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的上古神話傳說和早期宗教文獻中,史前時期的地球曾發生過一次滔天洪水。由于相關神話傳說和宗教文獻所表現的驚人一緻性,即時間、地點、人物、内容等都極度相似,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史前大洪水”确有其事,更确切地說,是“史前全球性海侵事件”。
于是,世界各地的上古神話中便有了“洪水神話”這一龐大支系。它不僅記錄了早期人類所遭受的重大苦難,還反映了他們對抗災難時的種種經驗和智慧。
武漢:漢陽江灘大禹神話園群雕《浩浩洪水》:早在鲧時代,洪水就泛濫成災,百姓四處躲避
在西方,比較有代表性的洪水神話是希臘洪水神話和希伯來洪水神話。尤其是後者,即《聖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更是影響深遠。畢竟,這兩大神話體系所蘊含的精神内涵,對整個西方文明的塑造意義重大,甚至算得上是西方文明的兩大文化标的,是孕育了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頭。
而在遙遙相對的東方中國,比較有代表性的洪水神話是漢民族的“鲧禹治水”。有些學者把“女娲補天”也劃撥到這一範疇,有一定道理但不具典型性,主要因其特殊的“補天”情節,一般作其他解讀,故而不做深入讨論。還有的學者不提“鲧禹治水”,隻說“大禹治水”,忽略了大禹之父“鲧”。筆者一向不贊成這種說法。畢竟鲧是治水第一人,又頗有普羅米修斯盜“火種”之功,而且也屬于“大禹治水”神話的一部分,所以兼而論之。
武漢:漢陽江灘大禹神話園群雕《臨危受命》:洪水泛濫,衆神推舉鲧,鲧臨危受命,湮堵治水,無果
關于“鲧禹治水”的文獻記載主要出自奇書《山海經》,原文如下:
“洪水滔天。鲧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鲧于羽郊。鲧複(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出自《山海經·海内經》
從此文本可以看到,有關鲧的文字記錄實際上占據了更多的神話篇幅,而且他“竊息壤”的目的是湮堵洪水,而其被殺的原因是“不待帝命”。
在神話傳說中,“息壤”是一種會無限生長的土壤,那麼鲧用“息壤”就不可能治水無功。當然,因為“息壤”是屬于天帝的神土,所以“鲧”的被殺,就很有政治學意義了。因此,筆者認為鲧“竊帝之息壤”與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相同,實屬為人類謀福利的功績。
再者,雖說治理洪水的普遍經驗是“堵不如疏”,但應急方案還應該是“土石湮之”,這種方法今天還在繼續使用,畢竟“疏”可不是一日一時之功。而且,早期人類受限于認知經驗的不足,隻知“堵”不知“疏”,也是很正常的,畢竟“治理洪水”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所以,筆者認為,在後來的一些神話資料中,刻意突出鲧“土石湮水”方法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突出“禹”的功績,也是為了凸顯人類“治洪”經驗的一次巨大提升。
武漢:漢陽江灘大禹神話園群雕《偷竊息壤》:鲧見堵水無成效,偷竊天帝神土“息壤”治水
2.鲧禹治水的“非典型性”在神話研究中,典型的洪水神話包括兩部分,即洪水災難部分和災後萬物再造部分。依此來看,“鲧禹治水”顯然是一則“非典型”洪水神話。因為“鲧禹治水”中并無“再創造”這一環節,有的隻是特立獨行的“治水”行為。而“典型”如希臘洪水神話,就有幸存者丢卡裡翁和妻子皮拉丢石頭造人的“再創造”情節。希伯來洪水神話也一樣,洪水過後,諾亞一家開始了繁衍再造的事業。
究其差異的根源,還在于孕育神話文本的兩大文明自身的差異,一個是農耕文明的典型,另一個是遷徙文明的代表。
在華夏中國的中原地區,最先實現以定居為标志的農耕文明,緻使華夏先民們生出“安土重遷”的思想基因,人們因為土地的束縛不願背井離鄉,轉而選擇積極改造自然,勇敢挑戰大自然的權威,“鲧禹治水”的洪水神話應運而生。
武漢:漢陽江灘大禹神話園群雕《死不瞑目》:鲧舍身為民,偷得息壤,天帝震怒,命祝融殺鲧于羽山
而西方文明的三大源頭——古希臘文明、古希伯來文明、古羅馬法制文明,無一不是遷徙文明。這種遷徙文明,正是培養“自由”和“冒險”精神的最佳樂園。所以,在希臘和希伯來洪水神話中,人們對洪水采取的态度是躲避,從而突出了“天神”的權威和人類的渺小。
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态度,我們要理性看待、不偏不倚。畢竟,更确切地講,兩者都是人類被動适應環境的反應,或者說成環境決定論。而衆所周知,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又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而且在人類社會早期,必然是自然環境占據主導地位,從而塑造了社會環境的。所以,當我們面對多元文化形态時,應該客觀公正的對待。
當然,也正因為如此,研究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将有助于我們正确認識特定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化心理和文化精神。所以,接下來将借助中西方洪水神話的差異來加深對“鲧禹治水”的認識。
