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自西周起,我國曆史上就不斷湧現出無神論的支持者,他們認為風、雨、星辰都是自然現象。到了春秋後期,荀子的“天道論”更是集百家所長,使我國的無神論有了系統的理論支持。再到東漢時期的王充,他在前人基礎上,潛心研究,最終創作出了我國“無神論”曆史上的巨著《論衡》。在東漢那樣的封建時期,提出這樣大膽的理論無疑是會受到皇權打壓的,那麼他又為何執意要完成這部著作呢?
王充的無神論著作《論衡》
正文:
《論衡》一書,創作于我國東漢時期,作者是王充,著名的無神論支持者,堅定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可以說,在我國的無神論思想的發展中,王充和他的《論衡》有着無可替代的作用。
一、站在巨人肩膀上:精研荀子“天道論”後,王充形成自己的無神論體系。荀子是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及教育家,他最廣為人知的便是提出了“天道論”,認為世間萬物是自然生成,并非神造,所以他否定了先秦以來的神秘主義思想,認為自然界是有規律的,而且這個規律可以被研究,隻是受限于當時的科技水平,無法得出結論。那些對于将所有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都歸于天神論的做法,他認為是不負責任的懶人思想。
東漢時期的王充很欣賞荀子的“天道論”,他吸收采納了荀子的“天道自然”思想和“天行有常”思想。在王充所處的東漢時期,儒家思想中的“唯心論”占主流,但他敢于追求真理,勇敢地與當時“唯心主義”及“神秘主義”思想的堅定支持者董仲舒展開了辯論。在激烈的辯論中,王充用高超的辯論技術以及紮實的事實論據,大力批評了先秦以來儒家思想中的“唯心主義”及“神秘主義”。
所以,在荀子“天道論”思想基礎之上,結合與董仲舒的思想辯論之後獲得的感悟,王充不斷修改完善自己理論知識,并最終建立起了自己的無神論體系。之後頂住皇權打壓,創作出《論衡》這樣曠世奇作。
荀子畫像
王充自小就喜歡讀書,并且有一個好習慣,即讀到認為有道理的知識點就抄錄做筆記,過一段時間再通過翻看筆記來鞏固知識。所以,成年後,王充的才氣就逐漸展露出來,他在京城讀書過程中也結交了諸多文人好友,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班固、楊終等人。
王充有才學,但卻一直沒有受到官府重用,這和他到處與人辯論鬼神的存在與否有着巨大關系。在東漢時期,人們對于科學了解尚淺,無法理解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所以此時“鬼神論”就大肆其道,将一切難以解釋自然現象都歸集于鬼神。如刮風、雷電、下雨,就是天上有雷公、電母、雨神等神靈在施法。
善于思考的王充
可是王充是熟讀書本且掌握了一些自然知識的人,所以他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認為那些現象隻不過是如山川起伏、大海漲落一樣,都是自然出現之物,别無其他特殊之處。
他這樣的言論,傳到當時的東漢皇室裡,皇帝非常不高興。因為在封建社會,皇帝高高在上的權利,就是通過“皇權天賦”這樣帶有神話色彩的思想來确立的。皇帝自稱“天子”,是神的兒子,可是王充這樣的人連神都否定了,那間接意義上皇帝的至高皇權也就遭受挑戰,皇室怎能答應。
于是,王充多次受到皇室打壓,好在當時幾任東漢皇帝都算開明,并未直接責罰他。雖然派出了很多謀士前去和王充辯論,可最後都被王充高超的辯論天賦和紮實論據給說服,有的說客甚至也轉而相信他。
象征東漢皇權的都城-洛陽
所以,在《論衡》一書面世後,幾乎是沒有得到什麼傳播。一來在當時封建社會中,大多數人都信奉“有神論”,對于王充所主張的“無神論”無法理解,認為他是妖言惑衆,他所寫的書上的知識,隻能是一些旁門左道之言,不可信。
再加上,當時王充的《論衡》一書提出的“無神論”沖擊了東漢皇室的“皇權天賦”的說法,所以受到了官府的極力打壓。雖然沒有發生焚書坑儒這樣的慘案,但是一般人也都不敢購買和傳閱,隻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私底下進行溝通交流。
至于王充《論衡》面世後,世人的反應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話來說,就是:
“攻之者衆,而好之者終不絕。”
所以,在王充在世的時候,他的這一神作,并沒有受到廣泛流傳,也算是一種遺憾。
王充所著《論衡》
一直到東漢末期,大文豪蔡邕(才女蔡文姬之父)無意間看到了王充的這部“無神論”巨作,看完之後他對王充欽佩不已。加上東漢末年社會動蕩,皇室威嚴大減,于是他公開大力推崇這本書。
