帶到中國,又将瓷器、絲綢等商品運出。這是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時代,泉州的市政設施也朝着方便海外貿易的方向改善,人們修橋建港暢通人流物流,洛陽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河北趙州橋
“駕石飛梁盡一虹,蒼龍驚蟄背磨空。坦途箭直千人過,驿使風馳萬國通。”這是宋人杜德源詠安濟橋的一段詩。安濟橋,便是我們熟知的趙州橋,它架設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的洨河上,它建成的年代,其所在的行政區劃是趙州。趙州橋的曆史,比前述廣濟橋、洛陽橋都要久遠,它始建于隋朝開皇十五年(595年),完成于大業元年(605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曆史了,雖幾經修繕,但趙州橋的大部分還是隋代原物。
許多古代石橋保存到了今天,但我們對于建造它的工匠,很多時候連一個名字也不知,幸賴唐人碑銘存世,我們知道了建造趙州橋的一位工匠的名字——李春,但他的生平經曆仍是付之阙如,他的巧思都凝聚在趙州橋上。趙州橋是一座單孔拱橋,拱橋有單孔的,也有多孔的,趙州橋之所以設計成單孔,是為了避免在河中立橋墩,洨河在豐水期時水流湍急,橋墩遭長期沖刷易坍塌。但這座單孔拱橋又有獨特之處,在大拱券的“肩上”,兩邊各開一大一小共四個小拱,這種敞肩式設計既減輕了橋的重量,又增加了橋的流水面積,洪水來臨時能夠更高效地分洩洪流。
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單孔敞肩石拱橋,它的設計簡潔、美觀、優雅。科技史家李約瑟對趙州橋和李春均盛贊有加,他說:“李春的敞肩拱橋的建造是許多鋼筋混凝土橋的祖先。李春顯然建成了一個學派和風格,并延續了數世紀之久。這些橋使我認為全世界沒有比中國人更好的工匠了。”趙州橋問世後,模仿者頗多,趙州橋北四公裡處的永通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永通橋始建于唐朝永泰年間(765年—766年),其外形與趙州橋十分相似,隻是規模小些,因此民間俗稱趙州橋為大石橋、永通橋為小石橋。兩座石橋同時入選我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隋唐時代,兩座石橋所在的趙州在北方交通網絡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北通幽燕,南達中原,始于北齊的一條驿道從這裡經過,驿道與洨河交彙處就是趙州橋的位置。
橋以渡人,橋将兩個彼此不能聯通的地方聯通了起來,這使得橋成為了一個内涵豐富的意象。在趙州橋附近有一座名刹柏林禅寺,在禅宗史上它以孕育了趙州禅而知名,趙州禅貼近日常生活,眼前的事物盡可以拿來說理,趙州橋也不例外。倘若說趙州禅師看到的橋是普濟蒼生的象征,那麼熱心推介趙州橋的橋梁專家茅以升看到的橋則是人生奮鬥的象征,晚年他曾寫下這樣一段話:“人生一征途耳,其長百年,我已走過十之七八。回首前塵,曆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橋何名欤?曰奮鬥。”(羅慕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