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體重超重但不肥胖有危害嗎

體重超重但不肥胖有危害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5 16:55:52

-

超重或肥胖人群體重管理專家共識發布

控制體重:少坐多動、科學飲食、心理健康

本報記者 董超

體重超重但不肥胖有危害嗎(我國超過一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1

肥胖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指出,我國≥18歲居民超重或肥胖人數占比已經超過一半,超重與肥胖是我國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近日,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等學術組織發布的《超重或肥胖人群體重管理流程的專家共識(2021年)》(以下簡稱《共識》)指出,科學合理的體重管理是超重或肥胖及相關慢性疾病防控的基礎治療手段。

我國超過一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此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潘安等在《柳葉刀·糖尿病與内分泌學》6月刊上發表了關于中國肥胖的系列文章。文章指出,《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最新數據顯示,

我國超過1/2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超重和肥胖率分别為34.3%和16.4%。

6歲以下兒童中,

1/10超重或肥胖,

超重和肥胖率分别為6.8%和3.6%;

6—17歲青少年中,

近1/5超重或肥胖,

超重和肥胖率分别為11.1%和7.9%。

作者認為,如果按照我國的診斷标準,我國的肥胖人數可能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過去40年期間,我國的超重和肥胖率快速上升,我國居民的體重指數、腰圍均在逐漸增加。基于前瞻性隊列研究的證據表明,超重和肥胖與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癌症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早死風險增加密切相關。

《共識》指出,體質指數(BMI)超過24為超重,超過28為肥胖。男性腰圍≥90厘米,女性腰圍≥85厘米為中心型肥胖。人體成分檢測結果提示内髒脂肪面積>100平方厘米為内髒型肥胖。科學合理的體重管理是超重或肥胖及相關慢性疾病防控的基礎治療手段。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可以認為肥胖是由于飲食、身體活動、遺傳傾向等個人因素導緻熱量過剩的結果。包括飲食、運動及行為的生活方式幹預是超重或肥胖的首選治療方式。

體重超重但不肥胖有危害嗎(我國超過一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2

控制體重要

從調整飲食運動和心理行為入手

《共識》認為,體重管理包括調整飲食、運動和心理行為,重塑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達到改善健康狀況的目的。《共識》給超重或肥胖分了四期:

0期指超重,無肥胖相關疾病或疾病前期;

1期指超重或肥胖,伴≥1種肥胖相關疾病前期;

2期指超重或肥胖,伴≥1種肥胖相關疾病;

3期指超重或肥胖,伴有≥1種肥胖相關疾病重度并發症。

《共識》建議,肥胖或超重者減少體重≥5%~15%。

飲食方面:要做到少坐多動、作息規律,少吃高糖、高脂肪、高鹽食物,少下館子,不暴飲暴食,多飲水,慢飲食,飲足水,尋求家裡人和社交圈支持,必要時接受專業指導。另外,要注意控制每日總能量的攝入。

運動方面:《共識》建議選擇有氧 阻抗運動,最好在專業醫師或運動教練指導下制訂合理的運動計劃。必要時可進行心肺功能測定及運動平闆心電圖檢查,以助确定最大運動耐受心率。

需要注意的是,運動量的增加要循序漸進,以達到每周3~5天,總計≥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6次訓練增加5%的強度,直到達到65%最大負荷。還要隔日進行一次抗阻肌肉力量訓練,每次10~20分鐘。高強度間歇訓練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減重策略。

心理方面也應保持健康。《共識》建議增強自信,緩解壓力與抑郁、焦慮情緒,提高減重效果和生活質量。

對于通過生活方式難以實現減重的人群來說,可以考慮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國内獲準臨床應用的減肥藥物隻有奧利司他。對于減重手術,《共識》建議BMI≥32.5且存在合并症者,或BMI≥35.0不論是否有并發症者,經生活方式幹預和内科治療等減重方法長期無效,且有行減重手術意願時,可考慮。

堅持健康生活方式

是控制體重的關鍵

從《共識》推薦的減重方法不難看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控制肥胖和超重至關重要。

那麼,如何才能規範自己的行為,養成合理的飲食方式、生活習慣呢?

不妨從關注生活細節入手。中日友好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孟化曾指出,

飲料是很多人喜歡的飲品,但飲料對健康的危害很大,尤其是青少年不提倡喝任何種類的飲料。研究表明,喝一瓶可樂需要走8000步來消耗熱量。除了飲料外,生活中影響肥胖最常見的還有零食,一些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零食對人體雖然有利,但是吃得過多會引起肥胖。

此外,亞洲人肥胖的原因主要是跟吃主食太多有關系。其實,吃菜、肉,喝湯應跟主食合理搭配,總體上需控制食物攝入總量。

體重超重但不肥胖有危害嗎(我國超過一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3

最後是做到邁開腿,管住嘴。美國著名運動醫學專家庫珀博士指出,如果不能堅持有規律的運動,倒不如不運動。偶爾運動幾次,無論對維持還是增加體力都無濟于事,也無助于提高器官機能。隻有經常反複地進行運動,才能使運動效果逐步鞏固,使各系統器官的功能逐步改善,從而增強體質,達到健康的目的。很多人覺得運動枯燥無味,難以堅持。美國知名運動醫學專家梅茨爾,在其《跑步損傷的預防和恢複》一書中建議,通過制定目标,最好是略微超出舒适區的目标,然後馬上行動。另外,可以嘗試一些新的、令人快樂的鍛煉環境和項目,并和可以經常讓你微笑的人一起鍛煉。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 董超萬濤

來源: 保健時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