武漢:漢陽江灘大禹神話園群雕《大禹降生》:鲧死,腹生大禹
3.鲧禹治水中的文化思想在希伯來和希臘洪水神話中,洪水的起因是人類的罪惡。因此,上帝和宙斯降下大洪水是屬于“神罰”。而“鲧禹治水”中,則不存在這一主題,取而代之的是“降水儆予”主題,這在《尚書·大禹谟》中有記載。其中,“儆”是警戒、警告的意思,而降下洪水的是上天。結合曆代王朝的相關政治思想來看,這種“儆予”思想,更多是對統治階級的警示,尤其是對作為統治者的帝王的警示,警醒他們要勵精圖治,造福于民。
相較之下,在西方的希伯來洪水神話中的“神罰”主題,則更多表現為:神是至高無上的唯一存在,人類要對神明絕對服從。毫無疑問,這種理念深深影響了基督教的發展,甚至長期塑造着西方的政治體系,“政教合一”無疑就是這種思想的産物。于是,神無處不在,裹挾着宗教和政治,成為普遍人民的精神皈依。反過來,神也因此被少數人利用,成為控制大多數民衆的工具。而在希臘洪水神話中的“神罰”主題,雖然也表現了宙斯作為主神的權威,但多神體系的存在,避免了絕對權力的出現,這也正好符合希臘城邦制度的特點。
武漢:漢陽江灘大禹神話園群雕《搏殺相柳》:大禹治水,水怪相柳阻撓,大禹搏殺相柳
與此兩者不同的是,在我國古代,曆來就是人間帝王的主場,隻有他們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因此,注定缺乏培養“神罰”主題的土壤,也造就了本土宗教信仰的缺失。雖然這些帝王的權力也多包裹着“天賦神權”、“君權神授”的外衣,但實際上中國的神明卻多被擡上香案,高高地供起,與世俗的權力毫無瓜葛。“鲧禹治水”中的鲧,因“治水失敗”、“不受帝命”、“竊帝之息壤”而被殺,就是毋庸置疑的鐵證。其中,反映鲧治水失敗被殺的相關記載,見《禮記·祭法》載:
“鲧障鴻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 ——《禮記》
還有《禮記》雲:
“鲧治水土,績用不就,殛諸羽山。” ——《禮記》
武漢:漢陽江灘大禹神話園群雕《大禹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
此外,從統治階級中的非統治者層面看,“鲧禹治水”則更多表現為一種“經世濟民”、“濟世保民”的“民本”思想,這種思想的主要持有人是以“士”為代表的統治階級。
受中原地區經濟形态和社會形态的制約,“鲧禹治水”神話中,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等情節,就充分體現了集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在農耕文明社會中,團結内向型的生活方式占據主導地位。大禹治水“疏浚河道”就非一人之功,實際上憑借的是群體的力量。因此,在大多數人的利益面前,少數或個體的利益是微不足道的,無私奉獻、犧牲小我的精神,被廣泛接受和傳播。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更是經由諸子百家之手,将其深深镌刻在漢民族的心上。如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廣而發展的“民本思想”等。因此,我們常能聽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君舟民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類的說法。這顯然是一脈相承的。
武漢:漢陽江灘大禹神話園群雕《應龍畫江河》:大禹持治水工具耒指揮應龍和龜導水入海
另外,在非統治階級層面,“鲧禹治水”神話更多體現的是“忠孝仁義”的思想,體現的是個體對集體前途命運的關心和匡扶。即鲧和禹的治水,實際上是為了廣大人民謀福祉,體現了“仁義”思想。此外,鲧禹治水是領受帝命,因此體現出“忠君”的思想,而大禹繼承鲧的治水工作,體現了家族傳承和“孝”的思想。這種“忠孝仁義”的道德倫理觀念在随後的曆史中不斷上演。
可以說,古代中國就是依靠這些倫理道德觀念維系社會的——上至君王,下至山野村夫,無所不包。但也因為這些觀念的生成更多是外在教化和内在自修的結果,所以更容易出現“禮崩樂壞”的局面。由此,也影響了中國文學慣于“教化”的功能,甚至人民本身也紛紛“好為人師”等民族心理的生成。
武漢:大禹神話園群雕《檢閱九鼎》:禹治水成功,劃九州,九州各鑄一鼎,設官治理,檢閱九鼎
3.筆者說可見,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文化思想的源頭其實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初見端倪。不過它始終猶如大河之源,若隐若現,若現若隐,讓人難以琢磨,需得好好追根溯源一番才行。
——全文完——
【參考文獻】【1】 段友文,秦珂.鲧禹治水的洪水神話性質及其原始觀念[J].中原文化研究,2018,06:85-92
【2】 李景琦.從洪水神話看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異[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2):188-192
【3】 向柏松.洪水神話的原型與建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5(3):57-6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