因為蔡邕才學淵博,又在朝為官,所以有了他的推薦,《論衡》一書才大範圍流傳起來。很多知識分子,在讀完該書後,對于裡面的“無神論”思想,由剛開始的反對變為半信半疑,到最後,有了許多的支持者,而這些支持者又将這一思想傳播開來,為後代的“無神論”思想發展打下了基礎。
所以,王充的《論衡》是一部不可忽視的“無神論”巨作,在我國反對封建鬼神思想的曆史上,起着承上啟下的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
蔡邕畫像
在王充生活的東漢時期,人們深信封建迷信及鬼神思想,所以當時巫師方士當道。其實縱觀整個漢朝,也都是這樣的,其中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漢武帝時期的“巫蠱之禍”。因為相信鬼神巫蠱的存在,就連皇家中也平白喪失了許多人性命。
飽讀詩書的皇家尚且如此,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東漢民間,對于鬼神就更加深信不疑了。當時的王充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于是他到處去宣講,讓大家不要相信鬼神,人的肉體消亡後靈魂随之消失,并不是存在鬼神之類。
關于這一點,他在《論衡-論死篇》有過如下描述和解釋:
“形體朽,精氣散”
在統治者眼裡,王充就是一個刺頭一般的存在
而當時的統治階級,雖然也有一部分人知道鬼神是不存在的,但是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階級地位,仍然大肆宣揚鬼神論,目的就是強調自己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是天神賜予的,違背了自己,就是違背了天神的旨意,是會受災的。 因此,在官場上,這些人極力打壓和排擠王充,使得他一直仕途不順。
有一次,王充所在的郡縣需要一個記錄功勞的小吏,經過友人舉薦,最後他順利當上了記錄官,也算是讓自己的溫飽有了着落。
當時他們郡縣旱災不斷,百姓莊稼沒有一絲收成,靠官府赈災度日,但也不是長久辦法。于是,王充前去農田查看情況。走到一處農田時,發現有個村落一村的人,在官員的帶領下都對着天空行拜祭之禮。他很納悶,經過了解得知,原來百姓認為此處不下雨是觸怒了雨神,所以想通過求雨來獲得雨神寬恕。
當地百姓想通過祭拜神靈,求得雨水
這件事情,對于王充的沖擊很大,他認為自己有義務寫一本關于“無神論”的書籍,來為人們講述鬼神是不存在的,那些都是自然現象。
六、《論衡》一書,有着時代的超前先進性,也有着曆史的局限性:在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一書無疑是走在了時代的前沿。在封建王朝時期,提倡“無神論”的他可以說是一名勇敢的思想鬥士。他的這部《論衡》巨作,前承荀子的“天道論”,後啟漢代之後的“無神論”思想發展,在曆史上有着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尤其是對“君權神授”思想的反對,更是難得。縱使到了現在,也仍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當然,因為身處封建王朝,加之從小受的又是封建思想教育,他的《論衡》中難免也有一些缺陷。加上他所處時代,所能掌握的科學技術較少,對于很多自然現象他在書中也未能做出合理的解釋。所以,該書有着一定意義上的曆史局限性,但是,這并不影響它成為我國“無神論”及“唯物主義”思想研究史上無可忽視的一部曠世巨作。
總結:
在東漢時期,能夠掌握并深信“無神論”已經實屬難得,而王充更為難得的地方在于,他敢于不顧皇權打壓,勇敢分享自己的“無神論”知識,通過寫出《論衡》這樣的巨作,用自己的語言來教導人們正确認識自然。為了幫助封建時期飽受鬼神思想折磨的百姓,這位思想的鬥士,用手中的筆,指引着人們走向認識自然的正确道路。《論衡》這本書,就像是“鬼神說”當道的封建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人們通往真理的前方道路。
備注:
我是頭條【醉觀滄海】,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擊“關注”哦。
本文參考文獻:
1️⃣《四庫全書》
2️⃣《論衡》
文:頭條“醉觀滄海”
圖: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作者,第一時間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